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去岘港(为什么要去岘港读书)

黑龙江旅游网2820

岘港的“岘”(xiàn)字,以前我一直读作jiàn,去了这趟越南才纠正了我的发音错误。直到现在一看到“岘”字还想读成“jiàn”。

为什么要去岘港(为什么要去岘港读书)

我对岘港的第一印象来自导游小郑在南宁T2航站楼候机大厅向团友们所做的介绍。他讲了很多事项,我只记住了两个,一是1万越南盾大约相当于3块钱人民币,建议每位团友兑换500元人民币的越南盾,以备不时之需,可在他那里兑换越币,没花完的越币,在散团时还是在他那里换回人民币;二是在越南很多地方要给小费。经过海关时,每个人要在护照里面夹带10元人民币,否则就会遇到麻烦(海关人员的刁难);入住酒店后,每天每人要在床头柜上放1万越南盾,等于两名住客每天给做卫生的服务人员6元人民币的小费,否则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果不其然,按照郑导在入关前的再次提醒,我们团队通过越南海关时一切顺利!在岘港住宿5天的那家旅馆,有一天我和同住的团友都忘记了放小费,结果是下午回到房间时发现,一次性牙刷牙膏被收走了,但没添置新的。卫生做的也是马马虎虎,只是把床上的被褥整理了一下,其他该打扫的地方一概没动!临离开岘港在去机场的路上,那位自称来自九寨沟名叫“阿江”的随车“导游”向每位团友收取50元人民币的小费,说这些钱是给越南导游阿霞和当地司机的,与他无关。还说如不给小费的话,司机会把车停在路边拒绝去机场。每位团员都乖乖就范。

为弥补当地导游汉语能力的不足,在岘港的每台旅游大巴上都配有一名来自中国的导游,这些人只能在车上做讲解,下车后就不能再“导游”了,“阿江”就属于这类人。回到南宁后,我将此事反映给了组团社,因为在与他们签订的“旅游合同”里注明了所收取的费用中包括了杂费和小费。组团社有关人员追回了那笔钱,并退给我了那50元人民币。

越南与广西的陆海空交界,以前曾因公到过海防、下龙湾以及河内,岘港我是头回去,临行前做了一些“功课”,对这座滨海旅游城市抱有期待。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5月22日大约晚上9点多钟(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一个小时),被称为越南第四大城市的岘港就出现在飞机下方。从空中看岘港的夜景,灯火通明,流光溢彩,在浪漫与安逸的氛围中还有几分神秘感。越南语“DaNang”(岘港)读音接近汉语的“大娘”。走近她看,岘港的模样绝不像大娘,在我看来,她很像一位美丽且富有亲和力的少妇。

旅游大巴驶进了市区,从车窗望出去,街道两旁最多的是餐饮大排档,里面灯火辉煌,食客不少,再有就是各类店铺,其中,卖摩托车的和修摩托车的铺面最多,因为,马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大多数是摩托车,以本田、铃木、雅马哈品牌为主。郑导也一再交代过:这里的摩托车速度很快,而且不让行人,过马路时要特别小心!不久,一座龙形大桥出现在眼前。据介绍,这座横跨韩江之上的龙形大桥于2009年开始建造,经历了4年时间并耗资8500万美元,是目前东南亚地区唯一采用单拱钢结构模式建造的桥梁。它是岘港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尤其是晚上,桥身在灯光渲染下变换着各种颜色,十分靓丽。每到周末晚上,龙头的'口中还会喷出火舌和白色水雾,届时会引来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在越南文化中,龙是世间所有人供奉的图腾,越南人称自己为龙子仙孙,越南历代王朝的建筑、服饰、器皿等都装饰有龙纹。他们认为龙是综合性最强的神物,龙的前身就是蛇与鳄鱼,因此,越南龙的形象是在蛇与鳄鱼等动物形象基础上抽象而成,龙形大桥的造型集中展现了越南龙的特点。在漫长的封建时代,跟中国龙一样,越南龙被各个封建王朝所垄断,成为皇权的象征。

