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为什么那么热(绍兴为什么这么热)

黑龙江旅游网1380

广州城地处北纬23°6¢,已在热带范围未,又居海滨,距海100公里左右。土地平坦,夷旷开阔,故瘴疠绝少。夏无盛暑,冬无霜雪,四季不明,树木常青,花开四时,田野常收,年中只有冷热之变,灾多因旱涝失时。故广州气候以热湿为特征。夏多伏暑,但多骤雨(即白撞雨),能壮早禾。三冬久睛,可回南致雨。故有"冬雨汗流"之谚。秋冬早晨多雾,春夏淫雨,三伏不热,连阴转凉。故各志都说:"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又说:"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按今天气候观测纪录仍可证实上述古代气候的正确记述。

绍兴为什么那么热(绍兴为什么这么热)

广州因地处热带,故太阳照射很强,因每年夏天太阳有两次正照头顶(正午无人影可见),即在六月初旬和七月中。但在冬季太阳最低还有45°以上,故辐射仍多,户可北向,即古书所谓"北向户'的地方。故广州只有凉季而无冷季,即因太阳直接辐射年总量达59千卡/厘米平方,以秋季天睛最多,故"秋老虎"已成为传统的酷热天气的代名词。但由于平原开朗,海风调节,水网又密,蒸发时水汽吸热多,加上云多,雷雨多,故七月、八月反不觉酷热。温度平均不超过28.2℃,比山区的韶关29°2C低-度,比"中国火炉"的武汉29.2°C、长沙30° C,九江29.2°C,地理学上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即为热带。重庆29.2°C低上一度多。极端高温更比内地低。广州最热只到38.7°C,但韶关达42°C,比武汉42.2°C,长沙43°C,九江41.7°C,重庆44°C低三度以上。故夏无盛暑。

"冬无霜雪"按近三十年纪录,未有下雪记载。但按阮元《广东通志》记载淳祜五年(1245年)十二月大雪三日,积盈尺余,炎方所未也".道光《南海县志》载:"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冬有雪".故广州素称"炎方"(即热地)。几百年才有一次,霜也很少,据百叶箱内观测记录,广州是无霜日的。但据地表温度来看,广州有2.4霜日;霜时很短,多左凌晨,日出即散,故人们不易看出。故今日热带作物移入,不会霜死。时间多发生于一月上,中旬寒流侵入后放睛的早晨。古人未详记,故说成无霜。实则是年有年无,有年也不重。如1955年1月重霜3天是很少见的,那年白云山农场地表温度为-6.0°C,静水成冰片。蕃薯、香蕉、菠萝、木瓜、荔枝霜死很多。8时霜始散。古谓"粤入不知霜"是有根据的。

"四季不明"的情况今天还存在。如夏雨即凉,深冬回南天,单衣摇扇。四时常青、常花。没有真正冬天存在。如按每五天平均温计算(即候温)在22°C以上为夏季,广州有39候,可见夏长,10°C候温以下的冬季是不存在。即广州季节是长夏转秋,秋又转春,春又转夏,冬季不存。故广州古来季节都可以"长夏无冬,春秋连续"来说明。因此,以旱季湿季来分是更加切当些。即春夏季为雨季和秋冬旱季之分比气温分季节要清楚。

"树木常青"指树林多为常绿树,今天亦然。目前广州附近林子可称热带季风雨林。这种林是常绿树为主。因在无霜或少霜区可不落叶来避寒,且终年可生长(候温在10以°C上),芽、叶、花等不致冷死,树木不用休眠期来抗寒,加上冬天有雨水,故生势不错。

