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为什么在酒泉(莫高窟为什么在甘肃)

黑龙江旅游网1640

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为什么修建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呢?除了复杂的社会原因,神秘的宗教传奇之外,令人信服的真正原因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科学地选择地理环境位置。

莫高窟为什么在酒泉(莫高窟为什么在甘肃)

石窟的修建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既是巨大的建筑工程,又是伟大的艺术创作。莫高窟是建筑、绘画、雕塑密切联系,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完美的建筑整体。它的选址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它与宗教、地形、石质以及朝向、交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石窟寺是印度佛教的产物,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与一般寺院没有多大区别。根据佛教的教义,寺院需要一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净的环境,尽量摆脱世俗生活的干扰,以便于学经和修行。所以山林一直成为佛教寺院与石窟的选址对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大半在山林中。“天下名山僧占多”,很多的名山都建有寺院。与寺院相比,石窟则有特殊的要求,即起码要有可供开凿的崖壁。因此,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山地,依山开凿。为了取得天然峭壁与优美的景色,石窟选址往往都注意能依山面水。石窟寺往往借助壮观的自然景色,选址在山势险峻、流水不绝、景色奇丽的地方。敦煌千佛洞的选址,也是这样。

早在唐代,一个地方统治者在其碑文中就盛赞莫高窟:“西连九陇坂,鸣沙飞井擅其名;东接三危峰,滋露翔云滕其美;左右形胜,前后显敞,川原丽,物色新。”“珍木嘉卉生其谷,绚花叶而千光。”从现状看,千佛洞开凿在远离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断崖上,这里大泉河自南向北流去,大泉河两侧都为连绵起伏的沙丘,东面名三危山,西面名鸣沙山。莫高窟选择在河西由河水冲刷形成的鸣沙山的峭壁上。这里不仅与世俗生活隔离较远,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大泉河的存在形成了一派清幽的大自然风光。距莫高窟15公里的南山谷中有个名叫大泉的地方。这里的泉水汇合起来向北流经莫高窟,唐代称为“宕泉”,后来也叫大泉河。大泉河平时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每遇涨水季节,这条小溪就会变成宽阔的河流,浇灌着莫高窟的土地,使宕泉两岸红柳丛生、草木青绿。古代劳动人民选中了这些可以生栖的地方,经过辛勤劳动,开荒植树,种植粮食果蔬,创造了生活的物质基础,年复一年地开凿石窟。随着修洞窟主的增多和洞窟的不断修建,到唐代时,莫高窟就建成了古人所记载的“斯构矗立,雕檐化出,巍峨不让龙宫”;更有那“前流长河,波映重阁。风鸣树道……更澄清净之趣。”

地质对石窟开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戈壁滩的敦煌为砾岩,石窟的开凿不能脱离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它只能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针对当时的岩石特点,进行不同的加工与处理。在同一崖壁上,石质也多有优劣之分。因为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同岩石的石层和夹层。敦煌莫高窟的岩石在地质上属于第四系酒泉砾岩,并夹有砂岩,岩性变化很大,交错层理发育,上部为泥质胶结,下部为钙质胶结。这种由砾石、砂土等自然胶结而成的砾岩层,多呈厚层块状。由于它不具有整体岩石的硬度,而是以松散的陆相砾岩沉积在河流西岸,因此,经开凿的洞窟表面高低不平。由于卵石与砾岩的硬度、大小、密度都不一致,给表面处理加工带来了困难。所以敦煌石窟的加工与造像都借助于泥作,把石窟的开凿与泥塑、彩绘结合起来。

在石窟选址中,朝向也普遍受到重视。根据中国的地理气候条件,最好为南向和东向。西向和北向经常受风雨的侵袭,冬季又易积雪,容易风化。莫高窟选择在大泉河西鸣沙山东麓的峭壁断崖上,坐西朝东,与东面的三危山隔河相望。这里正如莫高窟存唐代《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所说:“凿为灵龛,上下云矗;构以飞阁,南北霞连。右豁平陆,目极远山”,“西连九陇,东接三危,川恒绮错,物产瑰奇。花开德水,鸟弄禅枝。”真是一处得天独厚的好地方。

石窟不仅选址于自然山水之间,而且也往往在重要的交通线上。自汉武帝通西域畅开“丝绸之路”之后,敦煌成了一个繁华的城镇,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站。伟大而光明的敦煌,是当年“华戎所交一都会也。”作为中西交流的枢纽,它最先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得到中原文化的充实。印度佛教及其石窟寺在汉晋时期沿着丝路,由新疆传到咽喉要道敦煌,在当时社会潮流的推动下选择莫高窟兴建佛窟,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1689公里。

想知道酒泉到莫高窟的距离,可以用百度地图导航,以上两个地点分别设置为起点和终点,出行方式选择驾车,会显示出行车路线和距离。

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清光绪二十六年,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这

敦煌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是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相接。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介于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之间,总面积3.12万平方千米,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千米,仅占总面积的4.5%。

敦煌市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1139米。市境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敦煌市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

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发量2505毫米,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41.7℃,最低气温-30.5℃。年平均无霜期152天。

文化和旅游

1、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高窟、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悬泉置遗址。

3、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4、敦煌八大怪: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卖;第二怪:驴肉黄面拽门外;第三怪:浆水面条解暑快;第四怪:泡儿油糕美味在;第五怪:三九锁阳人参赛;第六怪:酒枣新鲜放不坏;第七怪:罗布麻茶人人爱;第八怪:榆钱也是一道菜。

5、阳关博物馆。

6、莫高窟。

举世瞩目的莫高窟则位于敦煌城区东南方向的鸣沙山上,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前秦,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均有续建,直至元朝,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寺。有洞窟近500座,壁画数万平方米,内容以佛教为主,美轮美奂,被称为“石窟艺术宝库”。

20世纪初曾发现藏经洞,内藏4万多件经卷等文物,但在20世纪初大量流失至欧美国家。莫高窟西南的西千佛洞以及相邻瓜州县榆林窟亦相类似,附近相似的石窟艺术被统称为“敦煌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