据越南导游阿霞介绍,同其他城市一样,岘港人也是盖房子之前先买地皮,人们对买下的地皮拥有永久使用权。在自己的地皮上可以随意建房,还可以买卖和继承。为了用有限的钱造出好一些的房子,就只能在购地支出上节省开支。于是,人们往往就只买一块面积较小的地皮,然后盖起一栋栋又细又长的“苗条”楼房,最高的居民住宅有五至六层。而在岘港,居民楼大都是三层左右,第一层是店铺,第二层是卧室,第三层是晒台,当地人全民经商的状况可见一斑。岘港人想象力丰富,他们将房屋外观漆成五颜六色,从正面看门脸不大,从侧面看却是长长的外墙向屋后延伸。同时,房屋外型还融合了一些法式建筑风格。虽然这些住宅栋栋相连,住户比较稠密,但周边环境都挺干净,即便是吃大排档的地方也少有海鲜的腥臭味和餐饮垃圾。

我们下榻的旅馆距离美溪海滩比较近,据说那里的海上日出很漂亮,转天早晨不到5点钟我就来到了海边。人们已经开始在海边晨练了,有在沙滩上疾走或跑步的,有跳集体健身舞的,有打排球的,有在海中游泳的,还有将自己的身体埋在细沙中躺在那儿闭目养神的。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声,也没有浮躁的喧嚣,看不到污染和垃圾,更看不到那些极度商业化的娱乐设施设备。这是一个适合放松、思考,适合度假,适合沉淀自己的好地方。据介绍,福布斯杂志分别根据沙滩的柔软洁白细腻程度、交通便利程度、周边的度假设施,阳光日照和海滩大小等系统指标,综合评价美溪海滩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六大海滩之一。岘港还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选为人生必去的50个地方,被称为“东方夏威夷”。此刻,我亲眼印证了这些“结论”的真伪。但愿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座小城依旧保持自己的淳朴本色,自然风光也仍然如此美丽;别像国内某些景区那样,越成熟越没劲!

据介绍,2016年9月,“盖洛普世界民调”(GallupWorldPoll)通过综合世界140个国家的平均寿命、幸福度调查、机会差别、环境负荷等指标,进而形成“幸福星球指数”(HappyPlanetIndex)。据该指数显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是哥斯达黎加,第二位是墨西哥,紧接着是哥伦比亚、瓦努阿图,第五位便是越南。该国居民的平均寿命是75。5岁,其幸福度在亚洲排行第一。虽然越南是个贫穷的国家,但即便如此,越南人也会乐观地面对生活而少有自杀现象。

山茶半岛位于岘港东北边,距市中心约13公里。半岛上最著名的要数坐落在山茶山腰上的灵应寺。寺前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尊号称东南亚最高的白玉观世音菩萨像,高达65米。灵应寺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不管从寺庙哪个角度,都能居高临下眺望大海。在灵应寺庙大门上的横额和楹联,以及寺院内各殿的楹联,几乎都能看到汉字,据说,在越南的华侨曾为建造这座寺庙做出了很大贡献。相关资料介绍显示,整个印支地区基本上处在佛教文化的核心,越南也不例外。无论是当地的京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受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深远,中国游客到了这些地方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会安是一座中式古镇,她给我的印象是中国式的建筑随处可见,而且保存得十分完整。十七世纪的老街、古屋、中国会馆、日本人建造的廊桥等等,既展现了中华建筑的古朴典雅,又融入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日本、越南文化在建筑风格等方面的有机结合。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会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介绍,这里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东方大港,在占婆王国时期,会安曾是一座港口,发展到16世纪,这里演变成一个东南亚最重要的贸易交流中心;古时中国人到越南除了海防,第一个立足点就是会安,越南南方许多地方的华人都是从会安迁去的。