"花开四时"是由于广州湿热气候下,花期可两次(如木波萝,菠萝等),故似是四时有花,实则因各种花开花期不同,花期长(3月到半年)互相错合的结果,如白兰一月仍有花开,全年开二次的木菠萝,三次花的菠萝,全年花的香蕉等,便形成了各月都开花。连最冷的二月也有许多花开。这可用广州清初以来的花市盛会来说明。岁末二月(农历一月)是最冷时期,但这时花市的花很多。而北方却是万里枯黄景色。按古书记载,花市起子乾隆,盛干嘉庆以后,因外商要香花制茶而兴。张心泰《粤游小志》:"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年".同时人(咸、同间)徐澄溥有"岁暮杂诗":"双门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禾农,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见《菊坡精舍集》)。同治十一年(1872)《续南海县志》称:"花市在藩署前(即今财厅前),灯月交辉,花香袭人,炎敲夜尤称奇丽".可见岁末及平常花市古已有之。以十三行、桨栏路和双门底、财厅前两地为中心。牡丹、芍药、梅、桃、金橘,桔、茶花,鸡冠、吊钟、水仙都有大批出售。牡丹来自山东,在原地谷雨才开,到广州立春即开,相差达五个节气。由今天近郊有花地,有专业花农,吊钟在清远,花县、肇庆、四会都有花山专种情况来看,"四季常花"一语至今仍对。情况也和清初大致相若,只今天花市品种增加(如银柳、菊等),地点增加扩大,如由十八甫桨栏路自开马路后(1918——1919),更为集中,妇女也来看花市:光复南、杨巷(古称羊巷)都有。双门底扩大到西湖路、教育路。1960年更开东川路和同福路二花市。故《广东新语》"岭南花不应节候。十月间,梅与菊齐发。正月菊亦有花。也是花开四时现象之一。

田野常收'指近郊田土终年生产而言。冬季北方已不种作物而南方仍种。如郊区冬季为蔬菜旺季,鱼塘、果、蔗不少在冬季收成。冬种作物也多,和今天情况相似。如《张府志》都说:"下番禺两获之余,则莳莱,为油种,三蓝以染绀,或树黄姜,或蔓青,蕃薯。大禾田既获,则以海水淋秆烧盐。其平阜高岗亦多有荻蔗、吉贝麻,豆排草,霍香,果瓜之植……地无废壤,人无游手者矣".可见古广州郊区农业之盛

"年中只有凉热"即指长夏和相连续的春秋季而言。秋春凉季,长夏热季。故有些花长年可开(如人心果,木瓜,香蕉等),有些开几次花,如杨桃开五次花,甚至被人认为"花不应节",如花市有菊,和北方秋菊不同,即因广州冬天实为北方秋季,故菊可开于深冬。

"旱潦失常"也是广州气候特点。由于位于季风区,气流南北交替,冬冷吹北风,夏热吹南风,南北冷暖气流相遇成雨区。如气流有变动,广州即可成少雨时期或淫雨时期,易成水灾和旱灾了。因为季风区气流是不稳定的。其中尤以飓风雨为著,往往一次飓风即成灾害,如宋开宝八年(975年)十月"广州飓风"起,一昼夜雨水二丈余,海为之涨,飘失舟楫"(《宋史。五行志》)。"永乐廿年(1422)夏五月己未飓风暴雨,海水涨溢"(黄佐《广东通志》)。如季风失常也每成旱灾,如《广东通志》称绍兴十六年(1146年);"广州久旱".《番禺县志》称万历廿三年(1596年)"春旱后又秋旱,赤地千里".即春无雨到,秋无飓风,都成旱灾。如1963年由冬到明年秋天九个月中,未下过一场大雨。古书所记,不是误传,故水利措施仍很重要

按广州日均温等于和大于10°C的全年日数总积温达8,000°C左右,已是全国最高温地区,足够全年耕作的需要。湿润情况可由雨水表示。广州年平均总雨量1727.8毫米,也是全国最多雨量地区,和世界上湿热的热带气候相比也不逊色,故广州划入湿热的热带中。由天然林相看来,广州附近的林相也是热带雨林类型。如林内优势树种不显,故群众称它为"杂木林".藤本大而多,附生、寄生,气生植被也有。树种多为热带广泛分布种,具板根(木棉、人面子、榕、菩提等);老茎生花(如木菠萝、杨桃等)、光滑树皮,衰颓叶(叶初出时垂直避光下垂,如芒果,荔枝等)、滴尖叶(叶尖特尖,利滴水)、锒钳叶(叶层层交错吸收阳光)等热带雨林生态。冬季较早,但仍有寒潮雨,如在"花市"中,也每遇寒风细雨天气。

