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谢尔盖——圣三一大修道院的创建者,于1314年生于罗斯托夫的一个富裕家庭。当他14天时,当地的牧师为他施洗并给他起名巴塞洛缪。他自童年时代起就习惯于独自的通过祷告、禁食与劳动来寻求拯救。1337年,23岁的他决定和哥哥斯蒂芬一起去荒野之地。他哥哥决定在一块被森林环绕的小丘的空地上修建他们的隐修院。隐修院后来被称为玛克维特斯(指小土丘顶部的)。他们为自己建造了单人房间和小教堂以便他们可以专心的侍奉赐生命的三一上帝。这就是后来成为俄罗斯民族自豪与感召之源的修道院的起源。
隐士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他们需要非常坚定的意志。斯蒂芬因为忍受不了严冬与食物短缺而选择了离开巴塞洛缪去莫斯科城里的修道院。
巴塞洛缪独自默默的待在荒野里为预备他的修道誓祷告了约两年的时间。当他改名为谢尔盖后,便独自的过着更加严厉的苦修生活——读经、花园劳作与恒久祷告。
尽管他的修道院地处偏远,但是圣谢尔盖潜心修行的美名却很快就四处传扬。虔诚的修士们开始来寻求他的指导。后来各地的农夫和市民们都习惯于来这里祈求圣谢尔盖的祝福与指导后在修道院的附近定居。蒙古人残暴的统治使得国家崩溃,人民被迫逃离平原地区到荒野里避难。
作为修道院院长的圣谢尔盖在生活上没有任何改变,他仍继续努力工作。他绕记着主耶酥的话:“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20-28)。他不仅是一位神父,也是那些投靠者的仆人。他为他们树立了谦卑与勤劳的榜样。圣谢尔盖不仅每天主持礼拜仪式,还亲自准备发酵面包,碾磨小麦和做生面团。他还习惯性的为修士们准备食物、搽靴子和给每个修士房间的桶里灌满泉水。他独自为其他修士们建了三到四个房间。他成夜的祷告却只吃一点面包和清水,无时无刻不停的工作着。圣谢尔盖的祷告使无数的奇迹出现了,许多人因此得到了治愈。他逐渐的在全国闻名。无数的朝圣者、病患者和穷人来向他寻求安慰。当他还在世的时候他就被尊为圣人了。
很长一段时间修士的数量都被限制在十二个。后来新的后选人来到了,团体的人数开始增长。圣人拒绝不义之人加入修道院。在他的弟子与追随者中有70人成为圣人。他们在俄罗斯的中心及东北地区建立了约50所修道院。这些修道院成为了东正教虔敬与精神教化之中心。
谢尔盖耶夫是莫斯科的卫星城市之一,建成于14世纪,是一座风景如画、建筑独特的城市,只有1万多居民,至今仍保持着俄罗斯乡村的传统特色。全镇以圣三一修道院为中心向四周延伸,但房屋却互不相连,并没有一条人们所常见的街道。连接全城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筑的也是森林和草地,以及穿越其间的石板路。从公路上远远望去,一片绿色之中,形色名异的房屋若隐若现。
有些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的历史一半以上都跟东正教有关,而谢尔盖耶夫正是俄罗斯的东正教中心,在东正教中的地位就像是天主教中的梵蒂冈,这里的圣三一修道院是东正教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圣三一修道院的创建人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是一位杰出的宗教活动家。1337年他在荒郊丛林中建立起一座小教堂过着隐居生活,他倡导集体住宿和修道,追随他的修道者日渐增多,这里也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最大、最富有的修道院。修道院不仅拥有过大片土地,而且贮存过大批粮草、武器和弹药,成为当时莫斯科北方的防御阵地。1608年,波兰军队围困谢尔盖耶夫,想从这里打通通往莫斯科的缺口,但竟在这里被顽强地阻击了16个月之久,修道院也因此成为俄罗斯坚强不屈精神的一面旗帜。1993年,修道院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的圣三一修道院拥有十几座历经各朝代改建和扩建的各种形式的教堂和附属建筑群,存有12——19世纪的工艺品和18世纪的俄罗斯绘画,还藏有各种民间艺术品。走进修道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的5个漂亮的“洋葱头”,中间的一座为金光闪闪的金顶,其他4个都为蓝色,点缀有金色的星月图案,这就是著名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仿造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而建的,教堂内有l7世纪的壁画。修道院中最著名的圣三一教堂建于1423——1442年,是俄罗斯早期白石建筑艺术的典范。在这里可以看到以画《三位一体》而出名的俄罗斯画家安德烈·鲁布廖夫的壁画作品,《三位一体》本在这个教堂收藏,现在收藏于莫斯科的国立特列嘉科夫美术馆。建于1682——1692年的白石砖砌斋房大厅富丽堂皇,是举行隆重宴会的场所;建于1741——1769年的五层钟楼则高达88米,内有挂钟42口,是修道院建筑整体中最宝贵的部分,也被称为“俄罗斯最美的建筑物之一”。 1920年修道院被列为国家历史博物馆保护区,这里的圣水同样非常有名,每逢复活节、圣诞节等重大宗教节日,这里都会有一番热闹景象。
纽约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区的华尔街和百老汇的交界处,是一座历史超过300年的英国国教(圣公会)纽约教区的古老教堂。现在的教堂建筑建于1839年至1846年间,祝圣于1846年5月1日基督升天节(Ascension Day)(祝圣是指通过一个宗教仪式宣布此处可以正式用于宗教活动)。