到会安的游客有欧洲人(法国人居多)、韩国人、日本人,也有中国人,数中国人最多。游客中有步行的、骑单车的,还有坐三轮车的。这种人力三轮车在古镇大街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样子比较特别,前面是游客的座位,稍稍偏低点儿,后面是车夫的位置,高高的;游客坐在上面,眼前的景色一览无遗。据阿霞介绍,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越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政府征服了越南,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会安古镇也在所难免。随着殖民统治的不断深入,法国文化中的浪漫情怀也在当地弥漫。有一对刚到这里的法国夫妇,晚饭后在古镇散步,来到中国福建会馆的时候,看到一个人力车夫拉着洋车从眼前经过。夫妇被这个交通工具吸引了,非要上去坐一坐。不曾想,在街道拐弯的地方,洋车和一辆飞奔的自行车相撞了。这一撞,竟撞出了法国人的灵感,如果自行车与洋车结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回来之后,法国人把他的构想精心绘制下来。最初图纸的设计,车夫的座位在前,乘客位置在后,法国人的妻子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她认为如果乘客坐在后面的话,车夫会挡住前面的景观,为什么不能把乘客座位放在前面呢?浪漫的法国人接受了妻子的建议,把图纸做了修改,又找来机械师在细节方面做了进一步完善。当夫妻二人骑着自己设计、制作的三轮车在古镇上显摆的时候,引来周围人极为关注的目光。很快,一些车行也依葫芦画瓢制造出同样的车子,街道上的三轮车逐渐多了起来,盛行至今,成为会安古镇的一大特色。

在会安古城西面的小河上有座挡风遮雨的廊桥叫“来远桥”,这是当地唯一一座古桥,也是会安的地标建筑之一。据说建于1593年,最初于十六世纪由日本人修建,到了中国明朝时期,又由中国人重建并立碑为证。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桥面上的木头栏杆和外墙的红漆已经脱落,廊桥里也略显昏暗。廊桥的北面有座塔寺,以保佑河上的船工。桥的两端各有石猴、石狗看守,据说此桥是猴年开工,狗年完工,所以又名石猴桥,华侨们又叫它“马骝桥”。在桥头上方有块匾,上书“来远桥”,并写有“安乘”、“利涉”等汉字。会安城内除大部分为中国式建筑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法式古典建筑和庭院式建筑群,这些法式建筑大多数外形漂亮、线条优美,外墙则装饰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塑像,颇具艺术价值。

整个会安古镇纵横只有四、五条街道,到了这里就像走进江南古镇;据说,这里历来有“小丽江”之称。街道两旁大都是旅游纪念品商铺,餐馆、酒吧及咖啡店鳞次栉比。当地的家庭小旅馆都是三、四层高的楼房建筑,外墙多是彩色的,蓝、黄、绿相间,门前种有花花草草,有的还摆放着几张桌椅供游人发呆;看得出这里人们的生活很闲适。游览古镇时还常遇见拍婚纱照的青年男女,那一对对准夫妻柔情似水,明送秋波,摆出各种摄影师认可的姿态,我也趁机蹭拍了不少情侣照。回来细瞧还挺耐看!加上此行中在其他公共场合抓拍的人文图片,编辑成《印象岘港(十)》的帖子,发表在南国早报网站上,点击量近5000;这个1—10集系列帖子的点击量突破六万两千五百!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越南独有的“滴漏咖啡”。滴漏咖啡的制作比较简单,首先在杯子里放一些炼乳,然后在漏壶里加入少量开水,等水渗入咖啡粉一滴一滴漏在杯中,咖啡的香气开始蔓延,大概3、4分钟之后,再向漏壶加满开水,待水全部漏完,用勺子搅拌均匀,一杯香气四溢的滴漏咖啡就制作完成了。这种咖啡相比于其他种类的咖啡更加香浓醇厚,如再加入一些冰块,这杯咖啡的味道更是柔和清淡,老少皆宜。享受这种咖啡的慢滴慢漏,滴漏而成的虽是咖啡,等待却是一个退去浮躁、换来闲适心情的过程!如果再买一个越南式的三明治“Bánhmì”(用法式棍形面包,中间夹上腊肉和若干青菜包括豆芽、青瓜等。),配着“滴漏咖啡”慢慢咀嚼,那真是一种让人羡慕的惬意。在炎热无比的越南,一切都像慢滴慢漏的咖啡,生活节奏一定要放慢,快了容易出大汗。

会安是越夜越美丽。夜幕降临,各式各样的越南彩色灯笼闪着光亮,灯笼面料多是当地的丝绸,款式以椭圆形葡萄状为主,一串串彩色灯笼横挂在街道两旁建筑物之间。地摊儿上售卖着各类当地特产和美食小吃(会安的一大特色Caol?u“高楼面”),食客云集,生意红火。从一座桥上望去,秋盆河上泛着条条轻舟,人们坐船放河灯,期盼着生活更加美好。一家餐馆门外摆放着桌椅台櫈,不少欧洲游客在那里边吃边聊,我们被站在店门口、颇有几分姿色的女生招呼了进去,落座之后看着那菜单不知所云,语言沟通又不顺畅,连比划带说要买几碗当地米粉,付帐前仔细一看,好家伙,10万越南盾(相当于30块人民币)一碗!站起来想走,那位女生急忙拦住,比划着说已经在做了,不能“退货”!吃着那碗米粉,我感觉同南宁的米粉没啥区别,但却贵得离谱!这种“载客”现象与街上的美丽夜景很不相称;会安同中国的热点城市及景区一样,“诚信”二字最受挑战!

