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转西柏坡 为什么(延安转西柏坡 为什么不让走)

黑龙江旅游网4950

党中央撤离延安搬到西柏坡的原因有:

延安转西柏坡 为什么(延安转西柏坡 为什么不让走)

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兵压境并占领延安,是促使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

2、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占领张家口后,晋察冀党政军领导机关从张家口退出再次回到阜平、平山,是中共中央向西柏坡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3、1947年3月,中共中央从延安撤出后不久,在陕北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中共中央由陕北向华北转移,会后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人率领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先期到达西柏坡,并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土地法大纲》,为中共中央的到达奠定了基础。

4、平山县天然优越的战略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政治环境是中共中央由延安向西柏坡转移的内因条件。平山及周围县皆为解放区,都已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积极报名参军,这一带群众基础好。

平山县地处山西台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文化历史悠久。我国少数民族白狄建立的中山国被魏国灭后,曾经复国迁都于平山(今平山三汲乡)。平山东临获鹿,东北为阜平,南接井陉,北靠灵寿,西北、西南分别与山西五台、盂县接壤,地处要冲,战略位置重要。

从地理条件上说,平山及周围县大多群山纵横,层峦叠嶂,易守难攻。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曾在平山修建避难行宫。从自然条件上说,境内有滹沱河等河流,水利条件较好,河谷土地肥沃,平山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乌克兰为原苏联的粮仓,可见平山之富庶。

5、靠近平山的阜平是革命老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均设在阜平城南庄,但阜平不如平山富庶。平山靠近阜平,也是中共中央由延安转移到西柏坡的一个原因。

历史背景是:

1947年5月,我军先后取得正太、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的胜利,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中共中央的到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资料来源:牛城晚报——为何中央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

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的原因是:

1、环境好。

西柏坡北依柏坡岭,南临滹沱河,是个马蹄形山坳,即”南向山水视野远,北靠卜岭居安宁”。

而且,据朱德秘书潘开文回忆,”西柏坡村子外边有一片苇地,苇地外与滹沱河之间有一条大路,可通大车,我考虑到只要可通大车,汽车就可以通过,有利于与各根据地联系。而苇地里边与西柏坡村间还有条路,外面人不是本村人是很少走了,这样保密很好做”,也即”目标隐蔽宜保密,利于警戒与防空”。

当年,国民党的情报人员侦察到毛泽东住在西柏坡一带,就从人员往来较多的地方和而同于民房的建筑物中寻找目标。敌机曾轰炸过西柏坡东南30多公里的烟堡村,也轰炸过西柏坡北10多公里的天主教堂。但就是不知道毛泽东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

有人说”毛主席洪福大,炸不着!其实,这既和西柏坡的地理位置有关,也和当地群众对共产党的衷心拥护有关。与此同时,西柏坡村周围村子比较集中,正可以做到”应急进退交通便,相关村落可屯兵”。

2、西柏坡的景致还很幽美。

1951年秋有记者到西柏坡采访,仍然能够看到”村庄的南边是一大片肥沃的田地,大部分种着稻子和苇子;稻田的前边便是日夜奔流的滹沱河。山坡两旁栽着许多柏树,也有一些种着谷子和棒子的耕地。

村庄中间和四围密密地种着各种树木,往往有黄土墙的平顶房子从葱茂的树丛中显露出来。环境是很清静的,只有悦人的鸟声不时顺风送来。”据叶子龙回忆:到西柏坡的第二天,毛泽东散步登上了柏坡岭,坐在一块石头上,用手里的木棍指着山下说道:”西柏坡果然是个好地方,这个总指挥部选得好!”

3、”人杰”,即群众基础好。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平山籍党员是粟再温,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到抗战前夕,平山县党员达779名,基层党支部70多个,分布在全县121个村庄。1945年8月全县(包括平山和建屏)党员已有16788名,占总人数的9%,所有村庄都建立了党支部。

截至1946年11月20日,平山(建屏)县,共有党支部608个,党员总数19535个。此外,抗日战争时期,平山还出了威名赫赫的”平山团”、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作者曹火星等模范人物。

就西柏坡村而言,1937年冬,西柏坡贫农阎发亮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西柏坡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45年时,全村已有党员25名。

1948年底,有党员40名。抗日战争时期,西柏坡先后有8名青年参军参战,民工支前700多人次,做军鞋500多双,军衣600多套(件),碾4军粮200多万斤,被称为”抗日模范村”。

解放战争时期,平山还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支前民谣:”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所以,这个地方群众基础非常好。

4、”地灵”,主要是指物产丰富。

1947年中央工委驻居时,西柏坡村85户,325人,686亩耕地,土地肥沃,盛产小麦、水稻、玉米,年产量27万多斤,亩产390余斤。这在当时,就属于高产了,能够提供中央机关几千人的供给。

5、西柏坡村还有房子。村里有300多间房子被日本鬼子烧了,但根基很好,全是石头的,比较容易修复。

扩展资料:

抗战胜利后,形势的发展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将中国的革命指挥中心东移的问题。当时的新驻地曾首选承德。承德位于冀热辽与东北的中间地区,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主要通道,与苏联有着比较便利的交通,又是解放区,有利于作为中央驻地。

1945年10月13日,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外交特派员蒋经国和苏军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达成协议,苏方允许蒋介石5个军在葫芦岛、营口登陆进入东北,中长路及大城市将为国民党控制。

同时,我军10万人进入东北后,也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东北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已没有可能在东北创造独立局面并控制大城市,所以决定放弃中共中央迁移承德的决定。

不久之后,中共中央曾有过迁至离南京很近的淮阴的想法。当时的情形让中央认为如果国共关系能够顺利地发展下去,国内和平将拭目以待,内战似乎不会再发生,故开始考虑把中央机关的办公地点从延安搬到南京附近。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无视国内外舆论,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不断进犯解放区,多次派飞机在华中首府淮安上空盘旋、侦察和扫射。同时,极力散布“武力收复苏北”的言论。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改变了“和平民主阶段已经到来”的估计,取消了南迁淮阴的设想。

中央工委决定留在晋察冀边区。1946年6月,国民党彻底撕毁《停战协定》,向各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全面进攻,第三次国内战争爆发。人民解放军从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8个月共歼灭国民党部队71万余人,使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破产。

随即,改为集中优势兵力对陕甘宁和山东两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面对在数量上和装备上处于优势的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1947年3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转战到陕北清涧县枣林沟村举行紧急会议,讨论中央机关的行动问题。

会议经过慎重研究,作出将中共中央一分为三的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工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由刘少奇为书记,率部分中央机关干部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由叶剑英、杨尚昆、李维汉、邓颖超等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总司令,率领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大部分工作机构到晋西北临县地区统筹后方工作。

中央工委最终选址西柏坡。中央工委决定留在晋察冀边区后,经过细致的研究与慎重的考虑,决定选择西柏坡为中央工委驻地。

参考资料来源:西柏坡创新教育培训中心——首页>>红色文化>>选址西柏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中共中央工委转驻西柏坡的前前后后

【时间】

1934~1936年间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地点】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