夏季长,午后雷雨(即白撞雨)也是广州气候特点之一。这使水田水温突降,故有利于早稻。据今天观察,气温在33°C时(即伏暑天气气温)水田已达40°C水温,烫伤水稻根部,使灌浆期水稻吸收养分减少,造成空粒,尤以沙质田土易曾温为害较深。可见古书所载白撞雨能壮早稻。

三冬久睛,回南致雨也表示广州冬暖情况。冬天睛天可以维持半个月,日间最高达22°C,最低也有12°C,故成为冬日摇扇的天气。冬天如无寒流,广州本地天气是仍然很热的。劳动即出汗,故有"冬雨汗流"之称。《广东新语》云:"三冬多暖",又云:"冬间寒二、三日复暖",也指出这种情况。

春夏淫雨是因为广州在春夏之交时,正好是北来冷气和南来暖气在此相接触。故暖气流被冷气流冷却,水汽凝结成雨,即冷暖气流接触的锋面上的冷却雨水来。这个冷暖气流相交接的锋面在沿海地方停留时,或在罗平山脉受阻滞时,都可以形成广大的雨区(200-300公里阔的雨带),使广州一连十数天下雨,水涨成灾。

;"春寒雨至"就是说冷气南下把暖气抬升成雨,又称"南撞北"天气。古书记载淫雨为灾的确不少,如嘉靖43年(1564年)"正月月雨至八月,淫雨坏禾"即为例子。

寒潮侵入,但仍不能影响热带的特点,且成为广州得天独厚之处。如冬季有一较冷期,可杀死田土害虫,又可致雨,北方植物可南移,对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谚语说:"干冬湿年,禾黍满田",即表示了干寒潮和湿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故广州城为一美丽和富饶的热带季风区城市,在中国享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在世界上也同样盛名,即与其气候的特征有关。《史记》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则广州2000多年前,已成为富饶的热带物产集中都邑。而且到了后来,还发展成象牙和铜、银的集散地。《汉书地理志》云:"处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比《史记》所记时(汉武帝时)多了银、铜等项贸易了。

我国竺可桢教授等指出我国热带在五岭之南。他在《物候学》一书中称:岭南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可广州是个美丽的热带城市,气候学家也是承认的。

当然,广州附近山多,故气温和雨量分布也不均衡,一般在1500-1800毫米之间。如黄埔、扶胥港一带,由于北面受白云山遮挡南下寒潮,成为"雨影区",南面又有市桥台地挡住南风,故成为1550毫米以下少雨区,有利港湾建设。白云山地势高,南北气流遇山上升,凝结成雨,雨量在1800毫米以上。广州地势开朗,气流畅通,也成为1710毫米以上雨区。

这个是很正常的,因为宁波靠海,而绍兴不靠海,绍兴唯一的出海口是上虞港,这是一个小港,就在曹娥江与钱塘江的交汇口,这不算出海口,只能算内河港口。而宁波港是我们最大的港口之一,而且宁波是计划单列市,财政上比较独立,这是副省级城市,自己决定自己的发展。

宁波为什么那么牛,是因为宁波的慈溪与余姚民营经济都很发达。慈溪比绍兴的诸暨强,余姚比绍兴的上虞强,而宁波的奉化与宁海等地联合起来,也完全可以战胜绍兴的柯桥。于是,宁波就比绍兴要强很多了。宁波的GDP至少有9000亿,绍兴估计不到6000亿,这就是差距。

那么,为什么绍兴发展不如宁波,主要原因除了宁波有港口,是早年的通商口岸,而且宁波的人口也比绍兴多。宁波人口780万,而绍兴只有500万,这样就少了很多人,绍兴的钱比宁波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总体来说,浙江还是比较平均的,人口越多就财富越多,这个是很明显的。

另外,绍兴发展不如宁波,是因为绍兴靠近杭州,很多绍兴人被杭州吸走了,稍微有点本事的,全在杭州买房,谁还呆在绍兴。而宁波本地人不会去杭州,因为宁波人觉得杭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宁波经过跨海大桥,去上海比去杭州还要方便呢。

