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文化上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1、统一六国
秦国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逐渐征服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统一六国以后,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郡县制度和中央集。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在中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百官体制,以丞相总理国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纠察和监察工作,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九卿”掌控宫廷事务。
包括郎中令(宫中保安)、治粟内史(掌财政)、奉常(掌宗庙礼仪)、太仆(掌皇室舆马)、廷尉(掌刑狱)、少府(掌山海池泽)、卫尉(掌宫门卫兵)、典客(掌“蛮夷”事务)及宗正(掌宗室事务)。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在地方治理上采用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直至秦亡为止,共置五十四郡。
每郡都设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军政)、郡监(掌监察),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袭,并须向朝廷汇报租税、户口及治安情况,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秦始皇为统一人们的思想,大造天神,统一文字,强行教化。使小篆和隶书为全国通行的字体,对中国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各不相同,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度量衡作为标准,规定标准度量衡器具须由官府负责监制,民间不得私铸,亦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统一货币可说是秦始皇在经济领域方面的重大举措。秦始皇三十七年,重新发行钱币,把原来的圆形方孔钱推广全国,废除原来全国各地相异的货币,克服过去商品流通使用和换算的困难,使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有更佳的流通、支付和储蓄的价值作用。
4、夺取河套地区,防御匈奴
正当战国七雄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草原的匈奴、东胡及月氏亦相互牵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中原局势,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居住在中国北方与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随即成为新生秦帝国的最大敌人。
秦始皇下令将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沿着今日兰州市至鄂尔多斯市一段的黄河,北伐匈奴,企图夺取黄河河套以南之地。
次年蒙恬攻占河套以南地区,从榆中(今甘肃省兰州市)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并设置九原郡,沿着黄河修筑长城,于险阻设置要塞。
5.南征百越,沟通水系。
约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秦始皇下令使尉屠睢以南郡为后勤重地,在当地征发“吏卒”、“新黔首”、“甲兵”及各种军输物资等所谓“楼船之士”,沿湘江水道为主要补给线,深入百越之地。南征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秦人很快统治了百越地区。
秦军解决路途遥远,供给困难的问题,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并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扩展资料: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先后灭掉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但是很多人认为秦始皇血腥、残暴统治,而最让人痛心的当属焚书坑儒,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却没有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而失传,相反焚书坑儒在当时极大的震慑了社会风气。
秦朝建立后,在秦始皇统治的12年内,国内并没有发现大的起义和叛乱,从这一点可以秦始皇的政治威慑力大于文化的破坏力。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来的刘邦继续沿用这一制度,后世的皇帝更是把这一制度作为政治统治的根本。
事实上,秦始皇统治时期,废分封,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兴修水利,修筑万里长城,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奠定了秦朝大国的根基。重要的事在秦朝灭亡之后,秦始皇留下的制度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依照这些制度,在不断的发展,最终才有了现在的样子。可以说秦始皇开创的大秦帝国虽然仅仅只有14年,但是他结束了诸侯国长期独立的局面,开启了大一统时代。
