孟加拉语
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分支
孟加拉语(Bengali language)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是孟加拉国国语,也是印度西孟加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的官方语言,母语人口为1.89亿(总使用人口为2.3亿),是印度伊朗语族在印地语之后第二大语言。孟加拉语、阿萨姆语和曼尼普尔语都使用孟加拉字母。
基本信息
中文名孟加拉语
外文名 Bengali,Bangla
使用地区孟加拉和印度部分地区
目前状况
使用中
语族与语系
印度语族、印欧语系
简介
孟加拉语
孟加拉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孟加拉语使用地域主要在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阿萨姆邦部分地区。使用总人口2.7亿。文字采用由古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成的孟加拉字母。共有11个元音字母,40个辅音字母。元音字母一般都有简写形式。孟加拉语有明显的清、浊辅音,送气和不送气辅音,卷舌和不卷舌辅音的区别。名词和代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名词没有性的变化,只有一些指人的名词和来自梵语的极少数形容词有性的区别。动词有人称和时态的变化。方言较多,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一带的方言被公认为孟加拉语的标准语,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孟加拉语普通话及其书面形式──孟加拉白话文──已在整个孟加拉语地区广泛使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一带的方言同孟加拉语普通话有明显区别,但达卡市通用普通话。印度著名诗人作家泰戈尔用母语孟加拉语进行文学创作。孟加拉语最早的文献之一是10世纪的佛教诗歌《焦尔贾博德》。孟加拉语是印欧语系中最靠近东方的一种语言,接近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受到奥语系和汉藏语系的影响。1972年孟加拉国宪法中规定:“孟加拉国官方语言为孟加拉语。”全世界范围内有2.4亿人使用孟加拉语。使之成为继汉语、英语、印地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葡萄牙语之后的第七大语言。
字母数字
字母
辅音字母
孟加拉语中有十一个元音包含七种长短不同的发音。除第一个元音外,其它元音在同辅音一起使用时需要变形。另外,孟加拉语中有三十九个辅音包含了不超过二十九种发音。孟加拉字母来自婆罗米字母,11世纪时,由与其密切相关的梵文字母中分歧并独立出来。孟加拉字母的印刷形式第一次出现是在1778年,由查尔斯·威尔金斯在孟加拉发展并印刷。19世纪时,人们对其中的一些古字母进行了现代化。总的来说,孟加拉字母和如今用于书写印地语、尼泊尔语及梵语的天城体非常类似,包括它的特殊发音符号。
特殊发音符号
数字
孟加拉语数字
孟加拉语数字:
语言相关
运动
1952年在达卡大学的语言运动集会
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运动使斗争达到了顶峰。语言运动持续了近十年(1948年至1956年),1952年2月21日,在达卡大学校园内发生的殉难事件把运动推向了高潮。
Shaheed Minar是位于达卡市中心的纪念碑,以纪念在语言运动中而牺牲的烈士们。1971年解放战争中纪念碑被破坏,1972年孟加拉国独立后得到重建。它成为了孟加拉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孟加拉语言和文化传承的标志。纪念碑的复制品也被树立在世界其他国家中。
每年2月21日国际母语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二月二十一日定为国际母语日以强调保护全世界各地母语的重要性。这是对1952年在语言运动中牺牲的烈士们的感谢和纪念。
文学
孟加拉语在文学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被称为 Sadhubhasa的雅言和当下被广使用的 Chaltibhasa。前者是基于的16世纪的孟加拉中部用语的传统文学体,后者则是20世纪的产物,汲取了大量加尔各答地区受过良好教育人的言辞。这两种风格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主要涉及形式的代词和动词变位。
10至17世纪,孟加拉地区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局面,农民、自由手工业者和商人都蒙受封建领主和王公的压迫;佛教衰落,印度教兴起,并出现规模巨大的宗教虔诚运动。这时期的孟加拉语文学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思想,宗教斗争及其阶级背景。它是在梵文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是诗体作品。
10至12世纪之间成书的《恰利耶歌集》是孟加拉语文学中最早的书面作品,它宣扬和谐的宗教精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卡纳和达克的《格言集》反映了古代孟加拉人的生活,它否定来世,肯定人生,具有反宗教的倾向。
