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录:“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即“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由此而得名。
处暑即“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下降、秋高气爽,故属于秋天的节气。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早晚气温低、多风而且光照强烈就要适度的增加衣物做好保暖、防风、防晒,以避免受凉、受风和日光性皮炎的发生。
这是因为立秋后,并不意味着气温会立即下降,仍然会热一段时间。
按照节气顺序,立秋之后是酷暑。就历法而言,一种是“阳历”,比较准确,另一种是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参考自然界植物生长规律制定的历法,准确性稍差。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立秋之后,并不意味着气温会马上下降,还会热一段时间。往往是在千禧年前后,人们才能感受到秋天明显的凉意。
根据日历,暑热介于立秋和白露两个节气之间。夏天意味着炎热。从字面上看,处于夏季就是“出夏”的意思,时间一般在三伏天的末尾,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
因为立秋之后,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和凉爽的秋天。但是,南方和北方有很大的区别。北方立秋后,早晚天气转冷,南方仍维持炎热天气,即立秋后暑气犹在,而“楚”则表示躲而终。“初夏”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夏季的正式结束,所以初秋将在后面。
夏令时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8月23日或24日,当太阳到达经度150度时。“楚”是“去”的意思,“暑”是指暑气逐渐消失,“暑”是指炎热的夏日已经过去,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降低。
夏天要小心“秋燥”伤人。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要注意饮食调理,少吃或不吃生冷辛辣的食物,多吃水果、百合、莲藕、蜂蜜以及一些滋阴润肺、润燥生津的粥汤。
处暑即出暑,意思是炎热离开的意思,代表着进入了气象意义的秋天。
处暑一词,最早出现在《国语》中,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明确将“处暑”列入二十四节气。处暑中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与夏天无异。
但暑热已经开始逐渐消退,气温开始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太阳在黄经150度,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处暑节气的习俗
1、吃鸭子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处暑节气当天会吃鸭子,因为“鸭”谐音“压”,吃鸭子能压住“处暑”的火气。吃鸭子的做法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
2、送羊节
在中国鲁西北的汶上县,处暑节气是送羊节。在农村,每当处暑节气到来,母亲都会给孩子蒸面羊,然后送给孩子。这些面羊其实是面人,表示着孩子已经长大了。
3、吃龙眼配稀饭
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