其中一项制度,它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到今天,我们还一直在使用,这就是“郡县制”。在郡县制之前,就是我们熟悉的分封制,分封制虽然能够加强周天子的统治,稳定政治秩序。
但是它的危害是很大的,如果各个诸侯国强大以后,中央集权制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说“郡县制”是秦始皇的一个创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可就近办理护照的42个城市:
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无锡、常州、苏州、温州、嘉兴、舟山、泉州、株洲、湘潭、珠海、东莞、佛山
其他可就近办理、换发护照情况
全国各地年满60周岁(含)且在暂(居)住地居住6个月(含)以上的内地居民,可以就近提交普通护照、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及签注申请。
由上面可以看出没有包头城市,因此不能。办理护照需要在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公安分(县)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
出国探亲、访友、旅游、留学、定居、就业或从事商务等其他非公务活动,需要申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
(一)请携带身份证或户口簿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公安分(县)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领取《中国公民因私出入国(境)申请审批表》(以下简称《申请表》)。
(二)领表时请说明申请前往的国家(地区)和事由,以免领错表格。
填写《中国公民因私出入(国)境申请审批表》
填写申请表时的注意事项
(一)《申请表》须用黑色或蓝黑墨水填写,字迹清楚、整洁,不准涂改。
(二)填写申请人姓名须使用国家标准简化汉字,与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一致。
(三)“拼音姓名”,须按普通话拼写;“出生日期”须与户口簿、身份证一致;“出生地”填写省、直辖市即可;“婚姻状况”按实际情况填写。
(四)"户口所在地"是指申请人户口所在地的详细地址,须与户口簿记载一致。
(五)“政治面貌”可填“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或“民主党派的名称”或“群众”。
(六)“文化程度”按国家主管教育部门承认的最高学历填写。“职业、职务、职称”按申请人现状况和国家承认的“职称”填写。
(七)“工作单位”须填写全称。申请人人事档案与工作单位不一致的,填写现工作单位,在备注栏内注明档案存放地。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存放在原单位的,填写原单位。
(八)“属第几次申请因私出境”是指在公安机关申请出境的次数。未被批准的也合并计算,并在备注栏内说明未批准情况。
(九)“本人简历”应从初中填起,起止日期要准确、衔接。
(六)“文化程度”按国家主管教育部门承认的最高学历填写。“职业、职务、职称”按申请人现状况和国家承认的“职称”填写。
(七)“工作单位”须填写全称。申请人人事档案与工作单位不一致的,填写现工作单位,在备注栏内注明档案存放地。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存放在原单位的,填写原单位。
(八)“属第几次申请因私出境”是指在公安机关申请出境的次数。未被批准的也合并计算,并在备注栏内说明未批准情况。
(九)“本人简历”应从初中填起,起止日期要准确、衔接。
(十)“国内外家庭主要成员”按应填写配偶、子女、父母、(公婆、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填写。家庭成员在境外的,用中文填写境外单位、地址。
彝族的忌讳是什么?
彝族民间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且各地有别。
日忌彝族人的禁忌传统中有特定的一天可干可不干哪件事的习俗,称为日忌。巍山一带的彝族忌火把节次日下地干活,以防触怒火神带来不祥;正月初一忌串门,忌泼水吹水,以防财运丢失。
食忌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行为忌如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妇女不能上房顶。忌讳触控男子的“天菩萨”,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谢罪赔礼;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鬼归祖界。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俗信认为妇女的生育魂“格非”最爱附在这些物件上,若送与别人,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日常生活中,忌舀汤时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麦面时顺时针方向搅动,忌人出远门便扫地,因为这些都是丧葬时的习俗。忌讳言死,而称“老了”。忌讳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会为此报复报复。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灵箐附近鸣枪行猎,或砍树烧荒。禁止在焚场或墓地打猪草、放牧。参加祈雨仪式时,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头。禁止有***污的妇女制做祭祖的祭品和接近祖灵灵位。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
