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幼儿参加户外活动的兴趣是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龄前阶段幼儿身体生长发育迅速,可塑性大,身体各器官的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身体形态结构没有定型。为此,根据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充分利用户外的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作适当锻炼,对提高幼儿各系统、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和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起到较大作用。
二、户外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育起到较显著的效果
首先增强了幼儿体质,提高了幼儿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低抗力,增强了幼儿生理机能指标。
其次是提高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增强了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耐力和速度。
第三是促进了幼儿个性和潜在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幼儿勇敢、活泼、愉快开朗的,性格,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发展了智力和感知能力。
第四是有利于幼儿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传统教学体系中的交流、沟通的方式比较单一。一般只是在教师和学生间的单向沟通。而在户外拓展训练中的沟通则多是多向的。而且沟通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在“盲人方阵”和“生日线”等项目中,学员什么都看不见或不能说话来完成一些任务。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你需要与大家沟通,交换想法和意见,最终团队意见要达成一致来完成任务。拓展训练更注意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非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对提高学员的沟通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家里着火时自己把一个几百斤重的箱子背了出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潜能有多么巨大。但如果没有经历一些事情,人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他们有这方面的能力。拓展训练有目的的为学生设置一些困难,让学生在经历过后发现自己还有这方面的潜能,从而增强自信心。拓展训练通过一些特殊的活动来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要勇敢地尝试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你的潜能就是在你不断大胆的尝试中被发掘出来的。
三、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训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因此,参加拓展训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素质教育可以划分为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是这三类素质相当发展甚至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它不是与这三类素质平行的另一类素质。当今社会,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造力是衡量科技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又是素质教育中的重点。激发想象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拓展训练的重中之重。例如“罐头鞋”、“扎筏”、“电网”等很多项目,都是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设计的。活动中没有人教你怎么做,你没有在书本上学到过这样的知识,要完成这些任务只能靠你们自己,发挥你的想象力,挖掘你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你会发现,你的思维是那么具有创造性。想象力是那么丰富、动手能力是那么强。拓展训练给了人们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一个培养自己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等优良品格
多开展户外活动的好处:
(1)首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课外活动由于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愿组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才能得到了施展,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参与意识等也进一步发展。
(2)其次,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没有个性化,所谓个性的社会化就失去了现实意义,甚至是不可能的。社会要求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他服务,在这一点上,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一致的,课外活动恰好能够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体在个性化方面的需要。
(3)第三,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一般来说,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的,他们没有多少心理负担,有的只是探索的愉悦;另外,相对于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内容比较新颖,容易给人以新鲜刺激,使人身心得到享受;课外活动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利用闲暇,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其精神生活。
(4)第四,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发面也有重要作用。在普及层次的课外活动中,通过有计划的丰富多采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己特长的领域,尤其对一些差生来说。
(5)第五,在提高层次的课外活动中,一部分学生可以脱颖而出。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学校教育虽然给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专业方面的成就,往往是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兴趣和活动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