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南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发明的一种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还不是指南针。早在两千多年前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国人就发现山上的一种石头具有吸铁的神奇特性,并发现一种长条的石头能指南北,他们管这种石头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凿雕成一个勺形,放在青铜制成的光滑如镜的底盘上,再铸上方向性的刻纹。这个磁勺在底盘上停止转动时,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这就是我国祖先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做司南。司南的“司”就是“指”的意思。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书中和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写的《论衡》书中的记载,以及现代科学考石学家的考证和所制的司南模型,说明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古代称慈石,用慈爱来描述磁石吸铁现象)制成汤勺形,由其勺柄指示南方。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书中和《山海经》书中便有了关于慈石的记载,而在这一时期的《鬼谷子》书中和《吕氏春秋》书中还进一步有了慈石吸铁的记载。这可以说是古代最早的磁指南器,现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其他地方的许多博物馆都有司南的模型展出。这里要指出关于指南车的问题,历史上传说黄帝(约公元前47世纪)和西周周公(约公元前21世纪)曾制造和使用指南车,但是经过后来的文献考证和模型制作试验,都已证明指南车与指南针没有关系,汉代以后的指南车是依靠机械结构,而不是依靠磁性指南的。现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中也有指南车的模型展出。
1、我国古代人一般是通过看北极星来分辨方向的,但是,为了应对没有星星的夜晚,才发明了指南针。指南针的前身是司南,司南的形状像个大勺子,这就是根据北斗七星做的,因为找到北斗七星就能找到北极星。
司南的勺柄确实是指向南方的,所以后来发明的指南针,由于用途功能与司南一样,就也顺着司南叫“指南针”了,因为知道“北”就能找到“南”,古人也就懒得改了。
2、在我国古代文化里,南为阳,北为阴,活人都以阳为尊。我国古代一直以“南”为南北方位之主,面向南方为尊位,且有“南面为王,北面而朝”之说,即面朝南方位的称帝王,面朝北方的则是朝拜君王的臣子,帝王就座议事都是面向南方。正屋的门窗都开向南。所以指示方向,也以南为主。
扩展资料
产生背景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地理南极和地理北极的地方。地球表面的磁体,当可以自由转动时,就会因磁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这个道理,古人不够明白;但这类现象,古人已经发现。
磁现象的发现
先秦时代的中国劳动人民已经积累了对磁现象的认识,在探寻铁矿的时候,常常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化学式Fe3O4,别名氧化铁黑、磁铁、吸铁石,为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故又称为磁性氧化铁)。
《管子》的数篇中早已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又磁石者,其下有金铜。”《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古人称“磁”为“慈”。
古人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汉以前古人把磁石写成“慈石”,是慈爱石头的表达。
到了西汉,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特性做了两个棋子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指南针
“指南”这个词很奇怪,“南”相对的方向是“北”,明明有“南”和“北”两个相对的方向,可是为什么偏偏叫“指南”,而不叫“指北”呢?原来,这跟中国古代测定方向的仪器有关。在指南针发明之前,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司南”。“司南”的发明跟磁石密切相关。中国人早就发现山上有一种神奇的能够吸引铁的石头,这就是天然的吸铁石。古人管这种石头叫“慈石”,在东汉以前的古籍中一直写作“慈石”,因为观察到吸铁石能够吸引铁,古人就认为吸铁石为母,铁为子,两者之间的吸引关系就像母子之间的吸引关系一样,故称“慈石”,后来才改称“磁石”。工匠们把磁石雕琢打磨成一把汤勺的形状,磁石的S极也就是南极磨成勺柄,然后再用青铜制成一面光滑如镜的底盘,把汤勺放在底盘上,在底盘上刻出代表方向的纹路,转动汤勺,汤勺静止下来之后,勺柄指向的方向就是南方。汤勺转动的时候,人们当然都盯着长长的勺柄转动眼珠,当它静止下来指向南方的时候,人们终于出了一口长气,于是将这个仪器命名为“司南”。“司”是职掌、主管的意思。“司南”就是今天指南针的始祖。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解释了“司南”的形制:“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从这时候开始,“司南”也开始叫“指南”,演变到今天,人们只知道“指南”一词,而不知道“司南”一词了。相关热词:指南指北司南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