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cfaaf51f3deb48fd33abc16fb1f3a292cf578a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c1f4134970a304ea612bd32dac8a786c8175cc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崔谔榜进士第四人。(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e3e6709c93d70cfb7cab7c5f3dcd100bba12bc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科举制度在宋朝趋于完备。宋朝在“探花”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江西丰城黄氏家谱载: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黄彦正为进士第三人。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荣登同榜进士。宋徽宗对其家人大加赞赏。曾赐诗一首:“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旗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只有六年。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探花”一词已开始专指第三人。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636afc379310a557444c33cbc4543a98326109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自从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后,许多文人墨客便通过读书应试走上官途,为自己谋一份前程。而考试要经历重重选拔,非常之难,如果走到了最后,自然能成为人上人,不过,这份实力可不是谁都有的。应试结果的最高荣誉即为殿试前三,分别被称为头名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一般为皇上钦点,所以要看皇上的心情,而且状元一般看的是书法和文采最好,但是状元也不一定适合做官。从隋朝科举制建立,到清朝被废除,期间一共产生了几百名状元。有的状元确实有真才实学,比如王维,文天祥等。但其中也不乏只会做诗,不会做事的草包,再加上要看殿试当天皇上的心情和见识,所以状元水分还是挺大的。很多状元都是寒窗苦读数十年,等当上了状元,年纪也不小了。
探花是殿试一甲第三名,但除了文采突出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那就是容貌。状元和榜眼都只看文采,而探花却还要看外表。一般中探花之人都是文采斐然,外形俊朗的年轻人,是所有进士中长得最好看的。
探花可以说是内外兼修,而且被最高掌权者皇帝所认可。年纪轻轻,聪明不凡,容貌昳丽,这可以说是当时少有的年轻男子能达到的完美境界了吧。当然是值得高兴的。而且较好的外貌有时也能带给他们一些好处,如果被公主或者王公贵族的有识之士赏识,那他们的官途将会更加的平顺。
是的,"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在当时探花与考试中的排名关系不大。简单的说,那时候的探花就相当于今天的"伴郎"。唐朝公布皇榜之后,都会有隆重的庆典,为各位学习喝彩。活动之一,就是举行探花宴。在宴会开始之前,会事先从考中的进士当中,选取两位长相英俊的人为探花使。
"探花"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探花宴开始之前,会到长安城的各大园子里,采摘盛开最好看的鲜花,而采摘而来的鲜花是要献给状元的,这种以宴会形式庆祝学子高中皇榜的活动,一直到唐朝末年还在流行。所以探花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的进士,并不是专指第三名。
例如在《唐才子传校注》中记载,唐朝晚期,有位名为崔谔榜的人,在科举考试中的名次不是很高,但是因为长相好看,就被选中了探花。据说当时他被选中为谈话后非常的高兴,还做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其中两句便是:"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
而"探花"一词,被指定为科举考试的第三名,是在北宋末年。科举考试的前三甲,也被称为"三鼎甲",意思是这三人,仿佛鼎的三只足,他们三人可以说是科举这个选才大鼎的支柱。"探花"就再也不是那个为他们折花献礼的进士了,而同样四天下学子梦寐要求想到达到的高度,探花同样有着非常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