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为什么叫菏泽(菏泽维也纳酒店)

黑龙江旅游网4710

菏泽,古称济阴、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东与济宁市相邻,东南与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与河南省商丘市相连,西与河南省开封市、新乡市毗邻,北接河南省濮阳市。地处北纬34°39′~35°52′,东经114°45′~116°25′之间。南北长157公里,东西宽140公里,总面积12238.62平方公里。

菏泽为什么叫菏泽(菏泽维也纳酒店)

菏泽原本是先秦时期的一个著名泽薮,《禹贡》:“导菏泽,被孟潴”,在定陶东北,为济水(江、河、淮、济称天下四渎)所汇的天然湖泊,唐朝更名龙池,又名九卿波,清称夏月湖,后干涸湮没。今定陶的裴河洼、仿山洼拟为其遗迹。

传说菏泽是尧养龙的地方。尧年老禅位给舜后,就回到少时受封的陶(今定陶),在离庆都灵台(尧母陵墓)不远的地方建了座“游宫”(今胡集乡尧王寺)定居下来,为了让这位为民操劳一生的贤明帝君颐养天年,舜为他备了各种花木禽兽,又特命董父在菏泽豢龙,供尧观赏,娱乐心目。董父很会养龙,他打一声呼哨,龙就会飞到他的身边来,有的从水底翻波踏浪而出,有的从空中夭矫盘舞而下,千姿百态,生动活泼,尧时常到这里来观看。

菏泽作行政区划名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曹)州为府,而附郭设菏泽县”,故菏泽是以水得名,三次改市仍沿用,至今二百六十多年。

菏泽,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后建曹州之区域。古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故名“菏泽”。唐代更名为龙池,又名九卿波,清称夏月湖,今湮,遗址在菏泽市牡丹区东南15公里处。以菏泽用作地名称县始于清初。据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府,设附郭县,疆域仍州之旧,赐名菏泽”。

菏泽,地处山东省的西南边,和豫皖苏三省交界,是伏羲和尧舜的家乡,菏泽这片土地早就在西汉的时间就会有精准定位,封之为“曹国”,秦代由“东郡”和“山阳郡”构成,三国时期由三国曹操所属的兖州所管,“菏泽”这一名称是通过清代的雍正皇帝赐给,那为什么要赐名字的含义呢?咱们看来菏泽名字的含义,一看就与水有关系,非常好,清朝雍正年间,雍正皇帝赐的名称,雍正皇帝针对中国文化或是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在更遥远的古时候,现如今的山东省菏泽是一片湿地公园和沼泽地,沼泽地南面有座山,名字叫做“荷山”,因此,雍正皇帝赐名菏泽,不过那时候的菏泽还不是行政部门模块的名字,仅仅地域的叫法。菏泽被称为“龙潭”,是由于北边的“雷泽”,恰好是“雷泽”,给菏泽增添了“龙潭”的霸气侧漏叫法!

菏泽坐落于山东省西南边,故称青州,菏泽本是纯天然古泽,济水所汇,菏水扮演,唐代改名为龙潭,清代升青州为府,因南方地区有菏山,北方地区有雷泽,因此赐名菏泽。菏泽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作天底下当中,《禹贡》九泽里的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都是在该地,这种古代历史全是处于神圣的影响力,在我国的人文始祖伏羲、东夷人之少昊、贤君舜都出世在这儿。如今坐落于山东省的西南边,是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地方。但古代它它坐落于“四泽十水”的地方,是中国上古“九泽”之一。菏泽系纯天然古泽,济水所汇,菏水扮演,因此菏泽连接古济水、泗水两个水体,以其南有“菏山”,北有“雷泽”,而赐名“菏泽”。

在唐朝时期,改名“龙潭”、别名“九卿陂”;到清朝时期又,称“夏月湖”、“曹州府”等;以后,又复名叫“菏泽”。《河图》也是有记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为之伏羲。”伏羲的子孙后代炎帝黄帝旱魃及其以后的帝尧,都与这个地方相关。帝尧非常喜欢龙,还曾于菏泽驯龙。由此可见,菏泽与远古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密切相关,尤其是和古文化有很大的关联。

