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封贾国,秦置重泉县。
王莽更名调泉县。
东汉复设重泉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析置南白水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蒲城县,以地处蒲池,故名。
唐开元四年(716年)置奉先县。
宋开皇四年(917年)复名蒲城县至今,1949年3月解放蒲城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最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遥相呼应,明清考院、六龙壁、勿幕图书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将相故里牌坊保护完好。
县博物馆内,历史文物琳琅满目,《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大唐代国长公主碑》、《高力士碑》、《义门王氏先茔碑》、《苏孝慈墓志》、《蒲城王氏祠堂碑》等闻名遐迩,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
蒲城历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党怀英、王鼎、井勿幕、李仪祉、杨虎城等先贤志士均出生于此。
能源矿产储量大,易开采,品味高。
蒲城县处于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山西能源基地范围。
煤储量丰富,发展能源电力工业条件优越。
石灰石、大理石、铝土矿、粘土矿、白云岩、硫铁矿、芒硝等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蒲城县地貌单元界限分明,地域差异明显,宜农、宜林、农副土特产品十分丰富。
在“八五”期间已建立了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苹果、酥梨、牛、羊、鸡等十大农牧业商品基地。
素有“陕西粮仓”之称,苹果、酥梨、金丝蜜枣等农特产品享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很大。
长垣境内现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六千年前就有人在此劳动生息。长垣,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为卫国的蒲邑、匡邑。蒲城即今长垣县城所在地,《孔子家语》“子路为蒲宰”即此。匡城在今张寨乡孔庄村(古名匡庄),《论语》“子畏于匡”即指此地。战国时魏国并匡、蒲,置首垣邑。邑治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陈墙,旧名陈墙里村。
秦设长垣县,始有长垣之名,属三川郡,后属东郡。
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和长罗侯国,皆辖今长垣县一部分,俱属兖州陈留郡(平丘故城在今封丘县东南,即平街。长罗故城在今滑县妹村以东)。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置长垣侯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29年)复置长罗侯国,俱属兖州陈留郡。建武十五年(39年)长罗侯国废。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尽得河南之地,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
北魏属司州东郡。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并,兰考东南)。景明三年( 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时隶属不变。自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治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周不变,以至于宋。
宋建隆元年(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县为鹤丘县。大中祥符三年(1009年)处长改为长垣县,皆属京畿路开封府。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金初,长垣属南京路开封府。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柳冢一带(今旧城)。因与开封府隔河不便,于泰和八年(1208年)改属大名路开州(今濮阳)。
元初,曾改县为保垣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隶中书省,初归大名府,至元二年(1265年)属开州。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明属大名府开州。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于蒲城镇,即今治所在地。
清属直隶省大名府。
民国初属大名道。民国17年(1928年)裁道,18年改直隶为河北省,长垣属之。民国25年(1936年)属河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据长垣县城,成立伪政权,属河北省冀南道。
1945年秋日军投降后,国民党部队抢进县城,成立县政府。1946年属河北省第十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1941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长垣县河东部分的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了1943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
蒲城县被誉为“将相故里”。将指的就是杨虎城将军。而相指的则是清代道光年间爱国名相王鼎。
杨虎城参与了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呼吁抗战。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张学良将军联合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休整与壮大的机会。
王鼎忧国忧民,忠贞爱国,晚年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捍为领土主权,与林则徐一道,同穆彰阿、琦善为代表的投降派作了殊死斗争。他尸谏殉国的壮烈之举,成为后代志士的楷体。
扩展资料:
蒲城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东临大荔县、澄城县;西接富平县;北依白水县、铜川市;南靠临渭区。介于东经109°20′17″—109°54′48″,北纬33°44′50″—35°10′30″之间,东西长52.8千米,南北宽47千米,总面积1583.58平方千米,为渭南面积第二大县。
蒲城古称“重泉”、“南白水”,是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时间的诞生地,陕西产粮第一大县,被称为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周边有唐桥陵、唐泰陵等雄伟的唐代帝王陵墓。蒲城还是国民革命军上将杨虎城和“以尸血谏”道光皇帝的清代名相王鼎的家乡,故有“将相故里”之美誉。
2018年,蒲城县下辖2个街道、15个镇,总人口77.8315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GDP)190.6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4.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2.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5493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蒲城县
百度百科-王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