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山上祭神(为什么在山上祭神呢)

黑龙江旅游网4410

中国人为何要烧香

为什么在山上祭神(为什么在山上祭神呢)

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个特点极为引人注目:

一是普遍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

二是历史悠久,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已有记载,则其起源必早于诗书时代即西周。三是普遍性,几乎做什么都要烧香:

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里烧,在厕所也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

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事,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的抽烟饮茶一样。

有趣的是,不特中国烧香,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国家也烧。香的英语写作incense,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载有如下内容: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和索马里沿海地区引进香料树,把香当作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用品。

巴比伦人在祈祷和占卜时往往焚香。以色列人在被掳往巴比伦(公元前586年--前538年)以前引进了香,到了公元前5世纪,一些祭坛专供奉香之用。

鳊教特别是湿婆派在正式礼拜和家常礼拜中都要焚香;佛教在节日礼拜、成年礼拜以及日常礼拜中都焚香。日本神道教也焚得。从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就焚烧木头和树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恶魔。罗马人先是焚烧香木,后来引进了香,焚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以及崇奉皇帝时越来越显得重要。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

《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笺:“文王受命始祭天。”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其具体祭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注:“禋之言烟。”“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疏:“禋,芬芳之祭。”可见,所谓禋祀,一是点火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以香烟祭神,那么这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了。

这一期,香事有以下特点:一是香品原始,为未加工的自然物,还不是后世正规意义上的“香料”(树脂加工而成);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如后世的“香炉”;三是专用于祭祀,而祭祀由国家掌握,即,烧香还没有生活化,民间化。

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谓《天香传》谓:“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也。其用甚重,采制粗略。”

第二期,从汉武帝到三国,可称引进期。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一,武帝奉仙,为求长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

其二,武帝时期香品渐走向实用化,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垄断,使香进入生活日用。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武帝大规模开边,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传入中国。《说郛》卷35引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称:“又按汉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宫。

金人者,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然则烧香自汉已然矣。”此外,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国(今伊朗境内),《香乘》卷二引《汉书》称:“安息国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树皮胶,即树脂,是为真正的香料。

由于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时的香事变得格外繁盛起来,后世野史笔记屡称不绝。

什么焚“月支神香”解除长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汉武外传》),用东方朔“怀梦”香草在梦中与李夫人相见,直至烧“返魂香”使李夫人还魂--这个传说还传到日本。

香事繁盛,香具应运而生,不久,中国第一个香炉也发明出来了,称为“博山炉”。

传说上面还有刘向的铭文:“嘉此王气,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宋火青烟。”(见《香乘》卷38)。刘向为宣帝时人。

从此,香品与香炉配,使中国的香事进入一个新阶段。

然而,从武帝时引入西域香料始,降及东汉三国,在这三百多年间,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廷和上层贵族之中,极为名贵,难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香乘》卷2引《五色线》称:“魏武与诸葛亮书云: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为馈赠之礼品。又《香乘》卷7引《三国志》称:“魏武令云: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足见焚香即使在宫廷中也还是一种奢侈。

第三期,是普及期。

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西(域)香”由“南(两广、海南)香”所取代。“迨炀帝除夜,火山烧沉甲煎不计其数,海南诸香毕至矣。”

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价格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旃檀枷罗,盛于缁庐。”

从而,信徒汹汹,风气大展,造成烧香走向普及。只不过,这时固有儒教还与释道二教时相对抗冲突,传统士人抵制特别是佛教,而使繁盛的香事略为减色。

迨至宋代,三教融合,烧香之俗,也便御风而行,为大家一致崇尚,士人拜祭孔子时也烧起香来。这就出现了本文一开头所讲那种局面。

明屠隆总结道:“香之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避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谓士助情可也。

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香与美已融合为一,大量诗文专门写香。兹举北宋陈与义(字去非,与黄庭坚、陈师道齐名)的《焚香》为例: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无限心意情怀,寓寄一炷烟中,人生喜怒哀乐乃至形而上的追问与探求均在此找到出路,于是也就难怪世事变迁而熏性是不改的了。噫!香已经完全渗透内化到人的精神之中;这种渗透是那样的深,以至到了民国年间,林语堂还津津乐道。

们通过祭拜取其香气或清雅而燃香,“烧”通“稍”,“香”通“信”,烧香就是稍信,就是给死去的人保持信息畅通。

使得许多原产于国外的香料传入中原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是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使得烧香这一习俗又扩展出了更多的含义。

烧香,汉语词语,拼音是shāoxiāng,原指礼佛的一种仪式。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表示诚敬。有的时候,烧香是为了取其清雅而燃香,是一种中国类似插花的传统雅文化。现代社会中,烧香有时也比喻为求人办事儿请客送礼。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现代人拜关羽,一是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和演义的影响,二是因为历朝历代出于统治的需要对关羽的“造神”影响。

历史演义的影响首先就是《三国演义》了,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襄樊之战,水淹七军”被塑造成了“忠、勇、义、信”的英雄,因此在《三国演义》出来后影响了当时很多人。

由于《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塑造,符合了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请参考下面:

从表中可以看到,从北宋到清朝,关羽的封号从忠惠公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封号越来越大,影响的人群也越来越多。逐渐的,关羽就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保护神。

警察拜绿袍关公,因为绿袍无战事,代表天下太平。

黑社会拜红袍关公,绿袍变为红袍,代表血战沙场,收获颇丰。

警察拜的是道义,黑社会拜的是忠义。

而且相传关羽把曹操封授的“汉寿亭候大印”,悬挂在大堂上。紧接着,将曹操赏赐的金银、珠宝、布帛等财物,都一样不少的悉数清点留下。为了不落人口实,他附上了一本依照“原、收、出、存”四个项目记载得一清二楚的帐册。这其中的“原”,就是曹操原本送给了关羽多少礼物;“收”就是关羽如实收到了曹操多少件礼物;“出”,就是关羽在这段时间支出了多少件礼物;“存”,就是关羽临走之前还结存多少件礼物。关羽这种简明的记帐法,后世的传统商人都照搬照用,被世人称为“商用薄记法”的设计发明者。

所以到后来,也就越来越多的人拜关羽了,因为关羽是“忠、义、信、勇”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