唐朝之际,改此处旧称“青州”为“龙潭”。龙潭这一头衔,理应是最能体现菏泽古文化的一个独特地名大全。到清朝雍正阶段,因南有“荷山”,北有“雷泽”,因此将这个地方命名为“菏泽”,此后菏泽的名称就流行出来。菏泽位于华北大平原,远古时期这儿地势低洼,由于大河、泗水及其济水(已消退)都经过在这里,因此这儿有许多大规模的湖水沼泽地,古籍《禹贡》九泽中所指的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四个湖水都在这里,由此可见“菏泽”名字的含义最开始来源于于这儿的一个湖水。

菏泽文化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境内各县(区)或都有发现。

古史中称誉的唐尧、虞舜、大禹在这里留下了较多的遗迹。

历史上建置的演变,可远溯到公元前17世纪。

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境内曾置有三国(今境中部)、莘国(今定陶与曹县之间)、顾国、黎国(今境鄄城与郓城之间)。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其境分属曹国(都定陶)、郜国、须句国、鲁国、卫国、宋国的辖地。

春秋后期,境域为宋、鲁、卫三国分割。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前期为齐、楚、魏所辖。

至战国末期,为齐、魏两国分领。

秦(公元前221—公元24年),境内中部和北部属东郡(治濮阳),南部和北部属砀郡(治砀山县)。

西汉至隋近600年间又数度变迁。

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后,废郡,以州直接辖县。

境内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北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治郓城),东南部属戴州(废永昌郡后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内。

南部属宋州。

606年(隋大业二年),炀帝废州改郡。

境内中部属济阴郡(治济阴县),东部属东平郡(治郓城)。

唐代(618—907年),境内属河南道,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东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南部属宋州(治睢阳)。

元代(1271—1368年),属中书省。

明(1368—1644年),境内大部属山东承宣布政司兖州府的曹州、济宁州和东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属京师大名府的开州和山东承宣布政司东昌府的濮州。

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乡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盘石镇(今曹县城址)。

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

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于古乘氏县址(今菏泽城)。

这时的曹州虽领两县,但为府辖州。

清(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为省,境内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

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辖区较明代不变。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辖一州10县,附郭设县,赐名菏泽。

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市。

中华民国(简称民国1912—1949),1912年,政区仍沿用清末省、府、县三级制,道为省的监察区。

1913年1月8日,北洋***颁发组织令,规定地方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今境除东明县属直隶大名道、鄄城县和梁山县(原为寿张县)属山东省济西道(后改为东临道,治聊城),其他县均属山东省岱南道(后改为济宁道,治济宁)。

1925年10月22日,山东省将原四道增为11道制,于今菏泽市区置曹濮道(治菏泽)。

1928年废道制,东明县直属河北省,其他县直属山东省。

1932年南京***规定省下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省***的派出机构。

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山东省共有7个行政督察区(以下简称区):第一区治济宁;第二区治菏泽,菏泽、定陶、曹县、城武、单县、巨野、郓城属之;第六区治聊城,濮县(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并入濮县)……属之。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入山东后,山东省***撒离济南,在省内流亡,并于1938—1942年在全省先后设置了17个区。

巨野、郓城、寿张、汶上属第二区,单县、成武、曹县属第十一区,菏泽、定陶、濮县属第十六区。

日本投降后,***山东省***虽然调整了行政区划,但境内各县的归属仍未变。

1948年9月全境解放。

在抗日战争中,由中国***领导的抗日***相继产生,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逐步发展成为各级政区。

从1940年到抗战胜利,境域分属以下几个专区:

冀鲁豫第八专区。

1940年4月初建立运西专区,是年11月改称鲁西二专区,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