在会安有很多裁缝铺专门制作“奥黛”。被看作是越南女性传统服装的“奥黛”,据说是中国旗袍本地化后的产物。不过,其命运与中国的旗袍一样,穿着的人群与场合越来越有限了。越南有些学校把白色的“奥黛”作为校服来用,颇具创意。裁缝铺里挂着艳丽的各式布料。私人订制“奥黛”,可以自己选颜色、面料、款式,据说,一般第二天就能取。其价格依据面料不同而不同,大一些的裁缝店通常要价70美金,位置偏一些小店只要60元人民币就能搞定。不论贵贱,量身定做不会有半点马虎。那些走在街上、体型苗条的女子身穿“奥黛”,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很是耐看!

这两个国家,是可以横向进行对比的。

我们先以国内游客的视角进行这两个国家旅游业的比对。首先,泰国和越南,都处在东南亚,都离我国很近,特别是越南,可以直接从我国的广西搭乘火车入境,而泰国虽然没有与我国接壤,但是我国直飞泰国的飞机有非常之多,机票价格也是非常低廉,从这个维度上看来,两国的地理交通优势基本上是相同的。

其次,就是两国的旅游资源对比,泰国是一个世界知名的旅游国家,这点毋庸置疑,在泰国,旅游业也是他们的国家支柱型产业,泰国的旅游发展十分成熟,本身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包括历史文化古迹,众多佛教寺庙,及热带岛屿这些景点。而相比较起来,越南的旅游资源也是不弱的,越南的芽庄、岘港、美奈等等,也是热带海岛风情的地方,但是越南的人文景观,则更加偏向于近现代的东西,比如胡志明市、河内,虽然没有长远历史的那些遗迹,但是也是非常具有独特的风味。

而这两个国家对比来看,泰国的旅游业的确会更加发达一些,在国内游客们的选择看来,泰国也是更受欢迎的。主要的原因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泰国旅游行业的发达,还有是因为越南由于近现代遭受了许多的战乱,所以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滞后性。外加上越南与中国接壤,历史上也有过多次的摩擦,这个原因使得国内的游客在以往会更倾向于去到泰国、柬埔寨这几个国家进行旅游。

首先说一下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原因: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也是越南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法国不甘心失去昔日的殖民地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就卷土重来。1954年,中、美、英、法和印度支那三国达成日内瓦协议,在法国承认印度支那三国民族权利的基础上,恢复印度支那和平。法国撤走后,美国乘机插手,在越南南方扶植了它的傀儡政府——吴庭艳政权,并向南越提供军事援助,派遗顾问,为南越建立起拥有三十万人的军队。

1961年5月,美国破坏了“日内瓦协议”,发动了反对越南人民的“特种战争”。

“特种战争”是美帝国主义适应新殖民主义政策的新型侵略战争的一种形式。它在经济上利用傀儡政府去剥削人民,而更主要的是帝国主义用提供武器和金钱,派遗“顾问”,指挥傀儡政府的军队去屠杀和镇压革命人民,并在一定程度上投入帝国主义自己的军队参加战斗,以达到殖民掠夺的目的。

在越南南方人民的顽强反击下,美国的“特种战争”惨遭失败。美国于1964年8月又制造了北部湾事件,把侵略战火扩大到北方。1965年3月美国在岘港登陆,从而把侵略战争升级为以美军为主的“局部战争”。越南人民奋起抵抗,使“局部战争”遭到破产。