宁波在传统上就是去上海香港闯大世界的,宁波商人也比绍兴商人要厉害一些,香港注明的船王包玉刚就是宁波人,上海人早期有很多是宁波过去的,这无形中也是一笔财富。

作为目前浙江省排名第二和第四的城市,绍兴和宁波同处浙江宁绍平原,是不折不扣的好邻居。但是,从近年的发展态势来看,绍兴明显落后于宁波。2018年,预计绍兴的GDP大概差宁波4000个亿。分析下个中原因:

在地理环境上,绍兴不如宁波优势明显。绍兴的地理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差宁波1000多平方公里。虽然绍兴和宁波都处于宁绍平原地带,但绍兴是典型的“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中部地区大多为丘陵地带。从区位优势来看,绍兴刚好在全省老大杭州和老二宁波之间,各种重点投资肯定多在杭州和宁波身上,绍兴难免会遇到灯下黑的问题。而宁波市可利用土地更多,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且具有世界第一货运港口优势,这就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大打下了基础,这个优势将来只会放的更大。相比之下,绍兴的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江河水运都不具多少优势。

在产业发展上,绍兴近年转型慢了。虽然宁波这些年经济转型升级也不算快。过去,宁波曾一度有希望赶超杭州,但在互联网时代宁波落在了后头,与杭州差距拉大。但依托港口的优势,宁波在未来,势必会在高附加值加工产业上下功夫,宁波舟山一体化加速。相比之下,绍兴近几年的转型升级也是差强人意,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当地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诸如化纤印染行业里的一些高污染小微企业还面临着淘汰升级的压力。

在城市建设上,绍兴明显落后于宁波。绍兴市目前人口500来万,差宁波800多万人口近300万。绍兴市最让人诟病的是,绍兴老城区发展太慢,与日新月异的宁波城市建设相比,差的不止一个身位。今天的绍兴规划建设了距老城区较远的绍兴北站,就是希望能够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否则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因为再往南走就到山脚了。此外,宁波过去十几年,一直在高校资源上下功夫,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万里学院、诺丁汉大学等等,至少在省内还是不错的,这充分保障了宁波城市发展人才基础。而相比之下,绍兴一直想把文理学院打造成绍兴大学,却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非议。

以上的分析都是从现时的角度来看的。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绍兴的发展,你会发现,绍兴其实并不比宁波差太多。如果算算历史帐,绍兴曾经被杭州拿走了萧山(萧山分出的巨无霸滨江区),被宁波拿走了余姚。把两个经济强县加起来,2017年经济总量达到了3000多个亿,加上滨江再多1000多个亿。这么一加一减,绍兴就可以和宁波打个平手,说不定还有胜算!但是,历史不容假设!如果萧山、余姚真的留在绍兴,是否能够发展如今天这般,真的很难说!至少,滨江区就很难说了!

绍兴位于杭绍勇城市群中心纽带城市,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五千亿,是浙北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绍兴发展会不如宁波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1.绍兴在浙江城市里一直是比较低调的,不高不傲,也没有什么大灾大难,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中规中矩,可能能让我们想起绍兴来只有那些文人墨客里的江南水乡了!进入21世纪,无锡,苏州,宁波等城市可以由低端产业向高新技术改变!苏州宁波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移动通讯设备,高端机械制造业等。而此时的绍兴还在啃老本,拿着低端的碗吃着饭,一直到08年绍兴还有一大批对环境污染严重产值不高的纺织产业!而此时的苏州和宁波产业转型成功,经济一跃而起,成为两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黑马城市!

2.绍兴人口相对宁波还是少了不少,但是放到全国来看,绍兴也有五百多万人口,已经属于人口大市了!这也算是绍兴比宁波差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可以从绍兴的商业圈看出一点问题,绍兴基本是没有什么知名的商业品牌进驻,我认为这跟绍兴人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我认识的绍兴人比较喜欢攒钱,不热衷于消费,这跟绍兴人对房子的亲睐也有很大关系!看看绍兴经济不强房价不弱就知道了!

