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可以保持自己的方向感,依靠着天生的特异功能在野外生存,更何况骆驼生活在沙漠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000万年前生活在北美洲,骆驼远祖越过白令海峡到达亚洲和非洲,并演化出双峰驼和人类驯养的单峰驼,单峰骆驼在数千年前已开始在阿拉伯中部或南部被驯养。
在第4世纪,更强壮和耐久力更强的双峰骆驼首度传入非洲。开始有愈来愈多的人使用它们,因为这种骆驼较适合作穿越大沙漠的长途旅行之用,且可以装运更多更重的货物。这时,跨撒哈拉贸易终于得以进行。
扩展资料:骆驼颇能忍饥耐渴,每饮足一次水,可数日不喝水,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
胃分3室(缺少瓣胃),可以反刍,性情温顺,常单独活动,食粗草及灌木。骆驼的体温晚间为34摄氏度,白天高达41摄氏度,只有在高于这个体温,骆驼才开始出汗。
骆驼2年1胎1仔,孕期13个月,繁殖期4~5月,孕期12~14个月,雌骆驼每产1仔,很少两仔,4~5岁性成熟,寿命35~40年。
蚂蚁不会迷路的猜测:蚂蚁是社会性很强的昆虫,彼此通过发出特定气味的信息素来沟通和交流。
蚂蚁不会迷路的做法:将糖块、蜂蜜、果皮及其它甜点食物与咸味食物、苦味、酸菜等分别放在距离不远的地方。我们发现,几只蚂蚁分别发现了上面的食物后,立马回窝通风报信,叫伙伴们一起来分享食物。
不一会儿,几只浩浩荡荡的蚂蚁队伍朝这些食物奔袭而来。大多数的蚂蚁围着甜味食物大啃大嚼。而咸味食物上也聚集了许多蚂蚁,苦味、酸菜等食物上较少。比较之下,甜味食物上的蚂蚁数量偏多一些。这样看来,蚂蚁是比较喜欢甜味的,但并不排除咸味食品和苦味、酸菜等。
蚂蚁不会迷路的结论:通过实验和查阅有关资料,可得出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上留下一种气味,在返回时只要追寻着这种气味,就不会误入他途。有的蚂蚁虽然不会在爬过的路上留下什么特殊的气味,但是它们能熟记往返道路上的天然气味,所以也不会迷路。
扩展资料:
蚂蚁是用分泌物的气味来进行交流的,由于它们平时都生活在一个蚁巢中,所以这种交流方式比其他膜翅目的昆虫发育得要好。一个蚂蚁如果发现了食物,它就会在回家的路上留下一路的气味,其他的蚂蚁就会沿着这条路线去找食物,并不断地加强气味。
如果这里的食物被采集完了,没有蚂蚁再来,气味就会逐渐消散。如果一只蚂蚁被碾碎,就会散发出强烈的气味,立即引起其他蚂蚁警惕,都处于攻击状态。“传递信息”成为蚂蚁取得猎物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气味
百度百科_蚁科
老马脚下不迷路,只因老马识途。首先,老马脚下不迷路不是歇后语,是俗语。基本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近义词组: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而反义词组:不知所以。
老马脚下不迷路,老马识途不但因为岁数大有经验,更是因为马特殊的身体构造,让马能够认识道路,具体原因如下: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就构成了比其他动物更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
马的耳翼很大,耳部肌肉发达,转动相当灵活,位置又高,听觉非常发达。马通过灵敏的听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记忆。所以,马能够识途。用在现代的话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