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道拐 为什么(24道拐为什么修建)

黑龙江旅游网4000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二十四道拐作为曾经的战略要道,在如此曲折的石子路上运输物资是有多么的艰难。走上观景台俯瞰,拉力赛的赛车正在路线勘查,马上这里就要上演一场速度与激情了。

24道拐 为什么(24道拐为什么修建)

24道拐在贵州晴隆。

十四拐俗称二十四道弯,又称史迪威公路。古代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离开晴隆时从上往下行走,徒步24拐别有滋味。到最后一拐与新路交汇处等往盘县的车。公路从第一拐到24拐之间已改道,多绕了几公里,客车已不行24道拐,惟有越野车还抄近道。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生命线上的重要节点,举世闻名的盘山公路,“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公路雄险,设计精巧,依山筑造,工程艰险,虽山势陡峭,弯道频急,但行驶者却无惊恐之感,且是许多自行车爱好者骑行的理想场地,被誉为世界公路设计史上的里程碑。

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历史意义

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

这座神奇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之所以说这个公路壮丽无边,是因为它历经曲折。它的建立也是有故事的,他被称之为24道弯,也称史迪威公路。

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中国援助物资抗日。就必须保证物资能够顺利的运达重庆,因为那个时候重庆作为中国的陪都处在一个指挥的中心的地位,必然要有相应物资的保障,无论是实物方面还是军事设施方面,但是说日军自然能够清楚,美国这样的一一个意图,对中国的几处险要的关卡进行了地理上的破坏,让车辆没有办法通行,然后美国的指挥官史迪威先生就主持修建了24道弯,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史迪威公路这条公路,真正意义上保证了美国的物资能够顺畅的到达中国的重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路建立到现在有将近七八十年的历史,但是这条公路仍然能够正常通行,可见建设的质量还是相当的高的。之所以建这么多的弯,并不是说非要走弯路,而是说这个特殊的地形决定了不可能直接建一条公路就能通上去,因为那样的话滑坡的风险性太高了,如果说遭到日军的轰炸也更容易出现危险,所以说这种24道弯的设计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山体的坡度,然后提高了公路的稳定性,自然是适应时局的一种建筑设计。

这个公路建设之前,中国这个地区的物资运输通过这条路的时候都是相当的危险的。因为没有建设之前就是强行通过,下雨天的时候经常性的车辆困在里面,或者说冲出山体,危险性相当之高,这条公路在这个地区几十年之后的物资运输上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