服饰忌服饰在彝族人看来,具有神圣性,在穿戴时,禁忌被人触控,彝族男子头上的“天菩萨”,严禁他人特别是幼辈触动,假如被人触控过,就会冒犯神灵,“护身符”避祸求吉的功效,便也随即失去了。
家居忌彝族禁忌在室内吹口哨,大声喧哗,尤其是夜间在别人家里。
为什么彝族忌讳客人把食物带走泰国、缅甸、印度、马来西来、印尼和阿拉伯
蒙古族的忌讳是什么?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程序中,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民族禁忌了,下面我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蒙古族的八大禁忌。
1、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溼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菸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2、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3、病忌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4、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不再进入产房。
5、忌蹬门槛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6、忌摸头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
7、忌打狗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在蒙古族中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
8、作客忌讳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著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著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另外,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菸、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彝族的图腾是什么?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物件。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他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了,用什么补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
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即意为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
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著虎形辟邪,墙壁上挂著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彝族的习俗是什么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意义
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资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
彝族的彝是什么意思释义:1.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器。~鼎。~尊。2.常理,法理:~训(指长辈对后辈的日常训诲)。~伦。~常。~章。3.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川省
彝族的乐器是什么?彝族传统乐器铿锵震耳大三弦
彝族大三弦用椿木或松木制做,琴长140厘米、筒长40厘米、筒径35厘米,
筒前口蒙以羊皮,筒后敞口。琴头顶端呈卷书状后弯,中央镶嵌小圆镜为饰,两
侧设三轴。琴杆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张三条粗丝弦或牛筋弦。缚弦上串
挂有若干小铁片或小铁环,可随跳乐动作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演奏时,背带挂
于颈项,琴杆横于腹前,琴筒置于右胯部,左手扶琴杆、手指只按外弦,右手执
拨片弹弦发音。音色浑厚、音量洪大。扫弦是常用技巧,以增强节奏
感和欢快气氛。
节日的夜晚,明月高悬,在彝家村寨外的空场上,燃起高高的火堆,小伙子
们一边弹著大三弦一边同姑娘对舞,舞步刚健,节奏明快,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彝族的民族历法是什么远古彝族发明使用的是"十月太阳历",主要内容是把一年分为365天,其中又分为10个月,每个月36天,剩下5天作为"过年日"不列入任何月份."十月太阳历"至今已近4000年的历史.
如今的彝族人和其他民族一样大多使用公历和农历.
彝族的资料,彝族的资料!1、彝族源起与称谓
