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方面攀登珠峰就意味着在挑战这个世界上最高的顶点。这样的人会被看作是一个成功者。而且这样的人无论在面对什么事情的时候一定会做的非常的好。其次,攀登珠峰也意味着一些不同的东西。这是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在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所以这一件事情也意味着很多不同的东西。我觉得我们要尊重这些人,因为他做到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2、一方面人们攀登珠峰就是为了从心理上战胜他。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困难太多了。所以攀登珠峰也意味着一个最重大的困难,如果你能够通过攀登珠峰这一个挑战的话,那么在面对生活中的另外一些困难的时候,你也不会想的那么的难受。而且攀登珠峰的过程中,如果你成功了,也会为你建立了很好的自信。因为你面对过那么困难的挑战,你都挺过来了,这面对生活中其他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能挺过来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企业家愿意在自己五六十岁的时候去攀登一次珠穆朗玛峰,去挑战一下它。
登山路线选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登山路线选择的原则。首先是安全的原则。何谓安全的路线?在由大本营到项峰的整个路线上,虽然布满了困难的地形和存在各种山间危险,在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队员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后,能够保证人身安全的,称为安全路线或成功路线。例如珠穆朗玛峰东北山脊路线。虽然有"北坳"、"第二台队"等极困难的地形,有极度缺氧:冰雪崩、明暗裂缝、滑坠、暴风雪等山间危险,但若采用战得当的机、安排有相应的措施通过困难和危险的地形亦可称为安全路线。
第二,避难求易,舍远求近同是选择登山路线的第二个原则。攀登一座八千米以上高峰,一般登山路线都在二十公里以上,珠峰东北山脊路线长达35公里。路线长,必须在物资上运、体力保存、营地设置、好天气的运用、抢救伤病人员、组织指挥、通讯联络等方面增加一系列的工作量。这就应该力求在安全的前提下选择较短的路线,以减轻不必要的工作量,节省队员体力。
第三,根据山峰的地形选择路线。登山运动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人与大自然的斗争。要战胜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必须了解活动的环境特点。
高山地区的地形,从垂直方面来讲,具有明显的分带特点,3500米以下为森林带,3500秋-5000米为草原草甸带,5000-5500米为冰川冰迹带,5500米-8000米以上为高原冰川寒漠带,并常以冰雪石混合地形为其特征。冰川主要表现为冰雪补给区,即粒雪盆围壁和山脊山坡上的零星冰雪,这个地带的岩石以冰冻风化的破碎岩石为主。
在选择登山路线时,必须要考虑如何通过以上各种地形。森林中行军时,应尽量利用当地牧民、猎人走过的大道小路,并注意在新选路线上以明显路标指示方向;高山草原草甸带,视野开阔,路线较易选择,但要注意避开泥泞的沼泽地区;冰川冰迹地带中选择路线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冰川区的路线选择如沿冰川方向行军,山峪冰川上,路线应在冰川侧迹和冰川之间的排水沟中选择;进入冰川表面平缓的高度时,应由排水沟转到冰川表面。要尽量避免在冰川消融的地区,如冰塔区中行动。横穿冰川时,对于低纬度地区的山谷冰川,路线应选择在粒雪盆与冰舌交界处的上方,即冰塔上限,也就是雪线,这里冰川较窄,冰面坡度较为平缓,是万年积雪与消融区的分界线,是粒雪盆的出口,冰雪在这里受到地形的限制,大量冰裂缝在这以下开始产生,比较安全。例如珠峰东绒布冰川的6300米处,中绒布冰川的5800米处,对于高纬度地区的短小冰川,例如博格达峰北坡的冰川,横穿冰川时,则应选在光滑平坦的冰舌部分,而不宜在陡峭多裂缝的粒雪盆地区通过。高纬度地区的山谷冰川,冰舌部分仍然消融强烈,冰崖陡坎布满冰面,冰舌部分不容易横穿,适用低纬度地区在粒雪盆出口处横穿的原则,例如开山托木尔的冰川,就是这种类型。
