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渡桥
位于和沈路中段,距和县城22公里。唐以前,此地只是一个无名渡口,夏秋水涨时,南北千余米汪洋一片,南来北往行人全靠一叶扁舟过渡,平时渡宽亦有五六百米。
传说白渡桥其名与唐代两位同年出生的大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有关。民国初年,和州学者张铁安,在《重建白渡桥碑记》中就写有“唐廷缔迹,白傅留踪”句。据史料记载,刘、白向来交深,即使贬谪远离京都,仍不绝诗书往来,借以相互慰勉。唐长庆四年(824年)春,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夏,白居易由杭州刺史调任东都洛阳太子少傅。据传,白居易途中想看望故交刘禹锡,便乘车马到屯溪,经芜湖改乘船到和州天门山,再乘车马到渡口。当时,刘禹锡已等在南渡口迎接。老友相见,悲喜交加。他们先在南渡口环顾片刻,又同乘一叶扁舟渡到北渡口。下船后,白随口吟道:“和州涨水少桥横,难得使君过渡迎。”岂料刘已会意,乃接吟道:“今有圣人波上踏,来朝或可地虹生。”吟罢相对开怀大笑。白又道:“为黎民计,此处当架一座桥。”刘道:“平水季节能架木板浮桥也好。”那次,白居易着实在和州住了几日。后来刘禹锡为了志念,便将渡口命名为“白渡”。又两年后的唐宝历二年(826年)秋,刘禹锡罢任和州刺史调京都途经扬州时,正好白居易从东都也来扬州。两位老友首次同游扬州,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分外亲昵。刘不免又向白道歉:“可惜我只起个地名叫‘白渡’,架桥未成。不知何年能架成‘白渡桥’?”白安慰道:“将来总会生出一道‘地虹’来的。”于是把酒尽兴,不知所醉。当下,白就席吟赠一诗曰: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筷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即酬答一首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将杯酒长精神。
斗转星移,唐废宋兴。宋代时,为便陆路通畅,当地人已在白渡口架起了简易木板渡桥,称之白渡桥。到清代中期,又在原木板桥基础上放置两艘小平板船,再在船上平铺坚厚的白板,成为真正的可分可合浮桥。这时已经兴旺的白渡桥的小集市,各行各业也随之蓬蓬勃勃发展起来。入民国,其商业发达、生意兴隆,列居南乡首位,涌现高达几十万元及百万元财富的八大家商户(即三王、三葛、一吴、一常)。1916年秋,八大家首倡建造3孔石拱桥。两年后,一座长达33米、宽5.3米、3个洞孔(中间洞孔较两边高出约1米,以利木帆船通行)的石拱桥——白渡桥竣工了。学者张铁安特为撰写碑记,以志盛举。旧石桥通航近70年后,1986年秋,国家投资在原石拱桥旁新建了一条长110米、宽8.9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化大桥。全部工程自1986年9月5日开工至1987年5月20日竣工,历时255天。原石拱桥现仍保存作为历史陈迹,有一首诗颂曰:
千年古渡出新奇,今铸长桥开放宜。
刘白友情传世代,和州此后益名知。
外婆桥
这座长仅12米,宽不足3米的石拱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是七仙女留在凡间的一对儿女为给外婆祝寿,千里迢迢到瑶琳寻找外婆。当他俩路过此地,见一道又深又急的溪水挡住去路,十分着急。这时,八仙之一吕洞宾应邀去瑶琳仙境参加蟠桃会,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就用手中宝剑在溪水上划了一个大弧形。眨眼间水面上出现了一座石拱桥,终使祖孙得以相见。后来为纪念王母娘娘对外孙、外孙女的一分至爱之情,就把这座桥取名为“外婆桥”;这个村取名“外婆家”。至今,这里还流传着母亲哄孩子睡觉的催眠歌偷谣:“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妈妈给我吃年糕,外公说我好宝宝,外婆抱我眯眯笑、塞给我一个红纸包,就连这个村里吃的、用的都带“外婆”两字、什么“外婆糕”、“外婆酒”、“外婆扇”。娓娓动听的民间传说.为眼前这座外婆桥增添了几分风韵。
以前的外滩是叫做外黄浦滩,当时外滩也没什么建筑,只是一个滩涂而已,但是到了晚清的时候,上海开埠引入了外国资本,于是上海一跃而起就成为了远东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外黄浦滩就改名为了外滩,外滩因此也开始进行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了上海的精髓所在,各大银行和金融企业都入驻了外滩。
说起上海,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的金融中心,上海非常的繁华,并且上海的老外也是很多的,毕竟这里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来到上海旅游的人,往往最先去的就是外滩和南京路,特别是外滩,到了晚上夜景是非常震撼的,而且有很多万国建筑群,非常具有民国和西洋风格,但是很多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外滩会取这个名字呢?它的名字由来是什么,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吧。