当时三一教堂是曼哈顿下城最高的建筑,也是进入纽约港船只的欢迎灯塔。它被认为是哥特复兴式建筑的经典实例。三一教堂于1976年被列入美国国家史迹名录,同时也是美国国家历史地标。
三一教堂是纽约市300多年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696年,殖民地总督本杰明·弗莱彻(Benjamin Fletcher)批准了一群来自英格兰教会(圣公会)的教徒在曼哈顿下城获得一处土地用于兴建教堂的申请。教区于1697年5月6日收到威廉三世国王的特许状,规定了土地的租赁以每年60桶(一桶约等于8加仑)麦子为租金。三一教堂的第一个主教是威廉姆·维希(William Vesey),他在教堂任职了49年,于1746年去世。附近的维西街(Vesey Stree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705年,安妮女王永久性地捐赠了一块面积为215英亩的土地给纽约圣公会教区,多年来这片土地一直被用于支持三一教堂和圣公会教堂的传道和布教工作。
到了1750年,纽约市的人口增加了一倍多。三一教堂的礼拜仪式已经人满为患,教会决定为其日益增长的交流活动建立第一个礼拜堂。1752年,圣乔治礼拜堂(St. George’s Chapel)在比克曼街和克利夫街的拐角处矗立起来。
1766年,纽约的人口增长至接近2万,教会又建造了圣保罗礼拜堂(St. Paul's Chapel),就位于维西街(Vesey Street)的街角上。今天,圣保罗礼拜堂是曼哈顿唯一保存下来的殖民时期教堂,也是这个区域不间断使用的最古老的公共建筑。2016年10月圣保罗礼拜堂迎来了250周年纪念。
现在的圣保罗礼拜堂是宗教活动中心、艺术中心、社区和解中心和为所有人提供避难的场所。
三一教堂见证了纽约三个多世纪的风云变迁。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总共曾有过三代教堂建筑。
第一代三一教堂是一个带有复折式屋顶和小门廊的质朴的矩形结构建筑,它建于1698年,位于华尔街,面向哈德逊河。建造教堂之前,这片土地原本是一个花园,后来被又改建成一个墓地。根据史料记载,传奇人物威廉·基德(William Kidd)船长为教堂的建造提供了人力和工具。
第一代三一教堂被1776年独立战争引发的纽约大火(Great Fire of New York)彻底烧毁。圣保罗礼拜堂则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一小队人使用吊桶将哈德逊河的水引到礼拜堂的屋顶从而令它幸免于难。独立战争之后,三一教堂以及前殖民地所有的圣公会教堂,从法律上与英格兰教会分离,不过它们依然属于世界圣公会组织的一部分。
第二代三一教堂始建于1788年,祝圣于1790年。这座教堂面向华尔街,比第一个更长,也更宽。新的教堂尖塔上升到200英尺高。当时的华盛顿总统和他的政府成员在纽约短暂的停留期间就在新的三一教堂做礼拜,纽约在这段时期也成为美国的首都。
1838到1839年冬天,纽约的一场暴雪导致教堂的一根支撑梁出现弯曲。一位名叫理查德·厄普约翰(Richard Upjohn)的建筑师被雇来修复这座建筑,但他建议拆除原受损建筑并重建新教堂。厄普约翰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忠实粉丝,他设计了这座全新的教堂,它的风格很像14世纪英国教区的教堂。
第三代三一教堂,也就是现在的三一教堂祝圣于1846年的耶稣升天节(Ascension Day)。这座三一教堂被认为是美国最早和最好的新哥特式(也叫哥特复兴式)建筑之一,它的尖塔高达281英尺,在1890年之前是纽约市最高的建筑。
如今矗立在华尔街西端尽头处的三一教堂已经成为纽约的地标之一。它位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岛南端的世界金融中心地带。2011年的一桩诉讼揭露了三一教堂的总资产量,达到20亿美元,这是因为它拥有14英亩的曼哈顿房地产,以及哈德逊广场550万平方英尺的商业空间。接受土地捐赠使纽约三一教堂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教区之一。
这座三一教堂的东、北、南入口的三面青铜大门是整个建筑的亮点之一,它们都是由理查德·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构思设计,分别由三位当时著名的雕刻家于1893年全部创作完成。正对华尔街的东门是著名奥地利裔雕刻家卡尔·比特(Carl Bitter)的作品。东门和北门上各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浮雕,上面描述了教堂的历史和圣经的故事。南门则讲述了纽约的历史,其中有一幅记录的是第一代三一教堂的祝圣仪式。
三一教堂内部空间非常开阔,穹顶高耸。绘有圣经故事人物的彩绘玻璃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庄严的宗教气氛。花窗玻璃以红、蓝为主色调,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也是十分精巧繁复。
z s
这些彩绘玻璃长窗,从入口一直延伸到圣坛两侧,最引人注目的是圣坛上方的圣坛窗。这是个绝妙的哥特式尖拱设计,上面描绘了耶稣、圣彼得、圣马太、圣马克、圣路加、圣约翰和圣保罗,色彩令人眼花缭乱。许多其他的宗教人物和主题也在这幅巨型彩窗上被呈现出来,包括三一和圣餐。
三一教堂属下总共有三个墓地,华尔街和百老汇的三一教堂墓地,第155街的三一教堂陵墓,以及圣保罗教堂的墓地。许多美国著名的历史人物都葬在这里。三一教堂的墓地里有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宪法起草人之一,以及第一任的美国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蒸汽机先驱罗伯特·富尔顿(Robert Fulton)和纽约大学的创始人阿尔伯特·加勒廷(Albert Gallatin)的坟墓。