有关登山路线选择问题的文章不多,登山者大多是依靠一些经验,曾任西藏登山队队长、高级教练成天亮从事登山运动多年,他在多年的登山活动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系统的分析了各种登山路线,希望这些经验有助于登山者能够选择安全的登山路线。
敢问路在何方
---如何选择登山路线及应注意的问题
经常碰到年轻的登山爱好者们询问登山的路线怎么选择,过河要解决工具问题,登山则必须解决路线问题。他们对登山路线的了解也仅仅限于“低纬度,走小路;陡冰川,走侧碛;缓冰川,上冰面;躲冰塔,上山脊”等顺口溜,在保证登山成功的因素中,登山路线选择正确与否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安全来说也很重要。
回顾登山运动史,由于登山路线选择不当而导致登项失败的先例很多。在我国登山运动中,由于路线不选择不当,以致错过登项机会的例子,莫过于1975年第四次行军时,突击组从8600米最后一个营地出发后,由于路线偏离了原计划的东北山脊的山脊路线,而采用了一条过低的路线,以致丧失了应有的高度,不能按计划到达“第二台阶”,错过了难得的一等天气周期,丢掉了登项的时机,使整个登山活动推迟了周期。
选择登山路线的原则第一条是安全原则。何谓安全的路线?在由大本营到项峰的整个路线上,虽然布满了困难的地形和存在各种山间危险,在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队员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后,能够保证人身安全的,称为安全路线或成功路线。例如珠穆朗玛峰东北山脊路线,虽然有“北坳”、“第二台阶”等极困难的地形,有极度缺氧、冰雪崩、明暗裂缝、滑坠、暴风雪等山间危险,但采用得当的战术、相应的措施通过困难和危险的地形也可称为安全路线。
至于在这些路线上牺牲的几个同志,如邬宗岳(失去联系)、汪矶(生理原因)、邵子庆(生理原因)、马高树(违犯纪律)、石明纪(生理原因),基本原因并非路线选择的本身,而王洪宝、尼玛扎西和罗朗三人的死亡则完全是路线选择不当造成的。
避难求易,舍远求近同是选择登山路线的第二条原则。攀登一座8000米以上高峰,一般登山路线都在20公里以上,珠峰东北山脊路线更长达35公里。路线长,必须在物资上运输、体力保存、营地设置、好天气的运用、抢救伤病人员、组织指挥、通讯联络等方面增加一系列的工作量。这就应该力求在安全的前提下选择较短的路线,以减轻不必要的工作量,节省队员体力。
根据山峰地形选择路线是第三条原则。登山运动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人的体验活动,要克服自然界带来的各种困难,必须要了解活动的环境特点。
高山地区的地形,从垂直方面来讲,具有明显的分带特点,3500米以下为森林带,3500米-5000米为草原草甸带,5000-5500米为冰川冰碛带,5500米-8000米以上为高原冰川寒漠带,并常以冰雪岩混合地形为其特征。冰川主要表现为冰雪补给区,即粒雪盆围壁和山脊山坡上的零星冰雪,这个地带的岩石以冰冻风化的破碎岩石为主。
在选择登山路线时,必须要考虑如何通过以上各种地形。森林中行军时,应尽量利用当地牧民、猎人走过的大道小路,并注意在新选路线上以明显路标指示方向,而高山草原草甸带,视野开阔,路线较易选择,但要注意避开泥泞的沼泽地区。
英国的乔治·马洛里。
马洛里是一位伟大的英国探险家,在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途中丧生。他在被问及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回答说,“因为它就在那儿。’’(“Because it’s there!”)成为人们至今经常引用的名言。
1922年马洛里首次从北坡挑战珠穆朗玛峰没有成功,2年后与队友安德鲁·欧文(Andrew Irving)再度尝试登顶,最终一去不复返,而有关两人死前到底是否曾经登顶的争议也成为登山历史上著名的“马欧之谜”。
如果能够证明两人生前确曾登顶,则将改变珠峰的历史,这次攀登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征服珠穆朗玛峰。
扩展资料:
大多数登山历史学家都认为马洛里与欧文成功登顶的机会微乎其微:首先,以现代的标准来评估,1924年的登山装备是近乎原始的。
其次,马洛里所带的人工氧气最多也祇能维持到八到十个小时,仅够攻顶全程所需时数一半。加上登顶前的最后一道天险──“第二台阶”(The Second Step),并没有发现绳索等人工遗物,徒手攀爬“第二台阶”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马洛里没有足够的日光时间,登顶后能够通过珠穆朗玛峰最险峻的山脊,再回到他最后长眠之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