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
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大暑节气的饮食注意
大暑时节,肠胃的消化功能较为薄弱,饮食以清淡为主,不可多吃肥腻、辛辣、煎炸食物。
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等,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是不错的消暑选择,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暑
大暑更热。
在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相比之下,大暑更热。“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而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三伏天就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之所以最热,是因为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
今天上午7时13分,太阳到达黄经105°,是小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这时暑气上升,但还没有热到极点。【谚语】小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小暑过,一日热三分。【访谈】小心“伏前雨”原西南大学民俗学教授余云华和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何永坤(以下统称专家),从多个方面为生活在新历中的我们,揭开旧历里的种种奥秘。记者:带“暑”字的节气,一听就知道热天来了。专家:对,在24节气中,小暑、大暑和处暑正是表明冷热程度的节气。记者:有句诗为“轻罗小扇扑流萤”,出自一首名为《秋夕》的诗。可据我了解,描写的好像是小暑时节的夜景呢!专家:你理解得没错。小暑过后,萤火虫就开始活跃了,绿草茵茵、微带露水的地方,夜晚就能看到萤火虫一闪一闪飞舞,分外浪漫。但在重庆的夜间,因为温度高湿度大,就没有那么舒服了。记者:一般来说,在小暑节气内就入伏了,我们之前也写过,今年7月14日即进入头伏,8月22日才出伏。有些朋友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去年三伏有30天,今年变成40天了?专家:按照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但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是末伏的开始。所以,如果第三个庚日在立秋之前,则算做无庚日,下一轮才有庚日,那么这一年的三伏天就有40天,如果刚好在立秋之后,那就只有30天了。记者:从气象上来说,为什么到了三伏天最热?专家:其实从夏至以后,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白天还比黑夜长,地面吸收的热量多,气温开始升高,但这时吸收的仍大于发散的,到“三伏”时,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全部散发,也就达到了最热。记者:这段时间天气怎样?专家:我市即将进入降水偏少的时段,尤其是连阴雨出现几率更小,但在7月14日之前,容易出现一到两次强降水,也叫“伏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