一部无名氏的叙事长诗《虚空往事书》描写了宗教迫害的情景。丰富的那塔宗教文学作品也闪烁着民间文学的光彩。它的基本形式是吟唱的叙事诗,取材于民间传说。它反对追求死后的解脱,注重瑜伽修身,强调寡欲和清净。12世纪出现一位著名梵文诗人胜天,创作了以黑天和罗陀的爱情故事为内容的《牧童歌》,对孟加拉地区乃至全印度黑天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4世纪后,人民痛恨战祸频繁、横征暴敛和宗教冲突,希望有个开明君主和安居乐业的社会,这种愿望大量地反映在“孟格尔”体颂诗中。
最早出现的是写湿婆女儿摩那萨蛇神的颂诗,主要作家有维吉叶古帕特、盖特格达斯、德维吉·勒西卡等。《摩那萨颂》叙述摩那萨受到后娘难近母的虐待,弃家成为蛇族的女王。她庇护牧人、商人和妇女。诗歌描绘了人对抗神、爱战胜死的情景。另一类是对琼基(难近母)的颂诗,叙述女神的威力和仁慈,主要作品有穆贡德拉沃的《琼基颂》,它借用降魔诛妖的女神形象,反映了人民要求除暴安良的愿望。还有一类是对湿婆的颂诗,主要作家有拉曼什沃尔等。在他们笔下,湿婆时而被写成穷苦的老农夫,时而被写成受欺凌的市民。
14世纪后,虔诚宗教运动席卷孟加拉地区,孟加拉语虔诚文学随之发展。虔诚诗人主要描写毗湿奴神的化身黑天的形象,它反映了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妇女的利益与愿望。
14世纪钱迪达斯和维德亚伯迪(印度文学史家也把他列入印地语文学)是当时主要抒情诗人,代表作分别为《黑天颂》和《维德亚伯迪诗集》。这些诗篇表现疾恶如仇和人生美好、青春欢乐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16至17世纪歌颂毗湿奴的诗歌创作进入繁荣阶段。著名的抒情诗人有穆拉利·古帕特、戈宾德达斯、琼德尔什卡尔等。此外还有人写诗体的传记,其中著名的有沃林达沃纳达斯的《□多尼耶的薄伽梵往世书》、洛金达斯的《多尼耶颂》和格里希那达斯的《多尼耶一生的甘露》等。这些作品抒发了诗人的虔诚和爱的情怀,描写了当时各方面的社会生活。6世纪还盛行根据梵语古典文学改写或翻译的作品,促进了孟加拉语文学的发展。改写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有30余种,改写《罗摩衍那》的有20余种,最著名的有卡希·拉姆达斯的《摩诃婆罗多》,格里迪瓦斯的《罗摩衍那》。17世纪时,道勒德·卡兹和赛义德·阿拉奥尔摒弃宗教色彩,创作反映人间爱情的长诗《劳尔琼德拉妮》。18世纪,有许多作家成为宫廷诗人,歌颂封建庇护者,描写艳情,追求形式主义。代表诗人有帕尔德·钱德拉,他的《阿嫩达之歌》被后人认为是形式主义的代表作。
17至19世纪,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确立自己的统治,孟加拉地区首当其冲。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最先在这里组织社团,创办报刊,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于是小说、戏剧、新诗、散文等文体就应运而生。它们大多摆脱了神话和宗教内容,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富有人性的形象。主要的启蒙文学家是伊希沃尔·金德尔·古普特(1812~1859)。他创办《新闻海》杂志,培养了一批文学家。他的诗讽刺社会弊病和英国殖民者,歌颂印度的古代文明。他的主要作品有《知识海》等。拉姆·莫汉·拉伊(1774~1833)组织了启蒙社团“梵社”,提出一系列改革社会的主张,他为现代孟加拉爱国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散文作家伊希沃尔·金德尔·维德亚萨格尔(1820~1891)为创造清新易懂的文学语言作出了贡献。
这时期的新诗大多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想象丰富,韵律自由,具有浪漫主义倾向。早期的诗人伦格拉勒·本多巴拉雅耶(1827~1877)的主要作品有《帕德默尼故事》、《命运女神》等,他的诗歌颂印度光荣的历史,表达了早日摆脱外国奴役的愿望。诗人迈克尔·默图苏登·德特(1824~1873)最先写作十四行诗,为新诗开拓了道路。他的著名的作品有《因陀罗耆的伏诛》等。诗人海姆金德尔·本多巴拉雅耶(1838~1903)的《弗栗特伏诛记》,歌颂为解除人间苦难而作出自我牺牲的精神。
诗人比哈里拉尔·恰格尔沃尔迪(1835~1874)以优美细腻的风格,写了《孟加拉美女》等许多抒情诗,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表达对祖国独立的向往。
孟加拉语文学中近代最早的剧作家是拉姆纳拉扬·德尔格尔登(1822~1886),他的社会剧《高贵门第》批判了封建贵族制度。他后来还写了不少历史剧和闹剧。剧作家迪纳本图·米特拉(1829~1874)的《靛蓝园之镜》,写英殖民者开办的靛蓝种植园中印度工人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他还写了许多批判社会黑暗的讽刺剧《年轻的女苦行者》、《女戏子》、《兵营》等。此外还有迈克尔·默图苏登·德特讽刺崇洋媚外的闹剧《难道这就叫文明》,乌梅希金德尔·米德尔表现妇女处于无权地位的《寡妇的婚礼》等。英国殖民当局于1874年颁布“演剧法”,对剧本实行警察检查。在高压之下,许多有才华的剧作家转而创作历史剧。如吉里希金德尔·考什(1844~1911)是深受人民欢迎的剧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诗剧《莫希妮》、神话剧《罗摩的林居生活》、历史剧《阿育王》等。
最早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是班吉姆·金德尔·查特吉(1838~1894),曾写了18部长篇小说,常以浪漫主义手法塑造民族英雄的形象。他的《阿难陀寺院》写1772年孟加拉“出家人”反抗英殖民统治的斗争;但他的有些作品又要求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如《毒树》。他对后来的作家有过很大的影响。此外,拉姆希·金德尔·德特著有《孟加拉的征服者》、《马特维的项链》和反映农村生活的《世界》与《社会》等历史小说。