3.做为杭绍勇城市群的绍兴看起来位置很好,其实不然!绍兴在杭州和宁波之间,没有人口优势,也没有宁波多个出海港口的优势,自身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很容易被杭州宁波虹吸干净的!绍兴人逛商业圈一般去杭州,外贸走宁波,交通优势也不如杭宁,很容易没落下去的!随着杭州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迅速,扩城速度加快,杭州绍兴同城化很有可能。宁波近期无限风光,省里牵头支持宁波梅山国家级新区建设,行政区划不断优化调整,东部新城发展迅速,轨道交通日益完善,宁波很可能在未来分得绍兴的一杯羹!

绍兴的未来会怎样,还是取决于绍兴经济转型如何,或者积极做好对接杭州,实现杭绍同城化,绍兴会如何选择呢,你们觉得呢?

唯一的问题就是绍兴没有说一不二的领头羊。宁波有领头羊就是宁波本市,其他几个县市各有侧重区域经济整合力强,达到了1+1大于2的目的。绍兴没有领头羊,绍兴的本市越城区反而是各县市最弱的,其他县市反而看不起越城区,其结果导致诸暨和柯桥跟杭州混,上虞跟宁波混,新昌和嵊州跟更乎台州宁波,由此可知绍兴是没有中心的,没有中心即没有整合力,单打独斗怎么可能发展的好。可以说绍兴是浙江省内自从1993年统计起,唯一在全国排名退步的地级市。现在绍兴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上虞和柯桥已经撤县设区了。但是本人认为已经晚了,要是能早十年这么做可能还有效果,那时候还有大投资的国策,现在不仅没有这个国策反而不断去杠杆,这一正一反间绍兴蹉跎了至少10年。宁波幸亏在本世纪初把鄞县和镇海给设区了,现在这有两个当纵深,产业升级明显加快,后面又有杭州湾新区加持,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明显比绍兴高了不止一个档次。绍兴的产业还是轻纺,想突破但是突破不了,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再一个十年如白驹过隙,长点心吧,绍兴,算是我一个宁波人的第二故乡。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绍兴为什么发展不如宁波?说实话,浙江本地人可能都知道个大概,但是国内的很多朋友可能不是很清楚,毕竟绍兴在很多人的童年印象里比较深刻,主要原因是那里有鲁迅,小学课本里人人都读过他的文章,知道宁波的就不是很多,宁波虽然城市知名度不高,但是宁波的名人也不少,像上海滩的崛起离不开宁波人,香港回归和香港的电影业离不开宁波人,中国首位诺奖得主是宁波人,还有心学大师王阳明也是宁波人,包括近代叱咤风云的蒋中正也是出自宁波,但是知名度高和名人多并不能跟经济发展划为等号,绍兴为什么发展不如宁波,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主导产业没有优势,竞争力不足

大家应该都知道,绍兴的纺织业在国内可以说是非常出名的,尤其是印染这块,可以说是国内的龙头老大,虽然产业大,但是属于重污染的行业,近些年整改关停的很多,说实话对绍兴的经济影响很大,而且印染还是绍兴的支柱产业,去过绍兴柯桥的人应该知道,印染厂跟纺织行业的贸易公司遍地都是,这里汇聚了全球各地的买手,马路上老外的身影随处可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着实让人震撼,其次就是旅游业跟黄酒,如果一座城市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跟食品加工为主的话,那这座城市注定做不强,发展旅游经济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地消耗文化IP打感情牌肯定是不长久的,如果说嘉兴是座被粽子耽误的城市,那绍兴就是被黄酒耽误的。

但宁波就不一样了,以实业立市,还有高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业门类比较齐全,而且还有港口跟贸易为辅助,这一点绍兴跟宁波的差距大,经济发展上自然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政策和地理位置没优势

相对于浙江大部分城市的地理环境来说,其实绍兴的地理条件还算不错的,最起码有平原地区,绍兴市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形成群山环绕、盆地内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但是绍兴的地理位置却比较尴尬,位于杭州跟宁波之间,杭州是省会又是经济中心,宁波则是仅次于杭州之外浙江第二大城市,绍兴的区位发展上动力明显要弱很多,而且绍兴的地盘还被杭州和宁波瓜分过,像杭州的萧山区跟宁波的余姚都是建国初期从绍兴划分出去的,说实话对绍兴的影响也挺大的,还有就绍兴是一座地级市,宁波是副省级城市跟计划单列市,享有的政策和资源肯定要强绍兴很多,这一点也是本质区别。