彝族自称“诺泼”、“诺苏泼”。汉晋文献中称“夷”,唐代称“东爨蛮”,宋以后称“乌蛮”或“夷”。元开始,多以“罗罗”为族称,其后又称“倮倮”或“倮夷”。彝语中“罗”意为虎,“罗罗”为“罗”叠称。最初,彝族自称“罗罗”,自命为虎族。在盘县淤泥河一带彝族老人中,有将“罗罗”说成“撸罗”,意为龙虎。“罗罗”还有“卢鹿”、“倮倮”等别译。由于封建王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有封建文人将“罗罗”写成“猡猡”或“裸罗”,极伤民族感情。建国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确定以鼎彝之“彝”作为各地区各支系彝族的统一名称。
盘县境内的彝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东汉、三国之际,彝族便是贵州西部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贵州彝族先民,有的学者认为是夜郎“夷族系统”的夷人演变而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昆明”支系。按彝文古籍记载,东汉后期,彝族先人笃慕俄娶妻三人,共生六子,世称“六祖”,即史慕雅枯、慕雅怯、慕雅赛、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其子孙又繁衍为六个系,分别为:武系、乍系、糯系、恒系、布系、默系。有研究认为,市境内的彝族主要为布、默两系的后裔。早期入住的彝族先民少,被当地濮人同化,至今水城县仡佬族中,还有被称为“彝仡佬者”,其语言习俗,有一部分与彝族相通。
盘县境内彝族现有龙陇姬安陆(卢、禄),班沙高李武、唐谢王张管、余孔姚石胡、毛顾甘赵杜、柳苏兰支普、万车尹周金、海田杨黄刘、耿董毕邓等40余个姓
2、彝族人口与分布
盘县境内彝族呈小聚居、大分散状态分布,1992年撤区并乡以前,其聚居区主要有9个彝族乡,分别为:坪地彝族乡、四格彝族乡、松河彝族乡、鸡场坪彝族乡、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保基苗族彝族乡、淤泥彝族乡、普古彝族苗族乡、马场彝族苗族乡、彝族人口96101人,另外,板桥镇、玛依镇、滑石乡、羊场乡彝族村寨也较多。
(二)民俗
1、婚俗
彝族的传统婚姻独特而风趣。婚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一种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成的婚姻。一般婚姻都有以下四个过程:介绍人(彝语译音“福纠”)、提亲(译音“妻纠”)、定亲(译音“阿曲祖”)、送财礼(译音“肘合”)、嫁娶(译音“阿买妻”、“妻客”)。
提亲。彝族男女青年在公共场合或经介绍相识后,常相约到野外对歌(译音称“曲谷”)或单独幽会互吐爱恋之情。直到谈婚论嫁,彼此对婚事都无异议后,男方的父母就要请介绍人到女方家试探。介绍人几经试探,觉得婚姻有望,便正式告之男方及其父母,男家于是准备好酒、燕麦炒面等与介绍人一同正式到女方家提亲。父母包办者,首次提亲女方父母不受礼,介绍人须三番五次上门,费尽口舌,方得允诺。盘县坪地乡一带还有所谓“投石落地,一言为定”习俗,即丢个石头看到落地,表示答应亲事。
定亲。由男方家择定吉日,介绍人领着男方及其父亲、叔、伯等,带一升燕麦炒面、两瓶酒和两段布(给女方及其父母)到女方家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吃订亲酒。是时,女方家要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象征阴阳相配)宴客,并邀族中长辈陪席。席间由主人分雌雄鸡头、鸡翅、鸡腿等,按宾主分食。饭后主人将宾主吃剩下的鸡骨进行仔细占卜,分析判断婚姻的吉福。然后将四支鸡卦(鸡股骨)雌雄搭配成对,用五色彩线捆扎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作为订婚凭证。
择日。两家经过反复协商同意后,由男方家择定送财礼的吉日。到时,介绍人带领男方及其至亲叔伯等(人数必须为双数),携带商定好的钱物、婚嫁吉日帖(结婚日期)到女方家。次日,女方家杀鸡宰羊招待,并请族人至亲作陪,酒过三巡后,送礼人拿出聘金及布匹等,交给女方父母为女儿置嫁妆。
嫁娶。此俗历时三天,分为发亲、接亲、迎亲、回门等程式。第一天晚上新娘梳辫子(古代彝族妇女以独辫表示未婚,两条辫子为已婚),先由嫂子或妹妹梳三下,后新娘自己梳成两条辫子。第二天晚上请女伴唱酒令歌、跳酒令舞。第三天,在起居室铺床,新娘及女伴相聚诉别情。亲友聚齐后,等待接亲客到来。发亲时,新娘要盖“吾薄”(盖头巾),由其兄或弟背到门外上马。之前,新娘骑的马要先由别人试骑跑三趟,以马不再排便为吉利。接亲当晚,男方家要根据女方家陪嫁妆奁的多少,组织相应人数的队伍前去迎娶(迎亲队伍人数不限,但只能是单数)。迎亲时,男方家早已在寨外对着大路口处用剥了皮的五倍子树枝搭起“迎亲门”,新娘到达时,“布摩”先念“退老神经”,然后杀一只未孵过鸡崽的母鸡抛越“迎亲门”,意即“驱鬼除邪”。整个婚娶间的仪式内容颇多。
2、丧葬习俗
历史上,彝族人去世后,实行火葬,葬礼隆重,明末清初才逐渐实行棺葬,葬礼场面也渐小。
彝族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举行斋祭活动,按祭奠规格的大小可分为:做斋(彝族:“数挣”),打嘎(彝族“吉赶”)。是时,要请毕摩(彝语译音,经师)择吉日,设斋场,装饰灵房,诵经指路,送葬抬灵。斋祭活动少则三天,多则几十天。斋祭期间,悲歌哀号,跳脚舞贯穿整个过程,礼俗繁杂,首先请毕磨看日子
开路那天先扬大裙扬大裙要一棵方杆,一般是十多米高的莎树松树,砍来时所有孝子都要去跪接,树稍朝西,树脚朝东,毕摩在旁边念经。大裙的台数由亡人年龄而定,一般是天一台地一台,十年又一台,而且一般不要单数,即七十岁的按理是九台,但一般人家只要八台!再搭丧房
然后行白孝子在大裙批麻戴孝
在接待前来烧纸的家门及亲朋好友老后家小后家
到天黑在接待姑娘家
姑娘家要耍马舞海马舞狮马鹿象锣鼓喧天歌声振四方鞭炮齐鸣礼花冲破夜空场面最为壮观
然后给老小后家各姑娘家送火把
在请老小后家各姑娘家来烧纸
毕磨正式诵经打羊孝子洒水
最大的场面是转场,到了晚上选个地势宽敞的地方,上祭的人都聚在一起,把姑娘家和堂家外家拉来的牛都杀来上桌,升上大火,有几家烧纸就有几笼火,每家一笼,转场时由毕摩带着一家一家的转,一般都两三小时,转完还放烟花,各后家姑娘家有时还斗海马斗唢呐!死人下葬后还要进行合灵仪式,彝话叫邹欧,即演饰人类的生殖过程,还要会声会色的唱山歌!