20世纪初至50年代,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出现高潮,农运动有了发展,宗教冲突加剧,教族主义、甘地主义、马列主义和现代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潮都十分活跃,文学也进入一个复杂而又有巨大发展的阶段。这时文学的主流带上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特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与形式主义、神秘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的斗争中得到发展。这时著名的作家当推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他的诗集抒发了对人和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独立富强的向往,并对上帝与人生作了探讨,作品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和泛神论思想。他的诗清新自然,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小说和戏剧创作则采取现实主义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和官僚的专横暴虐,描绘人民的痛苦和反抗。
晚年写了不少政治抒情诗和政论,声援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长篇小说《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剧本《红夹竹桃》、《邮局》、《摩克多塔拉》等。他的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影响了整整一代印度作家的创作,其中有著名的诗人代温德尔纳特·塞纳、阿格希耶古马尔·伯达尔、德维金德尔拉勒·拉伊等。这时期著名的小说家萨拉特·金德尔·查特吉(1876~1938)写了30多部中、长篇小说,主要有《斯里甘特》、《道德败坏的人》、《乡村社会》、《火焚的家庭》等。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孟加拉城乡的生活,塑造了中、小资产者的形象,特别是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妇女形象。小说《秘密组织──道路社》描写一群男女青年反抗殖民统治的革命活动。他选择的主题和采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曾经遭到攻击和非难,却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诗人迦吉·纳兹鲁尔·伊斯拉姆(1899~1976),以反帝反封建的《叛逆者》一诗而闻名,被称为“叛逆诗人”。
他的诗集《燃烧的弦琴》、《毒笛》和《火》等表达同样的思想,至今仍受到重视。20至30年代,有一批作家否定旧的文学传统(包括泰戈尔在内),企图另辟途径,不久后即分化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派。1932年进步文学杂志《评论》问世,并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播,出现了一批进步作家。作家维普迪·普尚·班纳吉(1894~1950)继承并发展了泰戈尔、萨拉特的现实主义的传统,主要描写农村生活,著名的有《道路之歌》、《山林人》等。达拉辛格尔·班纳吉(1898~1971)主要描写地方生活,著名的小说有《大地之神》、《五个村庄》、《诗人》等。伯勒孟德尔·米特拉(1904~)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现代派的特征,他的小说创作却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主要描写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短篇小说《恒河口》、《在烟雾中》等是他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沙尔贾南德·穆克吉的小说主要描写煤矿工人生活,富有地方色彩。著名的有长篇小说《煤矿》、短篇小说集《乌德西》等。马尼格·本多巴拉雅耶(1910~1956)是左翼作家的领袖人物,早期的小说《帕德玛河上的船夫》反映了船夫的艰苦生活,其他著名作品有《木偶舞》和《母亲》等。高帕尔·哈尔达尔的长篇小说《一天》、《第二天》、《又一天》是描写印度革命者争取独立斗争生活的三部曲。著名进步诗人有苏冈德·帕达加里耶(1929~1947),他的诗集《不眠》、《苦与甜》和《断片》号召劳动者团结起来,反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
现代派作家中最为著名的是布特代沃·巴苏(1908~),他的主要作品有《囚徒之》、《当荷花开放的那一天》、《苦行者与河》等。
此外还有吉沃纳南德·达斯、阿金德耶·塞纳古伯德等,他们的诗大多描写现代病态的生活和孤独、压抑,使用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等表现手法。知名的作家有默努杰·巴苏、阿希姆·拉耶、纳勒希·古赫、阿夏布尔纳·德维等。
推荐影片
SchattenderZeit
导演:Florian Gall
主演:IrfanKhanTilotamaShoSoumitraChaTanishtaChaPrashantNarTumpaDasSikandarAga...