第三:人口吸引力不足,被杭甬分流

都说一座城市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的就是人口,万变不离其宗,人口增长才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机,然而绍兴的人口吸引力相对来说非常薄弱,经济虽然在浙江排第三,但是人口增长在浙江排名比较靠后,2019年的人口净流入只有2.2万人,相对于杭州跟宁波来说确实有点少,连宁波市的零头都没有,人口吸引力不足是硬伤,这也是导致绍兴经济增速缓慢的重要原因,个人认为这也跟绍兴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夹在杭甬之间,人口分流严重,杭州跟宁波的虹吸效应也非常强势,这也是绍兴人口吸引力不足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绍兴跟宁波相比较,经济发展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弊端,当然了,绍兴在国内还是非常不错的,经济排名全国第37位,跟河北省会石家庄旗鼓相当,超过了南昌,哈尔滨和南宁一众省会城市,只是跟宁波和杭州相比较有所欠缺,毕竟浙江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绍兴能有这个成绩还是非常不错的。

以上都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

绍兴和宁波,两者的差距说到底,还是在于体量上的差距。

这年头虽然人口的红利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其差距还是不小的。绍兴现在的人口数大约在五百万左右,而宁波却将近有八百万的人口,这多出来的三百万人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绍兴体量小,和当初绍兴行政区划的调整有着一定的关系。余姚和萧山曾经在历史上都一直属于绍兴的管辖范围之内,而在建国之后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分别被划分给了宁波和杭州。而余姚和萧山的经济水平在现如今看来还是比较发达的,如果这两个地方还算在绍兴上的现在肯定发展就不一样了。

与此同时,宁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独特的深水良港为宁波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会。宁波现在的经济支柱,可以说就是现在的宁波港带来的港口工业、制造业和外贸行业。相比之下,在这方面绍兴就弱势了许多,仅有一个不大的上虞港,在海洋资源方面和宁波是不可相必的。

最后,应该就是宁波在政策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能够得到的资源自然是绍兴所不能比的。而且宁波现在还有“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和“一带一路”,机遇是非常大的。

绍兴发展步入宁波,主要还是地理区位和政策条件。

从地理优势看,宁波靠海,宁波北仑港和上海洋山深水港合并之后,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光这一点绍兴就没法比。相比于绍兴,宁波更有历史资源优势,宁波商帮实力雄厚,一度掌控上海的金融业,蒋介石出生的宁波溪口镇是浙江最发达的镇。宁波有东南第一藏书楼天一阁,宁波籍院士有100多位,为全国地级市之最,这些历史因素不能不影响到宁波的发展。的确,绍兴有师爷,周恩来和鲁迅的老家都是绍兴,但那时多少年之前了?

从政策条件看,宁波是副省级城市,国家给的政策会好很多。在省级政策方面,杭州、宁波和温州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三级,为了做强杭州和宁波,身为老四的绍兴先后分出了萧山、滨江和余姚,绍兴元气大伤。在产业结构上,杭州有互联网产业,宁波有港口加工业和电子通讯产业,波导手机这几年在中国不行了,但是在非洲厉害的很。温州和绍兴则基本上还是传统纺织业等,缺乏品牌,亟需转型升级。

明确告诉你,绍兴与宁波不是一个等级上的城市,所以绍兴的发展肯定是比不上宁波。

绍兴是普通的地级市,而宁波是副省级城市还是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这样来对比的话,绍兴是马,宁波就是大象了。

等级不同,那它对应的政策也会不一样,优惠政策还会不一样,不管他所处的区位在哪里?只要是等级不同,差距就会很大。

其实绍兴应该是浙江省的优等生,而且绍兴非常努力,属于一个班级里的成绩佼佼者。

绍兴应该是整个浙江最有文化的地方,而且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这里诞生了很多文化的名人,像鲁迅就是绍兴人。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把整个绍兴给写活了,也让很多人知道绍兴这个城市,让很多人去绍兴都想尝一尝茴香豆与臭豆腐。

