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做兵马俑(兵马俑陪葬了多少活人)

黑龙江旅游网4600

去看过西安兵马俑的朋友都知道地下五米的地方,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上千个武士俑,它们和真人一般大小,身体呈现古铜色,排列成三列向东的队伍,每列有武士俑70个,仿佛是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和战车,看上去是军队中的主体,左右两侧各有武士俑180个仿佛军阵的两翼,西面的一列武士俑则如同军队的后卫。兵马俑身上还有多处文字,据专家研究,一些是陶匠的名字,一些标明了俑的出处,还有一些文字则有待破解。这便是1974年,得以和新世纪的人见面的兵马俑。

秦始皇为什么做兵马俑(兵马俑陪葬了多少活人)

这些兵马俑都是秦始皇为自己的皇陵设置的陪葬。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13岁即位,即位后不久,就开始在骊山修建陵墓,直到他50岁去世安葬时,陵基尚未竣工。秦二世时,继续修建了两年,前后历时近40年。一般来说,皇帝都少不了要为自己安排陪葬用品。这些兵马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说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作的,手法细腻明快,布局井然有序、气势辉煌,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护卫皇城的御林军形象。因此秦始皇建兵马俑的真正目的是:死后有一支军队护陵,或者说用一支陶俑军队来给自己殉葬。同时反应了当时活人殉葬已不是主流,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华夏,靠得就是商鞅变法,他本人也是一个坚定的法家。因此秦始皇尽管早早就修建皇陵,但是他并没有打算恢复活人殉葬。

秦朝当时为什么要建造兵马俑?

说法诸多:

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实质上是按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设计的。因为秦始皇即位后,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他率领千军万马南征北战,从而并吞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显示他生前的功绩,以军队的形式来陪葬似乎是一种必然。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秦兵马桶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在具体问题上观点叉不一致。

一种观点认为,秦桶坑出土的这支秦代军队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创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秦桶坑大批兵马桶的军事阵容,正是秦始皇统治下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形象记录。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

一种观点认为,秦兵马桶坑象征著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一号兵马桶军阵为右军;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二号兵马桶坑为左军;未建成的废弃坑当为四号坑,即拟议中的中军;三号兵马桶坑是统帅右、左、中三军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著屯兵的壁垒。三军拱卫京师,是秦始皇希图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一统江山的反映。

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四号坑的问题,秦俑军阵是由正、奇兵和指挥部组成的军阵,从而否定了三军说。

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陵兵马桶军阵乃一项未竟工程,全部建成应有50000兵马桶坑。这个庞大的军阵按前、后、左、右、中配置兵力,实为秦代“乘之”所演习的八种阵法申最基本的阵法方阵。方阵阵法的特点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军兵精而少,接敌的外围四队兵力较多。秦俑军阵正是按照“薄中而厚方”的方阵法来配置兵力的。

一种观点认为,兵马俑三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军,而是反映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三号坑绝非人们通常说的指挥部,它应该是象征郎中令统领的宫廷侍卫郎卫;一号坑是反映卫尉统辖的宫城卫士,或称之为南军;二号坑是反映中尉统领的京师屯戍兵,可称之为北军。

为什么要建设兵马俑

历史上秦始皇为什么会建设兵马俑?

当然是陪葬所用。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58年之久。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

秦始皇陵不仅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设寝殿便殿,并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的风气。

秦代以前,对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进行,秦始皇首次将祭巳用的寝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园内有,两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内城垣中偏南侧。陵丘的西北50米处建有寝殿,现可见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附近还有其他建筑遗址。在寝殿中,对秦始皇像进行供奉和祭祖。这种陵寝制度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这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个发展。

现今为什么要开发建设兵马俑?

兵马俑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考古遗存之一,其考古进程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从兵马俑的发现到如今,兵马俑已经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其面貌越来越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的眼中。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8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令全中国人自豪,令全世界人惊叹!

秦始皇为什么要搞那么多的兵马俑?