墓园中还有一座约翰·瓦兹(John Watts)的青铜雕塑。生于1749年的约翰·瓦兹是纽约著名的律师及政治家。这座雕塑是乔治·埃德温·比斯尔(George Edwin Bissell)的作品,是由瓦兹的孙子约翰·瓦兹·德佩特(John Watts DePeyster)于1893年委托建造的。
9/ 11恐怖袭击对仅位于三个街区外的三一教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教堂被坍塌的双子大厦的废墟和灰烬轰炸。许多纽约人为了躲避外面的混乱,在教堂的围墙内找到了避难所。来自世贸中心的大量建筑残片推倒了位于圣保罗礼拜堂外的一棵百岁无花果树。艺术家史蒂夫·托宾(Steve Tobin)将这棵树的遗体做成了一尊青铜纪念雕塑-三一之根(The Trinity Root),它至今仍矗立在三一教堂门前。
在超过300年的历史中,三一教区属下总共曾包括了11个不同的礼拜堂。其中一些礼拜堂的作用是为那些在曼哈顿邻郊普通住宅区里分散的交流者服务,另一些则是为了在那些并不那么富裕的社区开展传教工作。大多数的礼拜堂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独立出来。例外的是总督岛的百夫长圣哥尼利厄斯礼拜堂(the Chapel of St. Cornelius the Centurion)和圣保罗礼拜堂,它们仍然是三一教区的活跃组成部分。此外,三一教堂常常被称为“教堂之母”,因为在其历史上它为纽约大都会地区的300多座其他教会的教堂提供了援助。
今天,华尔街的三一教堂已经由创始时的一小群英国圣公会教徒建成的教堂成长为一个拥有1200多名成员,在当地和全球都有悠久历史的知名教堂。三一教堂陆续将当时从安妮女王那里获得的一部分土地赠与其他教堂,以帮助其他教会的建设,并利用剩下的部分来支持政府部门的需要。从1709年成立第一所慈善学校,到支持致力于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圣公会首位非裔大主教,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斯蒙德·图图(Desmond Tutu),到今天运作各种各样的教会慈善事业的项目,三一教堂已经演变成为顺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化世界,并致力于满足大众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公共社区。
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中的“三一”指基督教教义中的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和圣灵合三为一,所以中文名字叫做“三一学院”。
因为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的英文为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也就是“三一”对应的英文为Trinity,该单词的中文释义为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及圣灵合为上帝);三人小组;三件一套;三合一。
所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中文名字翻译成为“三一学院”。
扩展资料:
一、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简介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英文名称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拥有约600名大学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同时,它也拥有全剑桥大学中最优美的建筑与庭院。
三一学院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所建,其前身是1324年建立的米迦勒学院以及1317年建立的国王学堂。
三一学院的教堂是由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都铎于1554年修建的,虽然整个教堂的内部装潢要到18世纪才能全部完成。教堂前厅摆着从三一学院毕业的著名毕业生的玉石雕像,包括了牛顿、培根、丁尼生等人。
二、剑桥大学简介
剑桥大学(英文名称:University of Cambridge),坐落于英国剑桥,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采用书院联邦制。其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同属“G5超级精英大学”。剑桥大学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前身是一个于1209年成立的学者协会。
八百多年的校史汇聚了牛顿、开尔文、麦克斯韦、玻尔、玻恩、狄拉克、奥本海默、霍金、达尔文、沃森、克里克、马尔萨斯、马歇尔、凯恩斯、图灵、怀尔斯、华罗庚等科学巨匠,弥尔顿、拜伦、丁尼生、培根、罗素、维特根斯坦等文哲大师,克伦威尔、尼赫鲁、李光耀等政治人物及罗伯特·沃波尔(首任)在内的15位英国首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剑桥大学三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