目前绍兴管辖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三个城区下属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县三个县市。

从管辖的范围上来看,那绍兴在管辖的范围要比宁波市要小得多,而宁波她有六个主城区下属,还有慈溪市、余姚市、象山县、宁海县等四个县市。

绍兴没有自己的腹地,基本上是三面夹击的一个概念,比如像柯桥、诸暨,他可能会受到杭州市萧山区的影响,相对来说,与萧山区的融城较为方便。

向新昌县、上虞区可能会受到宁波市的一个辐射,宁波市对这两个区域有一定的产业,吸虹和人口吸虹效应。

另外,诸暨市也可能会受到向义乌市的一定的影响,很多诸暨市的产业或者人口,他的流向可能往义乌方向也会,比如像安华镇一带。

我这几年的发展已经非常不错,在整个浙江省仅次于杭州、宁波、温州处在浙江省第四位,比嘉兴市稍微高一点点。

绍兴唯庆幸的是,绍兴目前已经有三个区,而且已经有地铁工程在建。

那杭州都市区的建设与宁波都市区的建设,那未来会受到两大中心城市的一个辐射,绍兴这块区域还是发展非常不错的,处在交通非常密集的地方。

来未来不管是绍兴的产业,还是绍兴的人口,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绍兴处在整个长三角大湾区的中心位置。

随着城市层次等级的分化,绍兴与宁波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不管是经济还是人口还是房价,都会有巨大差距。

随着浙江共建四大都市区未来的城市格局,基本上是杭州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金义都市区,其他城市的发展应该比这四大都市区里的城市相对来说弱一点。

宁波除开他的城市等级高,另外,它的地理位置要比绍兴还要好一些,毕竟有世界最大的港口宁波港,属于一个港口城市。

我们不能说绍兴的发展不如宁波,只能说绍兴的发展在他同等级的城市中,属于优等生。

宁波与绍兴?

1宁波是单列城市,有政策支持,绍兴是什么也不是,咋比。

2,1954年上面就定了发展宁波,把现在的余姚和慈溪从绍兴划到宁波,还有这边的萧山划给杭州,如果这三个县级市算在绍兴,大大超宁波,和杭州都不相上下了。

3,绍兴既没有港口,也没有大平原,不如嘉兴湖州,多的是山和盘地,能发展到浙江第四已经是绍兴人的智慧了。

行政级别:

宁波是副省级,绍兴是地级市。

经济级别:

宁波是计划单列市,绍兴是一般城市。

地理差别:

宁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绍兴是内陆城市。

定位差别:

宁波是浙江省副中心城市,绍兴是非中心城市。

发展时差:

宁波是90年代就奠定了如今地位,绍兴在新世纪初才开始发力。

所以这两座城市是不同的级别、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起步时间、不同的倾斜度之下产生的必然差距,温州当年鼎盛期房价叫板一线城市,经济层面都无法威胁到宁波,更别说综合实力方面。

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当中,除了福建的厦门以外没有一个会被省内地级市媲美经济水平的。而且泉州超过厦门的也仅仅GDP总量,论综合实力以及收入和人均经济数据依然差距很大。计划单列相当于经济层面的直辖市,在80年代就已经赋予了很高的经济地位和开放程度。而绍兴等民富型城市普遍都是90年代后期开始搭上创业热潮首班车之后才逐渐确立地位的。所以绍兴再怎么发展也不会绕到宁波前边去。

楼上基本正确。绍兴热,我不知道楼主是怎么推断的,呵呵。

浙北地区的冬天还是寒冷的。也没有使用暖气或炕的习惯,所以浙北冬天的穿着还是以保暖为主的。酷暑时期,如楼上所说,除外,其他时间都是适合戴乌毡帽的。

现代社会,乌毡帽之于绍兴,是一种传统。平时你在绍兴大街上,是只能偶尔看到的,老人一般喜欢长戴。很多时候文艺演出,庆祝活动时才作为特色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