1941年鲁西行政区并入冀鲁豫行政区,从此脱离山东省。

冀鲁豫第十一区。

1940年7月建立湖西专区(因地处微山湖西),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辖区位于今境南部,专署常活动于单县东南蔡溜、张寨一带。

冀鲁豫第十专区。

1941年5月建立冀鲁豫三专区,7月改为冀鲁豫七专区,9月改称晋冀鲁豫二十二专区和冀鲁豫十专区。

辖区位于境内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权等县部分区域。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原冀鲁豫第八专区改为冀鲁豫二专区,专署曾移驻郓城潘渡和陈坡,原冀鲁豫十一专区改为三专区,十专区改为五专区。

1949年3月,华北人民***决定将冀鲁豫第二、三、五、七专区分别更名为临河、湖西、鲁西南、运西专区。

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临河、鲁西南及运西的一部分合并为菏泽专区,与湖西专区同属平原省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批准撤销平原省建制,菏泽、湖西两专区划归山东省。

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批准山东省撤销湖西专区,其所辖县分别归菏泽、济宁两专区。

1958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专区建制,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

次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辖区如旧。

1967年3月,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地区建制,改称菏泽市,原菏泽市(县级)改称牡丹区。

菏泽市下辖郓城、巨野、单县、成武、定陶、曹县、东明、鄄城八县和牡丹区、开发区两个区,总面积为12228平方公里。

历史名人

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军事家孙膑、思想家庄周、农学家汜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

秦末汉初大将彭越、三国曹魏大将李典、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苏门学士晁补之,清末武状元田在田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自然地理

菏泽市古称曹州。

辖牡丹区、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一区八县,253个乡镇,总面积12228平方公里。

地处山东省西部,位于北纬30°39〃--35°53〃,东经114°48〃--116°24〃。

与苏、豫、皖三省接壤,南北最长距离157公里,东西最宽距离145公里。

辖8县1区和开发区,总面积12238平方公里,总人口849万,其中农村人口680万人,城镇人口169万人。

菏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菏泽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这里是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沃野千顷,是培植优质农副产品的理想区域。

目前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棉、油、林、畜生产基地。

地下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地热和矿泉水等。

开发条件优越,利用前景广阔。

不久的将来,随着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菏泽将成为中国的鲁尔式经济区,成为规模可观的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中心、中原地区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中心。

菏泽区位优势突出,涉外服务机构健全。

京九铁路与新不断更新欧大陆桥(太平洋西岸的日照--菏泽--西安--阿拉山口--大西洋东岸的荷兰国的鹿特丹港)在菏泽交汇,使菏泽成为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交通枢纽,是横贯东西、纵横南北的人流物中心。

近几年来,菏泽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

市内有火车站3个汽车站2个铁路专用线12个,百亩大货埸4个。

四通八达,两条国道贯穿全境,干支公路辐射全区、通向全国,衔接东明黄河大桥的菏泽高速公路竣工通车。

距城区80公里的嘉祥机埸通航京、沪等大城市。

菏泽海关、菏泽商检、中国外运菏泽集装箱公司已配套运营多年,并建有铁路二类口岸和公路二类口岸。

菏泽市交通十分便利。

菏泽是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京九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日照--菏泽--西安--阿拉山口--荷兰鹿特丹)在这里十字交汇。

菏泽公路四通八达,全市通车里程4500公里,105、106、220、327四条国道通贯全境,18条干线和127条县乡级公路纵横交错。

市区距济南机场220公里,距郑州机场230公里,距嘉祥机场仅75公里。

菏泽地处四省交界和济南、徐州、郑州等大中城市的中心位置,是我国承东启西,引南联北的接力站和桥头堡。

二是交通便利。

京九铁路南北纵贯5个县区,新石铁路东西横穿4个县区,境内铁路总长272公里,地方物资专用线23.2公里。

有县级站8处,日通过客车19对;四条国道纵横交错,公路通车里7649公里。

菏泽市区内现有出租汽车2千多辆,有公共汽车线路18条,乘车非常的方便,能够满足市民和游客的的出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