1969年起,美国开始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结果,美伪集团在战场上遭到更加惨重的失败,被迫于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签订《关于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简称《巴黎协定》)。美国撤出越南南方以后,阮文绍政权破坏《巴黎协定》,拒绝实现民族和睦,蚕食越南南方解放区。1975年春,越南军民发动春季攻势,4月30日解放西贡,5月1日,解放整个越南南方,彻底摧毁南越伪政权。至此,越南人民坚持十四年之久的抗美救国战争胜利结束。

以下是关于越南战争原因及过程更详细的内容:

1953年,朝鲜和平暂时结束了世界两大阵营之间的血腥对抗。3年以后,即1956年,这一对抗重新在越南展开。

这场长期鏖战不止、无尽无休的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越南战争同朝鲜战争一样,起因于对国家的分割:将越南分为南越和北越。这一决定是在法国结束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后,1954年7月21日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作出的。

日内瓦会议决定将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老挝和柬埔寨独立,越南沿北纬17度线分为两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领导的共产主义国家,成员大多数为越盟人员。越南独立联盟一直为将法国赶出东南亚而战斗。南部,保大国王领导的国家公民也为反抗法国殖民统治而斗争,但这些公民同国王一样不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国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国,首都西贡。195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承认该王国,准备向西贡派出驻兵和军事顾问。从历史上讲,这是美国首次卷入越南未来的悲剧。

日内瓦条约规定,两年内进行自由选举,该国将由获得多数票的政府所领导,实现国家统一。这一方案,或者说这个梦想,始终没有实现。

在武元甲将军最后进攻法国奠边府防御工事前,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尔提议,由美国代替法国进行干预,但遭到坚决反对。但无论如何,美国根据日内瓦条约决定帮助新独立的南越。

首先,华盛顿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选择的总理,至少要安排华盛顿认为的“他们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国的吴庭艳成为总理。但他对权力追求家长式的风格,正合美国之意。吴庭艳的到来正巧与保大最后的离去(从政治舞台退出)同时进行。大约225名美国军官和60名士兵于1964年夏到达西贡作为教官,训练当地部队。根据日内瓦公约,南越和北越都不应建立自己的防御工事,更不能与外部结成军事联盟。

简而言之,典型的冷战机制已经开始形成。美国成立了东南亚公约组织,即东南亚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与南越签订的公约。这一行动受到中国、苏联的抗议。统一两个越南的公民复决计划没有实现:两个政府均对此加以反对。吴庭艳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没有政治自由,因此,人们应当按他们的愿望进行投票。而胡志明认为,只有西贡脱离东南亚公约组织,他才会相信人民有自由选举的权利。

最后一名法国人于1956年4月28日离开西贡。南越的美国化已经在一段时间前开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语逐渐成为该国第二种语言。吴庭艳没有遭到美国人的反对,除了任总理外,他还在寻求取代保大(辞职后回到蓝色海岸)的国家首脑以及部队总司令的职位。吴庭艳是一位真正的独裁者,身边簇拥着一群像他嫂子那样的人,使曾经支持过他的美国人感到很尴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残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产主义的死敌,对佛教毫不接受。吴庭艳从一开始就使其政府的敌人越共日子不好过。

1959年初,村子里的首领开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踪。他们残缺的尸体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缠着一个标有“人民的敌人”的标签。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频率达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镇压同样残酷,只要稍被怀疑,特别警察小组便会加以调查,被捕的越共成员将面临着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运。1960年至1961年间,1.8万名越共被处死,1.4万人被捕入狱等待审判,通常最终被判处死刑。仅这几个数字便可以说明美国参与这场内战的残酷性。首先是杜鲁门,接下来是艾森豪威尔,后来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继续进攻越共游击队员,争取独立。局势不断紧张。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开宣称要“将南越从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实际上,北越政府在宣布进入战争状态。肯尼迪迅速将语言变成行动: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军事顾问,而且还派出武装部队支援南越的美国总统。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达西贡,一年左右时间,这一数量增加到11.2万人。

越共在北越的帮助和支持下,逐渐改变了斗争方式,转向公开的游击战术。美国别无选择,只有向南部提供类似的援助。1963年,美国“军事顾问”增长到1.5万人,(包括27名将军);他们也带来了飞机和直升机。第一批美国受伤人员是在反越共行动中受伤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这只是个开始,在今后的几年中,死亡人数不断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损失更加严重:从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万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员死亡,15.7万名越共游击队员死亡。

自己整理出来的,希望能帮到你,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