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对于馄饨的叫法有很多种。北方人自然就是叫“馄饨”啦、广州人叫“云吞”,四川叫“抄手”,湖北叫“包面”,新疆叫“曲曲”,江西叫“清汤”,皖南叫“包褓”,叫法真的是很多啦!同一种食物,有如此多的加法,这说明它分布非常广泛,其次也说明人们都喜欢吃它。我们日常接触的比较多的叫法就是“馄饨”、“云吞”和“抄手”三种叫法下面就分别把这三种叫法的由来说说:一:馄饨:首先是“馄饨”,这是它最常用,也应该是它最古老的名字。馄饨这个名字,最早见诸文字者,是汉扬雄的《方言》:“饼谓之饨。”据明代高承《事物纪原》考,饼始于七国时代,馄饨乃饼的一种。早时的饼中有馅入汤煮之,所以也称“煮饼”与“汤饼”。后来馄饨店把馄饨作为面点,成为一种食品。古人有“冬至日食馄饨”之俗。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意谓“开天辟地”。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换句话说,“馄饨”是“混沌”的谐音,民间曾将吃馄饨这一日常小事引申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的伟大意义。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作是节令饮食而已。二:云吞:“云吞”则是广东人对馄饨的俗称。据说,此食品在唐宋时已传入广东。据宋代高怿《群居解颐》一书记载:“岭南地暖……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喧,食须用扇。”至于何时用“云吞”二字取代馄饨之称,有人说始于清代同治年间。一位湖南人在广州开了家“三楚面馆”,专营面食,由于馄饨两字笔画太多,所以改写为“云吞”。也有人从二者发音来追溯它们的渊源。“馄”、“云”二字的粤语发音完全相同,将“馄”简写作“云”,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同理,“饨”字也简写成音近的“吞”字,“云吞”就这样诞生了。是不是这样,当然广东人最有发言权。如果我们想象力丰富的话,也可以从意义上来推断:你们北方人把这食物想象成天地“混沌”,我又为什么不可以把它想象为天地间的白“云”?云吞,当然也就是把这“云”“吞”吃在嘴里的意思了。三:抄手:最奇特的也许就是四川的这个叫法“抄手”。很多人北方人第一次听南方人叫这个名字的时候,很难想象这是食物的名字,也许会以为是股票基金中的“操手”———操盘手呢。一是指因为它皮薄易熟,抄手之间,就已煮熟上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在成都街上闲逛至一小吃店,问老板为什么“馄饨”到这里变成了“抄手”。老板也不说话,只将手中馄饨往汤锅里一扔,而后双手在胸前一抄,身体望门框上一靠,然后双目炯炯地瞪着汤里的那玩意。一分钟后,那玩意好了,盛在碗里,端给食客,口中大叫“抄手二两”。另一说法是说它的样子像一个人抄起两只手:制作馄饨的最后程序是将面皮两头抄到中间粘紧,这个样子颇似人们在冬季为避寒将两手抄在怀中的形象,所以叫“抄手”。单从馄饨各种名字的溯源中,我们就可以获取很多民俗学、文化学和音韵学方面的启示啦,算是获益匪浅啦,,呵呵。四川的抄手有很多种做法,有普通抄手,红油抄手,老麻抄手等。
一、“馄饨”它名字的由来
1、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2、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吃馄饨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南宋时[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3、相传春秋战国,吴王夫差打败越国,生俘越王勾践,得到许多金银财宝,特别是得到了绝代美女西施后,更加得意忘形,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问国事。这年冬至节到了,吴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宫廷内外歌舞升平。不料饮宴之中,吃腻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悦,搁箸不食。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里,她趁机跑进御厨房,和面又擀皮,欲做出一种新式点心来,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几个花样后,终于包出一种畚箕式的点心。放入滚水里一氽,点心便一只只泛上水面。她盛进碗里,加进鲜汤,撒上葱、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献给吴王。吴王一尝,鲜美至极,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这为何种点心?”西施暗中好笑:这个无道昏君,成天浑浑噩噩,真是混沌不开。听到问话,她便随口应道:“馄饨。”从此,这种点心便以“馄饨”为名流入民间。吴越人家不但平日爱吃馄饨,而且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还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记忆中,这个是和砂锅一起出现的,当时满马路的砂锅云吞,当时,只知道这是南方的叫法,而且包法也不同。砂锅云吞与以前吃的馄饨最大的区别是,一碗一煮,不是一个大锅一起煮。然后,云吞就逐渐取代了馄饨,成为天津早点的四大金刚之一(老豆腐、锅巴菜、浆子、云吞)。同时诞生的还有菱角汤,也就是鸡汤羊肉馅的清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