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棉纺织业开始,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构建起了一个全球分工网络。这是一个停不下来的趋势,所谓时代大势浩浩汤汤,一直发展到了我们今天,还要往前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反抗工业化、全球化趋势的人,也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印度的圣雄甘地。甘地最著名的形象,就是他用手摇纺车织布的样子。
他是正经的英国留学生,原来是西装革履的律师。那为什么会拍下这张照片呢?因为他的主张,他要带头反对工业化,反对机器,反对铁路,反对英国人带来的一切现代工业成果。他主张恢复传统乡村的手工劳动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恢复手工纺织业,所以才有了那张他自己手摇纺车的照片,而且到处宣传。
隔了这么多年,我们怎么评价甘地当时的想法和做法呢?最简单的一句评价就是螳臂当车。工业化、全球化趋势,这哪是靠一个人一个主张就能倒流的?要是当时印度真的按照甘地的愿望,回归手摇纺织,只会有一个结果,就是亿万印度人没有衣服穿,这一定是个悲剧。我过去就是这么想的。
但是看了《棉花帝国》这本书以后,我对甘地当年的想法和做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出售棉花,到底能挣到多少钱?农民自己说了就不算,完全由远方某些他既不知道,可能终生也不会见到的人来决定。他既不了解,更无力影响远方的那些人和事。也就是说,他和他家人的命运,变得难以把握而且不安全了。所以,印度自耕农才强烈抵制加入棉花种植园。英国人尝试了几次,软硬兼施,都不成。
甘地在印度被给予“国家的父亲”之荣誉。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意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这鼓舞了其他国家的民主运动人士,如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
他经常说他的价值观(是从传统的印度教信仰演化来的)很简单,那就是: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他的生日,10月2日,被定为甘地纪念日(Jayanti),是印度的国家法定假日,也是国际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纪念日。
通过“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这也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们起来为他们的独立而奋斗。最终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联邦,或者更准确一点是联邦(因为“英”这个前缀于1946年没有了,变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Mahatma”(一般汉译为“圣雄”)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伟大的灵魂。这是在他授予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Gurudev”(意即“伟大的导师”)的称号后,1915年泰戈尔赠予他的尊称,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这个头衔的使用也在印度以外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地接受,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时代印度和英国的复杂关系。无论如何,这个头衔的广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对甘地这样一个对于非暴力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极其执著的人的广泛接受相一致的。
甘地是印度独立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他在印度独立运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甘地并没有成为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
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点:
1.甘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印度的独立,而不是成为政治领导人。尽管他被认为是印度独立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但他的主要关注点是推动印度人民的道德和精神领袖,以及维护印度教文化和价值观。
2.甘地对于政治权力并不感兴趣,他相信非暴力和平主义的理念,并认为政治权力应该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一种享受。因此,他并没有积极寻求成为总理或其他政治职位的候选人。
3.甘地的影响力和地位在印度独立后逐渐减弱。尽管他在印度独立运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在独立后,印度政治逐渐向其他领袖转移,如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和莫罕达斯·甘地等。这些领袖对印度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甘地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减弱。
4.甘地在印度独立后不久去世,这也可能是他没有成为印度首任总理的原因之一。他在1948年的一次演讲中被一名印度教狂热分子枪杀,这对印度和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他的政治生涯不得不在他逝世后结束。
总之,虽然甘地在印度独立运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印度的独立和非暴力的社会改革,而不是成为政治领导人。因此,他没有成为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