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气候类型及特点:甘肃各地气候差别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
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
植物资源:
森林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山等处。
甘肃草原主要分布于甘南草原、祁连山-阿尔金山及北部沙漠沿线一带,主要草原类型有高寒灌丛草甸、温性草原、高寒草原、温性草甸草原、高寒草甸、低平地草甸、暖性草丛等14个类88个草地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甘肃
甘肃的气候类型是多样的,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
其中,甘肃的东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而位于秦岭以北的甘肃东南部地市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之间,是半湿润地区。
此外,甘肃省的中部和西北部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越往西北降水量越少,很多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而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酒泉市南部的地区则属于高山气候,气温年较差小,但气温日较差大。
另外,由于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
综上所述,甘肃的气候类型是多样的,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省会兰州),省会兰州。位于我国西北部,黄河上游,东经93°28'至108°44',北纬32°36'至42°48',面积39万余平方千米,地形复杂、狭长。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仅北山山地与祁连山地之间为狭长的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交通咽喉,故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和军事要地。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约9°C。1月平均气温-12—2°C,7月20—24°C。受地形影响,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相差极大,由东向西自500毫米降至不足50毫米。主要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经济以农、牧、石油、化工等较重要,盛产瓜果、中药及毛皮。
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是甘肃的最大旅游吸引力,丝绸之路是全省旅游的主题,并以此与邻近省区紧密协作。200万年前"黄河剑齿象"便在此生存,五六千年前这里出现了仰韶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中国的四大发明、生产技术和丝绸、陶瓷、铁器等输往西方,西方和印度的天文学、数学、宗教和宝石、香料、棉花等传入中原,并遗留下绿洲、城镇、关隘、长城、寺庙、石窟、成为专题旅游的胜地。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天马被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高原雄浑,山地险峻,却也有黄河之滨水车转动的陇上江南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十余个民族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与所在地的自然风光有机结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环境。
地方文艺:“花儿”在甘肃各族民众中广泛流行,康乐县莲花山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的花儿会最盛大。花儿多为情歌,形式短小精悍,贴近百姓生活。陇剧是由皮影戏陇东道情发展而来的新剧种,高山戏流行于武都地区,常于春节时演出。其他有秦腔、皮影戏、兰州鼓子等。
饮食文化:兰州清汤牛肉面是用甘南嫩牧牛肉与精粉拉制做成的。静宁锅盔大而厚,黄亮香美,酿皮子为面粉制成之凉食。浆水面多见于兰州、定西、天水、临夏,用发酵之青菜汁水浇于面条中食用,酸而鲜。静宁烧鸡肉嫩味鲜,陇西腊肉瘦而不柴,肥而不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