中国西北地区1974年3月进入了持续的旱年,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村民不得不打井取水。当年那口挖了一半的废井,它有一边触及到一个神秘的地下王国之中,如果当时打井的位置稍稍偏离,2000多年前的历史将依然混沌。

这是一种人们从未参拜过的神像,他的造型奇特,似人非神,从来没有出现在中国的那一座寺庙之中。从外形上看,与其说是神像,不如说是身披甲胄的战士。然而,考古人员关心的是,这些距秦始皇陵1.5公里处发现的陶像会不会与传说中的秦始皇陵墓有某种关系呢?

不久后,考古队进驻西杨村,有谁能够想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考古工作在半年后震惊了全世界。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它们是以个体形象呈现的整体塑造艺术,这8000兵马造型各异,绝不雷同,是2000年前世界塑造史上的巅峰之做。然而,秦始皇为什么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塑造兵马俑呢?

视死如生中国自古以来讲究“视死如生”,认为人死后会有一个幽冥的世界,如果把死人生前的一切带到地下,他在阴世间的生活会与生前一样。

于是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些陶制兵马俑是秦始皇阴间的护卫者,始皇帝并没有采用活人活马的生祭,他的护卫军,是出于能工巧匠的制造。这些秦俑,是秦陵的最后证据么?

考古研究表明,这些兵马俑的制造年代,大约在秦统一全国的公元前221年动工,至公元前209年结束,前后大约历时10年,需要几万工匠共同劳作。

如果说秦始皇帝陵的布局是模拟当年秦王朝的政治中心、首都咸阳的形制而建造的话,那么兵马俑坑则象征著秦陵的地下王国的军队,即一支冥军!

继1974年发现一号兵马俑坑之后,1975年上半年,又先后发现了秦俑二号坑和三号坑。三个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内埋陶质兵马俑7000余件,木质战车100余辆。三个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它们既相互分割,自成单元,又紧密相关,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庞大严密的地下军事营垒。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现了铜车马坑,它与兵马俑坑东西辉映,成为中国考古界又一个重大的发现。

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

除了三个坑外,还有一个只挖出土扩,没来得及铺砖棚木,更没来得及放入兵马俑的四号坑。据勘查,四号坑面积4000多平方米。人们虽一般很少提及,但它并非可有可无,因为这四个坑统一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编列体系。三缺一,留下了一个历史缺憾。

埋藏着这支冥军的三个坑各不相同:兵马俑一号坑似为步兵部队;二号坑为一个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驾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三号坑似为统帅一、二号坑的指挥机关。

三个坑共有7000余件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秦陵兵马陶俑的发现,被国际上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自1975年开始,国家已先后在三个坑上建造展览大厅,对外公开展出,其中二号坑是边发掘边展出。一号坑中的兵马俑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中,排列著挎箭执矛的销甲俑和6辆战车相间的38路面东的纵队,构成军阵主体的主力部队。在主力部队前面,横列著三排横队,每列有70个战袍俑,手执管机弓箭,个个气宇轩昂,组成全阵的前锋。其他三面,各有一列武士俑,分别面向南、北、西,似是侧翼和后卫,以防止敌人从两翼和背后袭击。(秦始皇兵马俑)

秦兵马俑大小皆仿真人、真马制成。武士俑高1.8米......>>

为什么当年秦始皇要修建兵马俑

以前看过一则小故事,说是秦始皇的阴阳师与占星师选了一个风水宝地,说这有龙潜伏,埋那里好,但一旦动工,那么龙就会飞走,要杀士兵,用士兵的精血来镇压龙魂,但此举过于残忍,有士建议用石人代替,并用大锁锁住整个山脉,龙不得飞。当然我并不知道这故事的真实性,但毫无疑问,兵马俑要么就是兵者的遗愿或是迷信思想。而所谓兵者遗愿则是一些带兵打仗的将领很多都有一种情结,想死后代谢兵甲长戟陪葬,秦皇扫六合,平宇内,有这样的遗愿也不足为奇!不过关于兵马俑据说是他的伪陵!始皇帝没埋在那里。以后可能会有结局出来,我们拭目以待吧!