其实在以前外滩并不叫做外滩,而是叫做黄浦滩,因为上海有一条黄浦江,黄浦江也可以称作为是上海的母亲河了,而在古代上海也并没有黄浦江,那个时候最大的河流是吴淞江,当时江南地区的雨水非常多,所以到了明朝的时候,当时朝廷把吴淞江的支流给开发了,形成了今天的黄浦江,于是上海的母亲河就这样诞生了,而上海真正的发展还得等到晚清的时候,晚清的时候因为上海开埠了,所以大量的外来资本进入了上海,当时的上海被誉为是远东第一大都市,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
在以前外滩这边还不是市中心,当时的人在这里都是抓螃蟹抓鱼的,都是滩涂地带,所以说和现在城建面貌没法比,但是等外国金融资本进入以后,这里就成为了上海最具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相当于现在的陆家嘴,后来就用外滩这个名字代替了外黄浦滩,其实现在大多数上海的年轻人也不知道外滩这个名字的由来,大多数都是听父母说起的,如今的外滩也不仅仅是一个金融中心,还是上海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来到外滩欣赏上海美景的人可谓是人山人海。
有下海,才有上海。
文|河西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在黄浦江上游览时,突然问了陪同人员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举座哑然,没人能答得上毛主席的问题。
最后,还是他老人家自己提供了答案,他斩钉截铁地说:“有!”
是啊,既然有上海,那么下海在哪里?
上海之所以叫上海,是因为有下海才有上海,有下才有上,天经地义。名字之中,没有一个字是凭空出现没有来历的。
现在上海市虹口区昆明路73号有一座下海庙,当时夏海义王庙地处下海浦,长江船只入海处。那时候,从东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带全是渔村。渔民出海打渔,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这座小庙应运而生。所以当时这里供奉的是海神妈祖和天妃娘娘,而现在则变成了观音。现正对庙门的马路就叫海门路,海门路,顾名思义,大海之门,就叫海门路。当时居民船民进庙烧香,常常提着篮子过桥,所以叫提篮桥,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吴淞江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叫下海浦,一条叫上海浦,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人工小河。从这个字的意思你就可以看出,黄浦江这个名字,其实是个悖论,江是大河的意思,而浦是小河,何以两者会混为一谈?
黄浦江的原名是黄歇浦,黄浦江是黄歇浦与春申江名字混杂的叫法,而黄歇指的是战国时的春申君黄歇。
黄轩饰演春申君黄歇
宋代为解决吴淞江的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就会开凿一条进入吴淞江的大支流,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
北宋郏亶著《水利书》:“松江之南,大浦十八,有上海、下海二浦”。
吴淞江在虹口区海门路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南宋时设上海镇,元代建上海县,即取上海浦之名取名为上海镇。而与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个浦,叫下海浦,却与“上海”这个名字失之交臂,而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上海浦与下海浦,这是江南河流命名的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下海浦于清同治年间被填没,成为了现在的海门路,即今北外滩的滨江绿地一带,依旧在焕发着新的活力,只是世人多只知北外滩,却不太了解曾经的下海了,只有提篮桥附近的那座下海庙还在见证下海的历史。
下海庙俗称“义王庙”。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一开始只有房屋九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
嘉庆年间下海庙荒塌,由心意师太重修,此后作为一所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通俗点说这是一间尼姑庵。
相传心意师太至98岁高龄时,交法成师太继任主持,之后又陆续增建前殿等二十余间房屋殿舍。
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房屋被日军炮火全部焚毁。1941年起,由觉莲募资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
2012年,经过重修的下海庙重新对外开放,让这段上海的历史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与下海一起被人们遗忘的是吴淞江。吴淞江,就是松江,这就是松江区的名字由来。
