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为什么没有雨(福建为什么没有雨雪)

黑龙江旅游网4830

光盯着河流数据,看来行不通,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地形图。我们的基础地理课上就学到了,东南地区有个地形区叫东南丘陵——它又分为三大块,跨安徽南部、湖北东南、湖南东部、江西全省和浙江西北部的江南丘陵;钱塘江以南到广东潮汕地区的浙闽丘陵;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组成两广丘陵。

福建为什么没有雨(福建为什么没有雨雪)

这三大块中,山地丘陵地貌最密集、独立性最强的是浙闽丘陵。这个地形西部的仙霞岭—武夷山一线,就像一道天然长城,让这块区域显得与众不同。

河流水系也因地形而自成一家,水文上称为“东南诸河流域”,在长江、珠江水系的夹缝中。其中,最大的水系是闽江,第二是钱塘江,这两条江为中心,形成了闽、浙两省——这个流域,也几乎就是浙闽丘陵地区。

中国流域水系图分区10标注浅灰色区域,即为东南诸河流域图源: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看到这里,有没有发现:其他省份虽然有大河过境,但因为河流经过多省,其径流量其实是各省“共享”的。

浙江、福建两省,河流虽然都不长,但有一个好处:水系独享。也就是说,境内河流多从本省发源(新安江一段为例外),基本是水资源自产、自用。另外,亚热带地区的浙闽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湿热、植被葱茏(森林覆盖率国内领先),

而西部隆起的山脉,又与东部平原形成了一两千米的落差:落差大,有利于集水区的形成。破碎的丘陵,利于支流水系的发育——这样一来,河流虽不长,但单位流量十分丰沛。

河流的这种特征,似乎也跟这两省的经济状况和地域性格一致:表面的GDP数据未必光鲜,但民营经济发达,资产丰厚,喜欢闷声发大财。其实,在现代化交通未普及之前,地形与水系的独立,对区域文化的形成影响极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随着工业社会和信息现代化的发展,而越来越薄弱——但毕竟,现代社会的历史长度还不够长,地理环境因素的强大惯性,还在继续。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处热带,夏季日照充足,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属于滨海城市,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水分在高空中凝结,就会形成降雨。并且经常同时会有雷电夏天,风从海洋上吹过来,空气中的水汽非常丰富,并且地面上的温度很高,空气的对流运动非常强烈,大量的水汽被带到了高空之后,由于温度降低,凝结成为了水滴,天空中出现了云块;假如对流运动很强烈,云块就会变得很厚很大,就像座大山,假如它的顶部生成了纤维状且具有蚕丝光泽的云丝,这就说明云块已发展到了最盛的阶段,气象上也称这种云为“积雨云”。在积雨云当中,水滴非常大,而且不断地互相碰撞合并,这使水滴越来越大,直至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再也抵挡不住的时候,它就落了下来,降落到地面成为了雨。所以下雷雨时的雨点子可以算是最大的了。根据实验的证明,暴雨时的雨滴直径一般为3~4毫米,最大时可达6~7毫米。再次,在夏季台风侵袭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时,因为台风也具有水汽多、对流强、云层厚的特点,所以台风暴雨的雨点子也是非常大的。南方地区处在季风区,且寒暖流气候经常在此相遇。从太平洋来的气团带有大量的水分遇到冷气团就以雨水降落,因为降水量较其他地方多的缘故.加上临近海洋,水汽蒸腾较多,而广大南方地区多处于中国的第三级阶梯。

地势最低的地方,处于迎风坡位置,湿暖空气被更高的地势阻挡。还有一个就是寒流暖流的问题,通常寒流流经的地方降温减湿,暖流流经的地方增温加湿。

南方沿海有暖流流经,也为沿海地区带来降雨,气候异常而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及与其相反的卡妮娜现象带来麻烦。

福建一直下雨是因为受“双峰型拉尼娜”影响,今年以来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冷空气活动频繁。

特别是5月以来中高纬度环流总体呈现“两槽一脊”的形势,东北冷涡较常年偏强,有利于冷空气频繁南下,同时副热带高压逐渐北抬,并稳定维持,有利于西南暖湿空气向北输送,冷干空气和暖湿空气在福建省上空长时间交汇,导致福建5月以来气温明显偏低,雨日偏多,持续性暴雨过程较为频繁。

由于冷暖空气在福建上空交汇,切变在闽境内南北摆动,低层西南气流强盛,6月5日至15日,全省有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福建下雨特点

有五个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预计将持续11天;二是累计雨量大,全省大部可达250~400毫米,三明、龙岩、福州、莆田四市的部分可达500~600毫米,局部800~900毫米。

三是强降水范围广,暴雨范围涉及全省;四是降雨强度大,最大小时雨量将达100毫米;五是强降水区域和前期降水大值区相叠加。“预估6月5日至15日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最大过程降水量、暴雨持续时间和暴雨范围均达极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