兵马俑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兵马俑的制造: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

兵马俑的制造原因:

是用做殉葬,中国在古代曾有过人殉的制度,但从西周后期开始,这种制度因不人道而渐渐被废掉.到春秋时期,实行人殉的只有秦国一个了,所以东方储国认为秦国是蛮夷之邦的主要原因.后来,秦国也废止人殉,而改用陶俑代替活人.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汉代.汉代的兵马俑也很有特色的.

秦始皇陵园有很多随葬坑,兵马俑是其中的一个。

秦始皇作为统一六国的君主,自己认为功劳很大,所以要建造的陵墓也要超过前代。

秦始皇主要靠武力征战六国,所以秦始皇希望在死后将起军队带到地下,一方面来保护自己的陵墓,一方面来宣扬自己的军威,最重要的是一种陵墓制度!

为什么当年秦始皇要修建兵马俑

我以前看过一则小故事,说是秦始皇的阴阳师与占星师选了一个风水宝地,说这有龙潜伏,埋那里好,但一旦动工,那么龙就会飞走,要杀士兵,用士兵的精血来镇压龙魂,但此举过于残忍,有士建议用石人代替,并用大锁锁住整个山脉,龙不得飞。当然我并不知道这故事的真实性,但毫无疑问,兵马俑要么就是兵者的遗愿或是迷信思想。而所谓兵者遗愿则是一些带兵打仗的将领很多都有一种情结,想死后代谢兵甲长戟陪葬,秦皇扫六合,平宇内,有这样的遗愿也不足为奇!不过关于兵马俑据说是他的伪陵!始皇帝没埋在那里。以后可能会有结局出来,我们拭目以待吧!