苏州河(吴淞江上海市段)明明在上海为什么叫苏州河,跟苏州有什么关系?苏州河之名,始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部分爱冒险的外国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吴淞江直达苏州,就顺口称其为“苏州河”。
在苏州河畔,有一座建筑,像一座咖啡色的巨型山岳矗立在苏州河流入黄浦江的交汇处。在解放前,这是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它的名字叫百老汇大厦(即今上海大厦)。1934年春季竣工,由英国建筑师法雷瑞设计,为英商投资所建。
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
叫这个名字,却并不演百老汇戏剧。那为什么叫百老汇大厦呢?是因为大名路。这条马路在虹口区南部。西南起外白渡桥北堍,东至九龙路。清同治三年至光绪十四年分段筑,初名虹口路。光绪三年改名百老汇路(Broadway Road),所以这座大厦就叫百老汇大厦。1943年,百老汇路以河北大名改今名。没错,就是《水浒传》中梁中书所在的大名府。东大名路的大名同样指的河北大名,这条路是大名路的东延伸段,故名。
1951年,陈毅市长将大厦命名为“上海大厦”。这是外滩建筑群重要的建筑物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陪同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政府代表团做客大楼,俯瞰上海市容。
这张照片,就是1973年9月17日上午,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大厦等来访的法国总统蓬皮杜。
周总理在等待法国总统蓬皮杜
现在的下海地区,最著名的就得说是提篮桥。除了大名鼎鼎的提篮桥监狱,提篮桥区域在二战中曾积聚过许多犹太人,是他们口中的“诺亚方舟”。上海方舟是犹太人世界,在那段“反人性”日子里的最温暖的“避难所”,是他们最温情的回忆,也让中国上海成为最散发人性光芒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会建在这里。
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原摩西会堂)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62号;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
这是一所正统的供俄罗斯和中欧犹太人使用的会堂。1927年由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兴建,称华德路会堂,后改名为摩西会堂。纳粹德国疯狂屠杀犹太人时,逃亡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大多都居住在虹口,彼时的提篮桥社区接纳了二万余名从欧洲而来的犹太难民。他们与上海人一起生活在弄堂里,学会了生煤球炉、包馄饨,不少人还和上海邻居成了朋友。而摩西会堂成为当时上海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上海最大的犹太人社团——上海犹太宗教公会长期设在堂内(1941年迁至拉都路会堂)。摩西会堂,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
犹太人感谢上海,上海也感谢这些来沪的犹太人,因为他们中杰出的艺术家给上海留下了“艺术瑰宝”。
著名小提琴手俞丽拿的导师(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谭抒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跟随犹太籍小提琴教授布雷斯劳·卫登堡学习小提琴。傅聪也跟卫登堡学习小提琴。
白马咖啡馆,又是一处充满浪漫和传奇的地方。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亲友盘下此楼,开办白马咖啡馆,成为当时犹太难民重要的日常聚集场所。
白马咖啡馆
百老汇大戏院,这个百老汇,则是真正的百老汇了,和百老汇大厦不一样,但它之所以建在这里,还是因为这里原本是一条百老汇路。
百老汇大戏院,1928年由美商奥迪安大戏院公司投资创建,地址在百老汇路11号(今霍山路57号),1930年9月18日开幕,首映《璇宫艳史》。
百老汇大戏院
百老汇大戏院在上海也曾红极一时,1987年起,霍山路57号曾经的百老汇大戏院改建为多功能娱乐场所,底层建有400平方米180座的新型歌舞厅,取名百老汇舞厅。1988年上缴利税超百万元,并获上海市第一、第二届市文明舞厅称号,百老汇大戏院迎来第二春。
第二春花谢后,现在我们看到这座多少有些破旧的老建筑,多少会有些感慨,但只要我们从空中俯瞰这片原本叫做“下海”的区域,如今北外滩的虹口正在迅速崛起,那是一片充满发展潜力的热土。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下海向未来奔去,等待并迎接它的,将是美丽的前景。
·违法又违德的“活动物盲盒”,怎么能够畅通无阻?!·菲律宾外长爆粗口,不能就这么完了!·良医|腰突、颈椎病……这些现代人“魔咒”龙华骨伤科怎么用中医治疗?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