法事完毕后根据定的时间起棺一般都在天刚亮
最后是发丧路好的地方孝子搭桥棺材抬走孝子身上过
到坟地后孝子跪下换衣服
老小后家各姑娘家倒酒发香烟答谢所有帮忙的在邻一家一家的洒水果小糖糕在场的都抢好生热闹
主要为:
(1)接气洗丧
彝族忌人死在床上,故老人临去世之际,亲人迅速将其抱到堂屋的桌椅上为其穿衣。临亡之人脚踏装有粮食的升、斗,孝子扶其左右,并在临亡者口中含置一块硬币,为其洗脸、手、脚、剃发等。同时杀一只公鸡,谓之“引路鸡或接气鸡”。老人断气后即在门外鸣炮三响报丧,以通告寨邻族人,并将亡人收拾入殓,及时派两人带上酒、米等物品前去请布摩。布摩根据亡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时间择定安葬吉日,主持祭祀活动、为亡者念诵《指路经》,让其沿迁徙的路线返回发源地与祖先团聚。
(2)打嘎
据传,打嘎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彝族祖先为其父母斋祭而发明的一种祭祀习俗。“打嘎”是为亡故的人祈祷解冤,以尽孝尤,是彝族丧葬祭祀活动中最隆重且最具特色的悼念仪式。由于此俗较为繁杂,且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一般条件的人家难以承受,故现代六盘水境内许多地区彝族已丧事从简,甚至汉化。
打嘎分为热嘎和冷嘎。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人家,在老人去世后即时请布摩做嘎,谓之“热嘎”。经济比较困难的人家,先安葬死者,待积攒起相当的资金后再请布摩择吉日做嘎追念,谓之“冷嘎”。
3、节日
彝族年,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过节前,各家各户都要酿咂酒,大扫除,搞卫生,并用新鲜树枝、木板在堂屋后壁中央处搭一神龛(彝语称“腊头顶”),用以摆放祭祀祖先的物品。神龛前用木杈支起一横梁,供奉的物品必须从木杈下越过才能摆放到神龛上(表示清净)。供奉前要打“醋炭”,供饭时先叫周围几座大山名,再按辈分依次叫亡故祖先,直到将本支至亲先故祖先一一供奉完为止。节日一般为三天,每天至少要如此供奉一次。第三天一早搞卫生,清理神龛(彝语称“腊头雅),将装饰物等拿到野外烧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彝族年已逐渐被淡化而改为过春节了,但特有的彝族礼俗仍不变。
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举行节日仪式时,以寨为单位,杀牛羊等敬神,燃火把于田间,意为“驱邪除害,盼五谷丰登,保生灵平安”。火把节传统文化内涵厚重,民族特色浓郁。近年来,此节日成了有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参与的规模浩大的节日活动。节日当天,早餐后,便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如斗牛、斗羊、荡秋千、赛歌等等。至夜幕降临,男女老少点燃篝火,打着火把,手拉着手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最后,姑娘小伙子围坐篝火旁唱歌跳舞,饮酒作乐,通宵达旦。彝族火把节已渗入了现代社会气息,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彝王遇害,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在牛角上绑火把战胜敌人,又说是为了纪念火把驱除虫害等传说。
