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历: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
故事:
1、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长达30余年。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2、清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奉诏祭陵,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治隆唐宋”御碑被扶起粘合。
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龟趺的后面。
扩展资料:
明孝陵的文化意义:
1、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2、对于清初那批数量庞大的明代遗民来说,明孝陵确实有着异乎寻常的象征意义。对孝陵的拜祭,其实就代表了对故国的追思。所以,在清初,自然会有那么的人前去“哭陵”。
3、阐述清朝的正统与继承的合法,是清帝谒陵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时候,祭文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宣讲书;而明孝陵,则成为一个绝佳的宣传平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孝陵
百度百科-南京明孝陵
网上资料,简单摘录,希望有所帮助,更详细资料请点击网址.
http://bigfish.blog.hexun.com/3338804_d.html
中山陵选址南京,而不是广东或别的地方,这一选择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政治进程紧密相连。
这个选择是孙中山本人做出的,并且由来已久。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与胡汉民前往紫金山打猎,途中有感于自然形胜,曾提及死后愿意安葬于此。4当然,这还只是一时的戏言。不管怎样,孙中山确实在1912年流露过归葬钟山这个念头。1925年3月11日,也就是临终前一天,孙中山明确对汪精卫提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5这次谈话,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最后选择。
孙中山最终葬于紫金山,与明孝陵这一含义丰富的文化遗存颇有渊源。孙中山与朱元璋这两个人物,客观上有一定相似之处,即推翻少数民族统治,光复汉族政权。而且,包括孙中山和国民党人在内,当时的人主观上也有将孙、朱比而论之的意思。清帝刚刚退位,孙中山就亲率各部将校和数万军士,赴明孝陵举行盛大典礼,声称清廷的覆亡,「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牍启后人,成兹鸿业」,「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因而要来恭谒陵墓,「告无罪于我高皇帝」,当面称颂其「驱除光复」之伟勋。6但孙中山毕竟身处与朱元璋不同的时代,因而有着与后者不同的理念和追求。正如吴稚晖在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迁宁成立典礼上指出的,朱元璋只知民族主义,孙中山则在民族主义之外,兼图发展民权、民生两主义。7因此,后来中山陵选址时,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以下简称葬事筹备处8)各位成员,包括孙科、宋庆龄,都强调墓址地点应高于明孝陵,并且「不可使人在更高处建墓」。9结果,建成后的中山陵,墓室高度超过南京历代所有陵墓,比明孝陵还高90多米。10确定中山陵碑石的大小时,也度量过明孝陵神功圣德碑,11因而建成以后的碑石也高于前者。这一切都表明,南京中山陵的建造,与明孝陵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内涵之间,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表达了孙中山和国民党人继承和超越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建构新式国家形态的抱负。
另一方面,孙中山这一选择,也表明他非常看重「南京」这一空间符号在中国现代历史中的象征意义,并且试图通过葬身南京,为身后的国民党和全体国民留下一个关于现代中国的记忆焦点。对于孙中山而言,辛亥革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既是毕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一生最大的遗憾。而南京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始终以护卫民国为己任,努力督率同人,将中国造就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国家。可惜直到他逝世为止,这一理想仍未实现。南京这座城市,他也没有再踏进一步,而永远留在了记忆之中。因此,南京是孙中山生命记忆的凝结、人生意义的象征和未竟期望的寄托;选择葬身南京,等于给后来者留下一个强烈的信号,与他那句著名的政治遗嘱一道,时时提醒他们继续努力,以完成自己生前未竟之功。
对此,孙中山的后继者显然心神领会。国民党人把孙中山的墓址选择,当作新式中央权威的象征,并积极将「南京」这座城市建成为新的政治中心。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随着国民革命迅速挺进到长江下游地区,从1927年4月初起,国民党人即反复鼓吹「南京是总理指定的首都」、总理曾指定南京为「永久国都」。12国民党上海兵工厂政治部的通电指出:「辛亥革命,总理曾定为首都矣。总理逝世,复遗嘱指为基地矣。建都于此,既可占形势之便,亦足增警惕之思,诚莫善于此者。」13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迁宁典礼,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发表演说,重申建都南京是孙中山的主张,「生前早有表示,观其生前不遂死后欲葬于宁即可见一斑。」14一年以后,北伐军占领京津地区,社会上纷纷传言国民政府将迁都北京,国民党控制的舆论于是又反复宣传「南京乃总理指定之首都,无可变更」;蒋介石也在中央军校总理纪念周上说,国都问题没有必要讨论。1928年6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正式议决,将北京改名为北平,15社会上的传言遂逐渐平息。
可见,在墓地选址南京这一点上,孙中山自己和国民党人都赋予了丰富的政治内涵,即纪念与象征,由此奠定了中山陵建筑精神的基调。
钟山南麓有朱元璋的陵墓,称为明孝陵。明代帝王只有朱元璋葬在南京。整个孝陵的建设,共用了30年。面积很大,周长达22.5千米,四周建围墙,内植松树10万株,养鹿千头。外面还专设孝陵卫,有5000到1万名军士守卫陵区。
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下葬时曾用十多名宫人殉葬。现地面建筑尚存碑亭、石象翁仲路、享殿石台基、方城等。其中石象翁仲路长达1.5千米,即孝陵神道。排列石兽的神道为东西向,依次立有狮、橐驼、獬豸、象、麒麟、马等12对石兽,尽头是一对汉白玉华表,神道由此转为南北向。两侧排列8个翁仲,翁仲即石刻人像,刻成文武官员模样。石兽和翁仲都用整块石料雕成,线条粗放,轮廓简洁。方城前两侧的八字墙上有浮雕砖刻的各种图案,如石榴,万年青,缠枝花卉等,也极为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