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让古今多少人对江南的秀丽风光神往不已。江南之美,就美在江南的水。周庄,是一个汇集中国水乡之美的地方。
周庄属江苏省昆山市,地处沪宁经济走廊,北距昆山市区30千米,东距上海市区60千米,西距苏州市区38千米,交通便捷方便。
周庄地域春秋时期至汉代有“摇城”之说,相传吴王少子摇封于此,在镇郊太师淀中发掘到的良渚文化遗物,也证明了这一点。周庄镇旧名贞丰里,北宋年间(1086),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良田200亩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但那时的贞丰里只是集镇的雏形,与村落相差无几。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于此,此地人烟才逐渐稠密。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迁居周庄,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周庄出现了繁荣景象,由原来的小集迅速发展为商业大镇。周庄西接京杭大运河,东接浏河,成为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迅猛发展,主要产品有丝绸、刺绣、竹器、脚炉、白酒等。
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虽历经九百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全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7平方千米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张厅。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它们共同构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画。周庄还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景区、国家卫生镇和国家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0年周庄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周庄古镇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单。
周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实的文化积淀,加上自然环境独特,形成了不同一般的水乡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吴文化,滋育着周庄这方古老灵秀的水土,周庄的乡情、习俗、风物,弥漫着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的古朴情调与淳浓韵味。阿婆茶、摇快船、斜襟衫,还有吴侬软语,让人品不尽、看不够、道不完……
周庄四面环水,犹如泊在湖上的一片荷叶。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四条井字形的河道将古镇分割,形成八条长街。粉墙蠡窗的房屋依水而筑。
周庄历来文人荟萃。历史上曾出现过进士、举人20余名,有的官至太尉。西晋文学家、大司马东曹掾张翰(字季鹰)、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陆龟蒙都先后寓居于此,尚有部分遗址。著名文学社团“南社”社员的住宅,也还保留着三十多处,其中有叶楚伧、王大觉、费公直、沈体兰和柳率初先生的旧居,陈去病先生祖居遗址,以及南社成员饮酒吟诗集会的“迷楼”等。
黄昏时分,一弯新月洒下银辉,尼龙纱一般地笼罩着南湖,给四周平添了几分诗意。盈盈碧水摇晃着夜泊的渔舟,不知从哪儿传出的幽婉乐曲,与点点灯光一起泻入夜空,撩拨着人的心弦,这就是周庄给人们带来的美的韵味。
周庄被群湖拥抱,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环伺在四周。“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是它的基本风貌,“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它的生活方式,“小桥、流水、人家”则是它的代言名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它避开了历代战火,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了原有水镇建筑物和独特格局,人文氛围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和谐美感。著名画家吴冠中称赞道:“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吴冠中并非唯一对周庄青眼有加的人。早在西晋,文学家张翰就发出了“莼鲈之思”,觉得当官再好,也不如家乡南湖好,莼菜、鲈鱼才是人生的最大享受,于是辞官回乡,终老于南湖。北宋的周迪功郎,也是因为看中了这块宝地,舍宅建了全福寺,并捐200亩良田为庙田,以此来祈求老天保佑这里风调雨顺,老百姓感念他的功德,便将这里改名为周庄,这也是周庄得名的由来。元末明初的巨富沈万三也是在这里发家致富的,发达的水运交通、肥沃的千亩良田给了他创业的资本,使他最终成为了富可敌国的江南巨贾。还有三毛,这个热爱流浪的女作家,在周庄看到了灿烂的油菜花、住过了古老的宅院、品尝了鲜美的河鱼,激动地说“这是回到了家乡”……