彝族过的其余节日多与其他民族相同,有的节日内容略有差别。
(三)民居
彝族喜居有山有水的半凉山区,住房一般坐北向南。建筑用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均就地取材。如居住于石山地者,多为石墙房屋;居于林木多的地方,则多为木屋;居于多竹地区者,多为木柱,竹编织物围护四檐的房屋;亦有夯土墙房屋者。屋顶多盖瓦,间有盖茅草者。贵族传统建筑多为三重堂,即两进四合院式,一重堂为护院家丁住所,二重堂为伺从人员居所,三重房为主人居室。房屋大致分为长三间或长五间。
近现代六盘水境内彝族居民建筑多与汉族建筑相同。
(四)服饰
六盘水境内彝族服饰制作精细,款式独特,可分为头饰、身饰、首饰和脚饰等。头饰有包头、毡帽、额箍、耳环,以及儿童的巴巴帽、鱼尾帽、瓦水帽、兔耳帽、虎耳帽、珠珠帽、银饰帽等,身饰有右衽大襟长衣、右衽大襟短衣、围裙、腰带、披毡、大裤脚及儿童的叉叉裤等。首饰有戒指、手镯。脚饰有绑腿、手工布鞋(布底鞋、钉子鞋、绣花鞋、钩钩鞋等)、布耳草鞋等。
盘县地区彝族披毡,男穿羊皮背心,女著长裙的传统穿戴一直沿袭到建国以前。如今男女均包黑色或白色的包头。女性包头内要戴银制额箍,耳戴“C”形耳环。男女服装均为衣裤制,尚青、蓝、白色。男装,上穿对襟短上衣,下穿大裤脚长裤。女装,上穿立领直裾右衽,窄袖紧身长袍,下著普通长裤。领口、前襟、袖口下䙓均镶花边。腰系挑花围腰,腰带于两侧自然下垂,长尺余。脚穿绣花鞋。手戴银戒指、手镯。节日盛装,衣裤边沿均绣花。背披“过朵”(无汉语称谓)。
六枝水城彝族服饰较接近。清初改土归流后,男性雉发结辫,头包长帕,衣有长短二式,普遍戴笠,披毡者渐少。民国年间剪除发辫。现代服饰各地亦有异同,如水城玉舍一带,男女均为衣裤制。男装,上衣为立领对襟,窄袖平摆,左右开短衩,布结扣,长覆胯,色尚白。下装为宽大的长裤,色喜黑或深蓝,头戴青帕。喜披毡或着白布“褡褡”,“褡褡”披在最外层,为立领、对襟、无袖,前襟短如上衣,后䙓长过膝弯,布结扣,前摆左右各有两个平行的衣袋,有花边或细碎挑花,人称“东方燕尾服”。女装,上衣为直裾右衽,窄袖紧身长袍,布结扣,肋衩深尺许,大弧摆。领、袖口至裾均有以石榴花、卷草、涡纹、云雷纹为主的贴花图案,环肩、摆缘、衩缘也饰有相同图案的宽幅贴花或挑花,多为二方连续构图。贴花、挑花色尚红、绿、黄、黑、白五色,一般以黑、蓝色为底。下装为大裢脚长裢,脚口边缘饰贴花或挑花。女盛装还有云肩,云肩用大块云勾贴花,对称布置。有串珠流苏,以红、黄、绿三色为主,白布束腰。平常亦著“褡褡”。头帕黑色,以长帕围成盘式,前部上翘,呈“V”形装饰。现多从商店买丝帕或红花围巾包头。脚穿船形鞋,鞋帮贴花,头尖有统,鞋底用布或皮革。
彝族服饰花纹多以虎、太极、云勾、三角等图案为主,辅以花、鸟等图案。今六盘水境内彝族穿本民族传统服装者以中年以上者居多,青年以女性为多。男青年除彝族聚居区和少数偏远地区著传统服装外,其余多著普通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