产地:德国
类型:爱情剧情
颜色:彩色
分级:Australia:M,Germany:6
对白:孟加拉语,英语
上映日期:2004年9月12日(Toronto Film Festival)
不速之客
导演:萨蒂亚吉特·
不速之客 Agantuk
主演:DhritimanChRobiGhoshDepankarDeMamataShankBikramBanneUtpalDuttSubrataCha tPromodeGang...
产地:法国、印度
类型:剧情
颜色:彩色
分级:UK:U
对白:孟加拉语
上映日期:1991年10月(Tokyo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寻找饥荒
导演:莫利奈·森
主演:DhritimanChSatyaBanerjDipankarDeyRadhamohanBRebaRoyChoSreelaMajum...
片长:产地:印度
颜色:彩色
对白:孟加拉语
上映日期:1981年2月(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寻找饥荒 In Search of Famine
剧情简介:
1980年,一个理想主义的中产阶级电影导演企图以他手中的传媒来再现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以此作为社会转变的武器。村民们纷纷伸出帮助之手,有人为剧组准备了酒菜,有人带他们参观一座古老的大楼。就在这座大楼的一间房里,有一个妇女守着她瘫痪的丈夫,他就是这幢房产17个房主之一。电影开拍了,片名叫做《寻找饥荒》,入夜,影片女主角来找老人的妻子,老人静静地听她们谈话,他理解了女主角内心寂寞的恐惧。摄影队看着室内排练饥民的照片,演员们异常真实地再现了1943、1959、1971年饥荒的情景。随着摄影的进展,摄影队已经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村民的生活,一个老农埋怨他们在找回旧饥荒同时还在制造新的饥荒。
穿流不止
导演:Abu Sayeed
主演:JayantoChatShabnoorIliasKanchoLituAnamDollyZahoor
产地:孟加拉国
类型:家庭剧情
颜色:彩色
对白:孟加拉语
上映日期:2006年7月29日
时间用语
英语
孟加拉语
What time is it?
কয়্টাবাজে(Kaẏṭā bājē)
It's one o'clock
একটাবাজে(Ēkaṭā bājē)
It's quarter past one
সোয়াএকটাবাজে(Sōẏāēkaṭā bājē)
It's half past one
দেড়টাবাজে(Dēṛaṭā bājē)
It's quarter to two
পৌনেদুইটাবাজে(Paunē du'iṭā bājē)
展开表格
相关合集
苦,集,灭,道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
“巴利语经典系佛教”。约在公元3至6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从缅甸传入西双版纳。
佛教传入之初称“摆坝派”,没有被傣族群众接受。后传入的一派称“摆孙派”,即被群众所接受,
成为普及派。由于佛教宣扬的消极、忍耐、调和、轮回、因果报应等有利于维护傣族封建领主的统治,
受到统治者的赞扬、拥护并极力推广,所以成为傣族、布朗族信奉的宗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有四缔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轮回、业报。其经典总称三藏:
一、《经藏》,傣语“苏点大比打嘎”;
二、《律藏》,傣语“维乃压比打嘎”;
三、《论藏》,傣语“阿皮坦玛比打嘎”。另外还有许多藏外典籍。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徒严格遵守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说谎(不记前仇)、不酗酒、过午不食、不观听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
不坐高处、不积蓄金银财宝。
西双版纳的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布萨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筑,特别是佛寺和佛塔遍
布傣族、布朗族居住的村村寨寨,其中不乏国内外有名的精品,成为西双版纳的一大景观。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事活动和佛教节日名目繁多,主要有如下9项:
1、傣历6月份的浴佛节,就是傣历新年,外地人称“泼水节”。
2、“毫瓦萨”(傣历9月15日)和“卧瓦萨”(傣历12月15日),
即“关门节”和“开门节”。整整3个月为净居斋戒期。
3、赕,即布施。是信众对寺僧的捐献活动。节日繁多,一年内至少赕7次以上。
4、“毫干”,即禁忌日,时间在傣历2月份。
5、“播帕”,即升和尚。
6、“痕帕洼”,即祭佛山。
7、“松桑卡”,时间傣历 5月15日,为比丘集结日。
8、“播董”,即竖旗杆。
9、“机光罗”,即烧白柴堆,祝贺帕召
升天。傣族、布朗族的每个男子到七八岁左右,都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和尚,才有结婚、
成家立业的权利和义务,否则,被人瞧不起。当和尚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则终身为僧。
西藏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印度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普遍使用铁器,农业生产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批城镇小邦兴起(迦毗罗卫国就是当时的一个小邦),经常互相侵并,发生冲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称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称为首陀罗)是最下贱的阶层。首陀罗是非雅利安人,受着极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婆罗门随意驱逐甚至残害。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订在法律中,还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得不到温饱和安定。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是当时一般的社会情绪。
