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多是地势的原因。
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坡地较多,有“山城”之称。总的地势是东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重庆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重庆主城区海拔高度多在168~400米之间。市内最高峰为巫溪县东部边缘的界梁山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最低为巫山县长江水面,海拔73.1米。全市海拔高差2723.7米。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面积3.1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38.61%;海拔500~800米的2.09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5.41%;海拔800~1200米的1.6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0.42%;海拔1200米以上的1.2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5.56%。
重庆在山上建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理环境:重庆地处长江上游,自然条件复杂,多山多雾。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整体地形为盆地加山地。由于周围没有很大的平原,重庆只能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在山上建设城市。
2.交通条件:在城市建设的初期阶段,重庆的交通条件相对较为艰苦,运输成本高、交通不便等问题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作为一个盆地,重庆周围环境地势高低起伏,在交通运输上并不太方便。若将城市建在平原上,不仅会牺牲掉原本宝贵的耕地资源,而且交通运输也将遭受更多的限制。与此相比,重庆山地区域虽然地势险峻,但依山傍水,水、陆、空交通枢纽较为便利,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交往。
3.历史文化: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历史和文化底蕴丰厚,是山地文化和水乡文化的交汇地带。因此,重庆在选择土地和建设城市时,也充分考虑了当地地域文化和特色,将自然风光和城市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总的来说,重庆在山上建城是受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以及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虽然建设初期面临诸多困难,但长期以来,重庆人民依靠自身的努力,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建设了一个地理条件独特、文化特色浓郁、经济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城市。
个人觉得是这些原因:
水源丰富。在重庆,长江干流穿城而过,且地处长江一重要支流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整个重庆被江水环绕。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工业化的发展。
地理位置优越。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临湖北省和湖南省,南接贵州省,西依北靠四川省,东北部与陕西省相连。可以说,重庆连接了中国东西部,中国要实施西部大开发,重庆必会是重点开发的城市和交通枢纽。
气候优良。重庆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西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又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部,气候宜人。
历史渊源。重庆历史悠久,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乃巴渝文化发祥地。抗日战争时期,原国度南京遭到日军猛烈攻击,重庆成为战时国都。1945年,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会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重庆谈判。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成为西南最大的城市。
移民文化。200前的重庆仅仅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县城,人口不足十万。然而,抗日战争重庆作为战时国都时,来自浙江、湖南、安徽、湖北、江苏、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万移民迁往重庆及其周边地区。又经历了湖广填四川、抗战江浙沪内迁、三线建设三次大规模移民潮,主城区内移民占到总人口的80%多,人口从1916年的28万激增到1945年时的262万。1945年时重庆就已经超过广州和天津、汉口成为人口仅次于上海和北平的国内人口数量最多的三个城市之一。
学府众多。拥有985高校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高等学府,为重庆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