太多的人青睐周庄,因为这里有太多值得留恋的东西。这里有双桥、富安桥、贞丰桥等十四座元、明、清的拱桥、石梁桥,造型优美。这里有张厅、沈厅、迮厅、章厅等大户人家的宅院,幽静古雅。这里有水产河鲜、万三蹄、三味圆、阿婆菜、十月白等特产,脍炙人口。这里有打莲湘、阿婆茶、摇快船、水乡婚俗,清醇悠远。
周庄是一个适宜人居的地方,曾获得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周庄是一个适合游览的地方,CNN网站评选的世界十大最美小镇中,周庄榜上有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位台湾作家游览后,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第一水乡》的文章,在台湾《经纬》杂志发表。周庄人以此作为古镇宣传推广的切入点,从此,“中国第一水乡”扬名天下。
周庄为什么叫鬼镇
周庄镇旧名贞丰里,周庄地域春秋时期至汉代有“摇城”之说,相传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播君封于此。
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寓居周庄。
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佑年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 200亩(13公顷多)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虚搏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
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于此,人烟逐渐稠密。
周庄元代时属苏州府长洲县。
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
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东面的东宅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附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
到了明代,镇廓扩大,向西发展至后港街福洪桥和中市街普庆桥一带,并迁肆于后港街。
明代中期属松江府华亭县。
清初复归长洲县,居民更加稠密,西栅一带渐成列肆,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至中市街。
这时已衍为江南大镇,但仍叫贞丰里。
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镇。
清雍正三年(1725年),周庄镇因元和县一分为二,约五分之四属元和县(今吴县市)。
五分之一属吴江县(今吴江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文恭将原驻吴县角直镇的巡检司署移驻周庄,管辖澄湖、黄天荡、独墅湖、尹山湖和白蚬湖地区,几乎有半个县的范围。
周庄由原来小集迅速发展为商业大镇,与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发迹很有关系。
沈万三利用白蚬江(即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出海贸易。
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最突出的产品有丝绸、刺绣、竹器、脚炉、白酒等。
近代柳亚子、陈去病等南社发起人,曾聚会迷楼饮酒吟诗。
1949年5月8日,周庄解放,归属吴江甪直区。
1950年把镇西原属吴县部分划归吴江,结束了两县分治的状况。
1952年以后,周庄镇归昆山县(今昆山市)管辖。
扩展资料:
周庄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
周庄的快船堪为奇异。
比赛前,先由手巧艺高的工匠在船上搭起花棚,称为“花快”。
花棚分头棚、舱棚和艄棚,棚上披挂绸缎幢幔。
装饰华丽,异彩纷呈。
头棚上悬挂彩灯,插上彩旗。
舱棚上流苏飘挂。
舱中坐上锣鼓乐队。
高高艄棚供橹手们遮阳。
每船备头篙、大橹、小橹各一置于船体左右两侧。
大橹旁搁跳板于舷外,伸出水面。
每船配有十五六名身强力壮的橹手。
身穿紧身衫衣,脚蹬绣花布草鞋。
比赛开始,船与船比,村与村比,龙腾虎跃的橹手各司其职,出跳、扯绷、把槽,配合默契。
出跳的气宇轩昂地站立在跳板上猛力拉绷。
扯绷的跺脚叱喝。
把橹的尽力推艄,扳艄。
撑篙的屹立在船头,点篙调向,指挥自如。
参赛的快船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似飞箭出弦,奋勇争先。
周庄人吃茶历史悠久,历来有吃“阿婆茶”、“讲茶”,喝“喜茶”、“春茶”、“满月茶”等习俗,名目繁多,被称为江南水乡的“茶道”。老誉简
周庄的“阿婆茶”在江南水乡颇有名气。
相叙到周庄,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过周庄,在周庄,吃过阿婆茶的人,将会品出水乡古镇的味道来。
在周庄,侍裤无论在市镇或农村,经常可见男女老少围坐一席,杯杯清茶,碟碟茶点,边吃边谈,有说有笑,称之为吃“阿婆茶”。
周庄人吃阿婆茶源远流长。
如今深宅大院人家仍珍藏着宋代图案优美的青花瓷盖茶碗、细巧玲珑的茶盅、高雅古朴的茶壶和釉色光亮的茶盘。
元代,陈去病的先祖由浙江迁居周庄,以锤薰炉为生,生产铜锡茶壶。
如今,镇上明清建造的徽帮茶叶栈房犹存,其中吴庆丰开设在清初。
程义泰开设在清乾隆年间。
徽帮茶庄从产地购进原件毛茶,为了迎合茶客需求,进行筛选,复焙和窨花,拼色出售,色香味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