这种社会情绪也使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五位,便外出寻道。开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皖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终于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后来他便到中天竺各地进行传教活动,组成僧侣集团,逐渐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时候,佛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是一个相当庞大、精细的唯心主义体系,后来由于不断的传播,发展成为许许多多不同的流派,教义就显得更为杂乱了。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所谓“苦谛”,就是说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会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说八苦),没有丝毫乐处,引导人们去厌恶人世。所谓“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来找去佛教徒找到了两条原因:一条叫“业”(干事情),这是致苦的正因;一条是“惑(烦恼)”,这是致苦的助因。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这就叫“灭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盘之道。所谓“涅盘”译义为灭、灭度、寂灭、圆寂、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等,实际就是死的化名(这种化名多至六七十个)。佛教修行,以涅盘为极目的,其实就是引导人们去求死。四谛之中,苦、灭二谛尤为重要。人生最苦,涅盘最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点也不敢触动,仅以消极厌世和追求死亡的说教来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苦谛以生老病死等作为人生中最大的苦难,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这些苦难,穷人是这样,富人也是这样,这就很巧妙地掩盖了阶级矛盾,抹煞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造成被压迫人民痛苦的根源。这种说教当然是对剥削阶级有利的。诚然,剥削阶级也会遇到生老病死等问题,但他们是从剥削阶级的贪欲本性来考虑这类问题的,即如何才能长寿,如何在来生来世也能保住荣华富贵的地位等等。而这种说教,不仅迎合了剥削阶级的贪欲心理,还为他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剥削阶级在纵情享受的同时,分出一部分财物施给寺庙,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福报。“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佛教正是这样向剥削阶级廉价地出售进入天国的门票。
佛教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谓存在。人生命的起源和过程也是依赖于条件的,这就是十二因缘。即无知(“无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了精神统一体的“识”,由识引起身体的精神和肉体(“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觉器官的“六处”,六处引起和外界接触(“触”),由触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贪爱(“爱”),由爱引起对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环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所以说到底,人生的痛苦是由无明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明,才能获得解脱。佛教经典又把十二因缘说解释为“三世因果报应”说。即:无明、行是过去因,感现在果;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感未来果;生、老死是未来果。宣扬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各种遭遇,都是自己前世所作“善业”或“恶业”的结果,是早就注定了的,无法改变的。这就为剥削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荒淫无耻地进行享受提供了根据,把劳动人民由于剥削制度造成的苦难亦解释为合情合理的事情。这种说教起着掩盖剥削阶级的罪恶和让劳动人民服服帖帖当牛作马的反动作用。根据“因果报应”,佛教又提出“轮回”的说教。“轮回”的原意是“流转”的意思。佛教沿袭婆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宣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会永远在所谓“六道”中生死相续,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一样。根据佛教经典所谓“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罗(一种鬼怪恶神)、地狱、饿鬼、畜生。人若做了善事(指信佛等),死后就可升入天界。人若做了坏事(指不信佛,不安于自己的命运,触犯了他人的利益等)死后就会变成畜生,变成饿鬼,或堕入地狱。这种说教,实际上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用来恫吓劳动人民群众,对他们进行精神奴役的一种手段。
