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校区在陕西是因为建校时西藏高层反动集团反对社会制度改革和西藏和平解放后急需大量人才。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百业待兴,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少数民族干部,但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极力反对西藏社会制度的改革。
1957年3月,中央根据西藏斗争实际,为保存基本力量,培养民族干部,为今后的民主改革作准备,决定西藏在内地办学。根据党中央的决定,西藏工委于同年6月开始筹建西藏公学。
9月,学校正式定名为“西藏公学”。10月,中央批准将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原西北工学院的校址转交西藏,作为西藏公学的校址。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学在咸阳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
扩展资料:
1959年9月,西藏公学开办藏语文专修科,这是西藏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专科专业,它成为西藏高等教育起步的一个标志。
1960年,为了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公学在继续培养政治干部的同时,开始培养西藏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开设藏语文专修科的基础上,又先后创办了师范、卫生、农业、畜牧兽医、会计、邮电等专业,为西藏输送了一大批粗通专业技术的民族干部,填补了西藏民族干部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空白。
1963年10月,公学成立专业系科,办学方向逐步向专业教育和综合院校发展。1965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
1966年6月至7月,陕西省委和西藏工委派出的工作组相继来到民院。8月12日,学院成立了“文革筹委会”,各级组织陷于瘫痪,全院处于无政府状态。
1968年8月,中央负责人在接见中央学习班西藏班全体成员时,江青提出“西藏民族学院办在陕西咸阳是件怪事”,引起了学院群众的思想混乱。
1970年1月23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西藏民族学院。学院领导和大多数中层干部调离学院,部分财产转移给了陕西有关部门,给学院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971年5月16日,西藏自治区党的核心小组召开会议,正式作出了恢复西藏民族学院的决定,并决定在西藏林芝建立新校址。
从1972年开始,农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财会专业、机电专业相继迁入林芝,形成了陕西咸阳为总院、西藏林芝为分校的两地办学格局。
1975年1月,区党委决定,咸阳总院各专业不再迁入西藏,总院和分校学生规模均为1500人。1978年5月,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校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
1977年,在藏语文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班,1978年,开办了政治理论专业本科班。1979年,语文系开始招收藏语文本科班,开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现代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
2015年4月28日,经教育部批准,西藏民族学院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藏民族大学
青藏高原的海拔是天然屏障,围绕着西藏的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和祁连山,柴达木盆地这些自然障碍在秦汉时期是无法克服的,所以,中央未能达到西藏腹地,再加上,中央管控的目的是经济,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人口,当时高原上还处在原始部落民时代,经济价值过低,秦汉政权的控制成本过高,没必要占领,直到公元二世纪,也就是东汉末年,青藏高原才出现象雄王国,才开始出现社会文明,之前秦汉朝代所能接触到的主要是羌族先民,藏族尚未出现,也就是说,秦汉时代,中央政权对高山围绕的青藏高原应该是一无所知的;
元代
1271年,蒙古汗政权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统一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 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1215-1294年)即蒙古汗王位后,封贡嘎坚赞的侄子、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设释教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使司下面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5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举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1268年、1287年和1334年,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联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乌拉”(意为徭役、差役)制度。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自十三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