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为何没有被盗,民间传说更可谓神乎其神。有说从史书记载温韬盗墓至乾陵“风雨大作,未觉”推测,有“天神”守护,并非无人动盗墓之念。但据专家试探勘察证明了此墓未被盗过,这与墓结构的复杂严谨有很大关系,如在隧道内中部的边沿之处上部有石条封堵,并用铁细腰栓板和铁栓棍上下左右牵拉,空隙用锡铁灌注。此外陵是凿在石灰岩山上,隧道口保存完好,再从别的地方另凿洞进去是比较困难的。
乾陵不仅蕴藏着历史宝藏,而且还笼罩着世人难以理解的“神秘光环”。
据报载,1971年7月26日4时30分,美国阿波罗号发射成功,飞船达到二级宇宙速度,进入奔月轨道。当宇航员爱德宁在宇宙飞船上俯视中国大地时,突然发现中国长城的南方即北纬34°,东经107°11′有九个一字排开的小黑点,其中位于最西边的黑点最为显著。他认定这是新式武器的装置点,便立即进行了拍照并向五角大楼和总统尼克松汇报。
1981年,中美已经建交,爱德宁成了第一批来中国的美国旅游者,他提出要到九个黑点的所在地看一看,中国政府答应了他的要求,并把他送到渭北那九个黑点所在地,这里根本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只有20多座汉唐帝王陵墓排列着,最西面的黑点正是乾陵。这一插曲凭添了乾陵的几许神秘。
乾陵墓室内部肯定会有岩溶现象
正如一直从事陵墓保护管理工作的、陕西省常山县唐东陵研究室主任徐广源老师所说:“国家规定,不经过国家批准,任何团体或者个人不能开掘帝王陵墓;即使陵墓以前曾被盗墓,如果有关考古单位想对该陵墓进行清理工作,也要经过国家的批准。”
那为什么乾陵作为一个从未被盗过的陵墓却引起了挖掘与不挖掘的争论呢?这与乾陵自身的地理环境有关系。近年来,地方有关部门提出了“抢救性开挖乾陵”,以防止乾陵地区地质、水文、地震情况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乾陵这座古墓,已经成为公众和全国媒体趋之若鹜的新焦点,有关它的传闻和报道也是接连不断,它已被公众列入“议事日程”和关注的对象。
据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的刘处长介绍,这是因为乾陵的墓室建在石灰岩质的山中,由于雨水较多,内部肯定会有岩溶现象,所以肯定墓室内部会有积水,至于多少,对文物又会造成多大影响还不得而知。现在,有关专家正在做地震对山体的影响等一系列复杂的实验。
由陕西省各学科权威人士共同完成的《乾陵地区地质、水文、地震情况专题报告》也已送到上级部门。而且这个报告只是整个考古工作中最初步的工作,从这报告中根本推断不出目前地下文物所处的准确环境,因而对于是否发掘乾陵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刘处长说:我们地方上,对乾陵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只停留在科研的阶段,也就是只是考察勘测古迹,远未到达发掘的阶段。可见外界的“即将被发掘”或“正在发掘”的消息纯属不实之辞。
中国工程院研究室的王元晶告诉记者,在2000年下半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工程院曾先后两次组织院士、专家对乾陵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讨论,提出了“关于乾陵地区水文地质和地震现状不危及唐乾陵的咨询意见”。
咨询意见认为,乾陵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不会对乾陵造成威胁;为防止地震灾害而抢救性开挖乾陵的理由不充分;目前我国尚缺乏有效地保存大面积出土文物的技术,国外也没有同类先进保护技术可资借鉴。因此,开挖唐乾陵目前不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为了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唐乾陵近期不开挖为宜。
唐墓中可能会出现不少名人真迹
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的刘处长告诉我们:考古是一种责任,一切要“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她说:“隶属于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工作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古墓的发掘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如寻宝一般,发现宝藏就会迫不急待地挖出来。考古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责任,它是以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宗旨,以‘不主动发掘的方针’为工作原则。”目前,我们现有的科技水平能否达到有效保护文物所需的程度,是决定发掘工作是否开展,何时开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以乾陵为例,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对乾陵中的文物保护存在哪些棘手的难题呢?
据刘处长及乾陵博物馆的相关人士透露:主要是有机质的保护问题。因为墓穴中是真空环境,如果温度、湿度相对稳定,是比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如果发掘,有机质是最易被氧化的。据历史学家推断,唐墓中大多有很多相当珍贵的古代名人字画、丝绸,尤其乾陵中纸质的名人字画会有相当一部分,而且其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少至今从未面世过的名人真迹和解读这段历史中众多谜团的文献,展示当时真实风貌的丝绸制品及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尸体。倘若在发掘时没有百分之百完好并长期保存的把握,这些文物一旦受损,那将成为无法弥补的过失。所以对有机质的保护是最令专家头痛的难题。但刘处长还向记者透露一种决定发掘的可能,就是从抢救文物的宗旨出发,一旦专家经勘察发现,目前地下的各种环境已对文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坏,而必须将现存文物抢救出来时,那就会立即开挖。据目前现状推测:是否发掘的决定将在近3至5年中得出结论。
现阶段,我国的考古科学水平还不是很先进,即使把眼光放在全世界的基点上,人类依然要受许多保护、发掘技术的限制,人们得时时提防着那些古老的诱惑……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开采对于这些珍贵的古代遗产来说才是最能将其得以妥善保护的方式,全人类期待那样一个高科技考古时代的来临!
因为国务院下发了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停止挖掘,所以国家不开发乾陵。
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
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
扩展资料: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
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
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陵
因为有前车之鉴,中国考古界有一个大悲剧,那就是明十三陵定陵的挖掘。
1956年,郭沫若和时任帝都市市长的吴晗等人,力主发掘十三陵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当时有很多人反对,因为中国的考古学是从1921年的周口店遗址发掘开始算起,到56年也不过30多年的历史,何况建国之初,国家考古方面的人才、技术都极度缺乏。
不过最后国家还是批准了发掘请求,不过试掘的帝陵从最大陵墓长陵改为第三大的定陵(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陵墓)。当时郭沫若率领的考古队经过一年的探查还没发现墓葬的门在哪里,由此可知困难多大,就这样又过了半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才找到了一堵高8.8米,厚1.6米的金刚墙。
考古队打开定陵后,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落后,当空气进入这个封闭了近300年的空间后,字画绸缎迅速腐化,其他文物也有相当大的损失。而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国宝级的金丝楠木棺材居然被考古人员当垃圾扔了。后来在文革期间,陵墓又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皇帝三人尸骨无存。
定陵中大量文物的损失让考古界痛心疾首,但是定陵的悲剧并没有让郭沫若反思。没过多久,郭沫若又想挖掘乾陵和秦始皇陵,文武双全之总理坚定的拒绝了郭沫若并回复:“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中央的政策延续至今。
时至今日,我们的科学技术能不能对乾陵地下的文物有效的实施保护还是一个疑问。定陵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出土文物尚且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乾陵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谁能保证万无一失?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足以说明目前的保护条件不过关。
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原本彩色的陶俑由于遭受了火焚并埋在地下2000多年,受到各种自然侵害,有的颜色层下的生漆底层已经老化,失去了与佣体表面的粘附力,出土五六分钟即翘卷脱落。近年来,兵马俑的考古人员和德国科学家合作,才使部分彩绘兵马俑得到了保护。
对科学技术而言,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能做的太少,不能做的太多。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前车之鉴和发掘难题,所以我们还是要坚守不挖帝陵的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