为什么秦始皇修建兵马俑

为了他死后做准备

兵马俑就是他的地下军队,古人认为.人死了就是换个地方继续生活

所以他才大肆建造兵马俑等等

为什么秦朝能够建造出如此规模的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恢宏大度、气壮山河的磅礴气势吸引著今天的艺术家、艺术史家及广大的群众。它的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使人不得不敬佩古代那些天才的艺术设计家和技艺精湛的工匠艺术家们。兵马俑的规模空前,令人惊叹不已。这些俑被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过去它们只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陪葬的近卫军,直到1974年才被发现。之后,1976年又再次发掘。目前发掘的有一、二、三号坑。一号坑是规模最大的,它深5米,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0米,是一个位于陕西临潼秦如皇陵东侧1.5公里向东延伸的坑穴。在一万三千余平方米的范围内,隔墙与巷道互相间隔,陶俑整齐有序地排列成一个面向东方的庞大军阵。军阵东端为三列横队,第列有武士俑六十八件,总计二百零四件,似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是排成三十八路纵队的步兵,中间还夹有马拉的战车,是军阵的主体部分。主体的左、右、后三面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西面的横队,是军阵的两翼和后卫。陶俑陶马总计有六千余件。二号坑为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织的混合编队。三号坑似是统领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两坑规模都较小,但陶俑仍有近千余件。俑的高度一般为,1.8米,最高的有2米,与真人等身或稍高。从其衣着冠戴和姿态看,全部是武士,只是年龄、身份有所不同,没有文职官员。大部分武士头部都束发勒带,穿交领右衽过膝短袄,下穿短裤,裹腿,脚穿方口齐头翘尖鞋。一部分武士身披铠甲,有的穿前后护胸甲,有的加披肩甲。有年长的,头戴长冠,身穿两件短袄,外面披甲,似是久战沙场的军官,也有年轻刚刚入伍的战士。这些俑都携带着实用的武器,如佩剑、弓弩、戈、矛、戟等都是金属的,甚至装箭的矢箙也是实物。陶马通高1.72米,身长2米,与真马相似。四腿直立,张口昂首,直竖双耳,两眼圆睁。威风凛凛。陶塑的六千兵马组成的肃穆严整的军阵,显示了秦军千军万马横扫六合勇不可挡的气势。在整体的动静和谐统一中,蕴含着无穷的威力,流露出艺术设计者对秦王军威的仰慕和崇敬。作为雕塑个体,形象的具体化,尤其是面部个性化的特点增加了军阵的勃勃生气。陶俑在制做上采用模制和手捏结合的方法。工匠艺术家们在捏塑过程中运用贴塑、刻、划等技法,根据长期对不同人物的观察尽情地发挥个人的想象。俑的脸型、神情多种多样:有的脸长方、宽额,有的圆浑、两颧隆起;有的骠悍,有的清秀;有的憨厚朴实,有的精明干练。须发的样式也别具一格。蓄须的有呈牛犄角上翘,面颊浓髭相连,有的几缕长须;有的只留短髭。发型也奇异多变:长发绾髭,髭有锥形有圆型,位置有偏有正。脑后发辫或盘成十字形、大字形,或盘成枝丫形。姿态除少数立射、跪射俑和驭手外,大部都呈立势,右手握武器,左手下垂,身体多为模制。军阵这一主题要求武士姿态挺直,整齐划一的排列自然形成军阵整体肃穆的布局。艺术家在有限的自由创作中,塑造著一个个武士,倾心灌注了他们对普通人家子弟的爱。在整体和个体的统一变化的和谐中,完成了巨大的艺术构想,它既体现了统治者的所要的军威,又表现了普通人的活力。陶俑最初是着色的,如铠甲俑身穿绿色或红色短袄、领口袖口镶紫色或粉蓝色花边,深蓝色短裤,黑鞋,铠甲有黑色、褐色两种,甲钉及连甲线都色划得很具体。可以想象六千兵马俑,一片鲜丽夺目的色彩,今天,虽然不能再睹当年的绚丽,但肤色的灰黑陶俑军阵更加富有历史的气氛。 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地下七米深处又发挖出两乘铜车马。两乘都是四马驾驭的单辕车。前一乘,车为伞盖,驭手站立;后一乘为蓬盖,驭手跪坐。两车铸造极为精致,通体彩绘,华丽异常。在蓬盖车的金属辔绳末端刻有“安车”二字,可能是仿秦皇出巡的御乘设计的。车通......>>

兵马俑为什么这么晚才发现?这么大的事件为什么古人没有一一流传?

1、当时建造兵马俑的工匠,几乎全部被杀死在皇陵内灭口,没有知情者。即使有个别幸存者,因为皇陵工程极为浩大,也不可能知晓工程的全貌,最多知道其中某一部分而已。

2、项羽攻入咸阳后,火焚宫室及皇陵,兵马俑的兵器被夺走,身体被损坏。当时的兵马俑只不过是一片遍布陶片的废墟而已,甚至比不上阿房宫的废墟吸引人。

3、太史公的史书上对兵马俑有过记载。寥寥几笔而已。加之坑中除陶俑外,无其他珍贵之物,很难吸引史学家和盗墓者的兴趣和注意。

以上几点,机缘巧合的将世界第八奇迹留存到了现在。

1、秦始皇建兵马俑的真正目的是:死后有一支军队护陵,或者说用一支陶俑军队来给自己殉葬。嬴政皇帝雄才大略,英雄一世,生前为人间至贵,死后也要统率千军万马与生前的敌人死战。

2、秦始皇用兵马俑代替活人殉葬,一则反应了当时活人殉葬已不是主流;二则反应了秦始皇的帝王仁心,他是爱民爱国的皇帝,不愿意把自己的军队拿来殉葬。

3、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华夏,靠得就是商鞅变法,他本人也是一个坚定的法家。因此秦始皇尽管早早就修建皇陵,但是他并没有打算恢复活人殉葬。于是秦始皇采用陶俑技术,按照精锐秦军将士的模样制造了数万兵马俑,用来拱卫皇陵,威慑阴间的六国亡灵。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1、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2、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3、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

4、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