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卫生的多,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海录碎事臣职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说的洗澡,包括头、身、手、脚的洗浴。然而古人却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沐,濯发也。
浴,洒身也。
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所谓“濯”、“洒”就是洗的意思。据此看来,古代的沐浴与今日的洗澡的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许慎对“沐”、“浴”、“洗”、“澡”的解释合起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今日洗澡。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记载。沐,字形像双手掬盆水沐发状,会意为沐,是洗发之义;浴,字形像人置身于器皿中,并在人的两边加沙锅内水滴,会意为浴,是洗澡的意思。
到了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把沐浴单纯地看做洁身净体,润肤养身;而视为隆重礼仪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之戒,亦称斋戒。斋戒之礼始于殷商,至西周已成定制,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举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进行叫宿,均由专职官员主持一定的仪式,要求与祭者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以示对神灵的肃敬。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职官员执掌。这在《周礼》中均有记载。周制,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汤沐邑”。《礼仪·王制》云::“方伯为朝天子,皆又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诸侯要再专供沐浴的封邑先洗头洗澡,然后才能去朝见天子,沐浴洁身以示对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对沐浴之礼身体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沐浴也与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密切联系在一起。《礼记·内则》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居家过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为夫妇之礼则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所谓“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里还有尊老礼节,“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tan潘请缋hui;足垢,镡汤请洗”。礼节规定,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父母脸上如果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脚脏了,则用温水为父母洗干净。诞生礼仪中沐浴亦很重要,《礼记·内则》载:“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载:“公庶子生,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太子出生,国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见国君。载往来礼节中,沐浴亦是重要礼仪。《礼仪·聘礼》载:“管人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载:“飧不致,宾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来客,要满足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礼招待来宾时,来宾不用拜谢,但要沐浴之后再就食,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礼记·玉澡》还规定“君子之居恒当户”,“日五盥,沐稷而缋hui梁,”“居外寝,沐浴。”《礼仪·士虞礼》规定,举行虞礼祭前,参加祭祀的人要先洗头洗澡,所谓“虞,沐浴”。虞即虞礼,于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礼,是为虞礼。
以上即为简单整理过的概要,欲知更多可参考下面的参考资料
每年夏天,日本人最期待的就是去参加烟火大会,烟火大会也就是烟火集市的意思。我相信,大家有看过日本动漫或是日剧的,不难发现,在日本,大家在祭祖或是参加烟火大会以及各个重大节日或活动的时候,不论男性或女性都会穿上浴衣去参加烟火大会与祭祖。
浴衣顾名思义就是洗浴后穿的衣服,但是和服又过于繁琐,所以浴衣也就是和服的简化版,穿起来也很方便,也比较凉快。浴衣有材质轻薄、透气性极好、穿在身体上很舒服、搭配较为宽松随意、款式多、颜色多可供挑选的特点。
而烟火大会祭祖这些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他们当然要穿日本的传统服装,日本的传统服装是和服,但是夏天季节因素环境因素等等日本人会选择简化版的和服也就是浴衣来出席这些活动。而且烟火大会是姑娘们争芳斗艳的地方,除了漂亮的脸蛋和美丽的身材,拥有一套非常漂亮的浴衣也非常重要,浴衣好看也可以为自己加很多分。
对于刚刚步入恋爱的男生女生来说,他们非常期待也非常想看心仪的女孩子/男孩子穿上浴衣的样子,也非常想和他/她牵着手穿着浴衣一起去看烟火大会,时间短暂却美好,就像是日本人对于樱花的情感一样,也算是两个人对爱情的一种见证。所以在日本穿浴衣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就看你用什么眼光什么态度来对待并看待这件事情。
在封建社会礼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洗澡这件事自然就成了很多场合需要进行的一件事。在《礼记》中对于洗澡还有许多规定,例如:五天的话需要泡澡,三天的话用瓢那样的工具就可以。洗澡还需要用两条毛巾分别擦拭上下半身才可以,圣人孔子每次上朝都必须沐浴。春秋时期家里有人去世了,一定要剪去手脚指甲,为其洗澡才可以举行葬礼。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洗澡是严肃而又认真的。
在古代洗澡最舒服的方式自然是在浴池中泡澡。根据史料记载,浴池应该是在秦朝的时候正式出现,根据《阿房宫赋》也可以看出阿房宫特意根据周边的地势设计了浴池,使周边的河流都可以流进阿房宫。这也显示了帝王对于洗澡的重视程度。
在任何朝代,贵族就是上层社会的象征,贵族对于洗澡就比常人更加重视。在南朝时,还针对洗澡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流程。不过洗澡绝对不是贵族的专利,只是贵族洗澡比常人更加重视。
洗澡除了贵族和官员重视之外,僧人也非常重视沐浴这件事,在唐朝的时候就有对于僧人做法前沐浴的规定,于是很多寺庙专门修建了用于洗澡的大池,每日早晨就会通过敲钟来提示僧人洗澡。我国很多经书里面也写到了僧人洗澡再尊佛的重要性。尤其是得道高僧,在预感圆寂之前必须要沐浴更衣才能够“坐化”。
在宋元时期,洗澡就彻底成为所有人享受的一件事。根据记载,宋朝开封的所有人家每天都要烧炭煮热水用来泡澡。当时人们还发明了洗澡撒花和倒精油的沐浴方式,最为津津乐道的方式就是将没有开放的花骨朵放在洗澡的房间,因为洗澡时会散发热气就可以催熟花朵,十分好看。这也说明人们开始将洗澡这件事变成了一种乐趣。
马可·波罗在我国元朝时,就发现那个时候江南的很多巷道都会有冷水洗浴的澡堂,并且里面有专人提供各式服务。另外发现那些走进冷水澡堂的人们都非常喜欢用冷水洗澡,觉得非常的舒服,并且也对身体有益。那个时候江南的人都会在吃饭之后洗澡,这成了一天中最放松的事情。
洗澡这件事在元朝深入人心后,还有人专门为此著书描述个中场景。很多人除了在自家洗澡以外,也很愿意去公共的洗浴中心,因为平常百姓家里是没有婢女的,但是去专门洗澡的地方,可以享受旁人帮你洗澡,另外还有剪指甲和修理头发的服务。
那个时候最舒服的洗澡方式就是:先在烧热的浴池中泡一会,然后在一个房间里面小憩一下,醒后就彻底洗个澡,然后命人梳头发,剪指甲,修理一番。待到彻底舒服了,就穿好衣服,喝几杯时下新酿的小酒,别提多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