释迦牟尼死后百余年间,佛教发生分裂:一派称为“上座部”,主要由一些长老组成;另一派称为“大众部”,拥有广大的僧侣,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又由大众部的一些支派组成“大乘佛教”,并且称呼非大乘佛教的教派为“小乘”。大乘宣称自己这个教派是“普渡众生”的,说小乘是只管自己修行得道,得了道就当“罗汉”,不管别人,所以很不可取。他们把罗汉称之为“自了汉”,是带有一点轻蔑的意思的。大乘打着普渡众生的招牌,宣称自己宁愿入地狱渡人,也不愿自己先解脱。这是很能换得人们的同情和尊敬的,所以大乘比小乘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大乘佛教中又有“空宗”和“有宗”的不同派别。空宗(又称“中观宗”)是公元三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一个派别。空宗宣扬“一切皆空”的教义,很有导致把佛自身也否定掉了的嫌疑,所以遭到了另一些佛教徒的反对。后来世亲、无著才创立了“有宗”。有宗又称“瑜珈宗”是针对空宗来的,认为不能象空宗那样讲,不是一切皆空,佛还是真的、有的。有宗宣扬“万法唯识”的教义,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佛性的表现,最终也都要归到佛性一来,主张的是唯心主义的主观意识论。
传说龙树是大乘佛教的祖师,他不仅创立了大乘空宗,而且还把佛教某些教义和婆罗门教的某些教义、仪式相结合,创立了“密宗”,(或称“密教”)。后称密宗以外的教派为“显宗”(或称“显教”)。所谓密宗,一是主张秘密传教;由一人直接传授给另一人,弄得很神秘;一是搞惑世欺众的巫术和烦琐的宗教仪式。密宗是比其它宗派更秽浊的污水。佛教出现了密宗以后,就走入绝境了。
孔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24-185年),佛教被定为印度的国教。当时印度海上交通发达,对外关系活跃,国家甚至发动佛教传教士远赴国外以扩大政治影响,佛教由此便逐渐向亚洲其它各国传播。南从印度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经帕米尔高原,在公元前后传入我国,再由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南传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北传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以后佛教便一步步地发展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传入各国各地区后,又与当地的思想意识、宗教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显得相当活跃。但在印度,中世纪后佛教便逐渐为印度教所融化,到十三世纪就衰落了。
西藏的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同时由我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传入的。由我国内地传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尔传入的主要是密教。佛教传入西藏后,曾经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后来终于战胜了苯教,同时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祗和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
六波罗蜜为佛教用语。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邪见)。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它被称为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一檀波罗蜜二尸罗波罗蜜三羼提波罗蜜四毗梨耶波罗蜜五禅波罗蜜六般若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就是羼提波罗蜜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二于嗔骂打害中。能忍不生嗔恨怨恼。是为生忍。云何法忍。法忍有二种。一者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二心法。谓嗔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二忍。为羼提。波罗蜜者。翻名如前。若菩萨住羼提中。能具修五种心。是时羼提。名波罗蜜。何等为五。一知忍实相。虽不得能忍之心所辱之事。而随对生法二种所辱之境。心能安忍不动余四心类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具足。修此五种心随所忍事。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修忍。名为行羼提波罗蜜。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羼提波罗蜜。具足成就
--------------------------------------------------------------------
忍辱仙人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国王带领许多妃嫔、宫女到郊外游戏打猎。途中,国王追逐野兔走远了,妃嫔们于是在树林中等候。
妃嫔们看到一位修道者正在林中沈思,于是向他请教。国王回来之后,责备她们与陌生人说话。
“我不过是指导她们学习忍辱的精神而已。”修道人安详地回答。
“哈哈!你自命为忍辱的人吗?我倒要试试你的忍辱修养。”说著,他挥剑,将修道者的手臂斩断。
“现在,你该愤恨了吧!”国王得意地说著。
修道者虽然痛苦,仍然和缓地看著他,回答:“我不愤恨。怀恨只有冤冤相报。将来我成道后,一定要来度化你,以了结这段业缘。”
容忍,宽恕在他的神态中表露无遗。国王感动极了,跪在地上,深深忏悔。
修道者以德报怨的精神,充分完成忍辱的修养。
这位忍辱仙人,正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