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为什么称为吴(苏州为什么称为吴城)

黑龙江旅游网3680

苏州叫“姑苏城”原因:

苏州为什么称为吴(苏州为什么称为吴城)

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姑”是当时土著吴越人的古越语的拟声词,无义。今苏州仍有胥江、胥门、姑胥桥等地名。

周朝以仁政治理天下,“胥”义为狱卒,不祥。《诗经》“山有扶苏”的“蘇”由草、鱼、禾组成,象征鱼米之乡,且与“胥”发音相近。吴王故将“姑胥城”改为“姑苏城”。姑苏城西边的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后来阖闾城筑毕,姑苏城逐渐被荒弃。

但是“姑苏”的名字在吴地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到了隋代,废“郡”设“州”,当时苏州所在的“吴郡”本来应该更名为“吴州”,但“吴州”当时已被绍兴用了,所以就改用“苏州”了。

扩展资料:

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4000多年历史。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泰伯、仲雍南来,号勾吴。春秋时,东周寿梦于公元前585年称王,建吴国,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4年始建苏州城,为吴国都城。战国时先后属越、楚,秦代建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所。

汉代设吴郡。三国时属孙权吴国。南朝时属梁,设吴郡。隋开皇9年(589年)始称苏州。宋为平江府。元改平江路为治所。1356年张士诚改称隆平府。明洪武2年(1369年)称苏州府。清代续为苏州府。民国元年撤苏州府,设吴县。

1928年建苏州市,1930年撤销,复称吴县。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分为苏州市和苏州专区两个行政区。1953年1月之前和1958年7月至1962年6月,苏州市曾两次划归苏州专区。1953年至1957年,无锡、江阴、宜兴和武进4县先后划归苏州专区。

1956年初,宜兴划归镇江专区。1958年初,苏州专区与松江专区合并。是年7月,武进县划归镇江专区,11月原松江专区所属各县划归上海市。1961年,从常熟、江阴划出部分公社,成立沙洲县。1983年初,江阴、无锡两县划归无锡市。

苏州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1市(常熟)5县(沙洲、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和平江、沧浪、金阊、郊区4个区。之后,5个县先后撤县建市,其中沙洲县更名为张家港市。1992年和1994年先后从吴县及郊区划出部分乡镇,分别设立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

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2000年9月郊区更名为虎丘区。2001年初,吴县市撤销,并入苏州市区,设立吴中、相城两区。2002年,苏州高新区与虎丘区合并。2012年9月,撤销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行政区域设立为姑苏区,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姑苏城

参考资料来源:苏州市人民政府-政区沿革

相传,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吴地册封给胥。从此,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认,而在吴语中,“胥”、“苏”两字相近,于是“姑胥”就渐渐演变成“姑苏”了。

苏州的别称是姑苏、平江。

苏州古称吴,吴地的文明起源比较早,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有了文明的诞生。吴地的得名来源于两周时期,因为当时的周太王之子,吴太伯,当时逃到了吴的地区,然后建立了一个国家,两周时期就将它封为吴国,苏州就因此而得名为吴。

其后到了春秋末期,当时的吴王阖闾,他建了一座城,也就是公元前514年的时候建成的这座阖闾城,然后因历代变革,苏州就有了姑苏、平江等一系列的称号。

苏州的主要景点

1、苏州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亦称“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

2、金鸡湖

金鸡湖,原先只是万倾太湖的一个支脉,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公园,堪称二十一世纪苏州“人间新天堂”的象征。

3、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