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三陵没有被盗(十三陵为什么没有盗墓)

黑龙江旅游网2880

中国的皇家陵墓大多数都被盗过,从汉朝陵墓到清朝的东、西陵都无一幸免,但唯独明十三陵很少被盗。

为什么十三陵没有被盗(十三陵为什么没有盗墓)

明十三陵很少出现被盗的情况主要得益于明朝及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其特殊的保护。明朝时每修建一座陵墓,都会设一队士兵看守陵墓。在明朝中期,又在陵墓的所在地昌平设昌平镇,在昌平镇驻守着上万的兵将,这样一来既起到了保护京师的作用,又加强了守卫陵墓的力量。当时镇守昌平的总兵,还在各个陵墓外设置了神宫监等官职专门用来保护陵墓。

明朝灭亡时,李自成因为急于攻击北京城,推翻明王朝,在攻打昌平镇时,仅仅烧毁了定陵中的一些建筑,并没有对十三陵进行大规模的破坏。

清朝时期,清廷对明代的陵墓也采取了保护措施,清朝在明十三陵各陵都设有陵户,起到保护明十三陵的作用。从清顺治帝到乾隆帝,还设有司香内史这个官位,专门用来看守明十三陵。

民国时期,政府将明十三陵列为了历史文物保护对象,专设陵警察对其进行保护。

经过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保护,明十三陵处思陵外,其他十二座陵墓均没有被盗过。

丧葬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或者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死者为大,这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认知,不论贫富,都要让死者入土为安。尤其统治阶级或贵族,会为逝去的亲人准备丰厚的随葬品,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继续享乐。毫不考张的说,我们国家的墓葬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盗墓史,特别是一些帝王陵墓,基本上都逃脱不了被盗的命运。这样看,明十三陵确是一个例外,除了1958年在郭沫若、吴晗等人强烈要求下发掘的定陵外,其他的明代皇帝的陵墓至今未被盗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强有力的保护措施。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将大明帝国的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此后明朝历代帝王(除了代宗朱祁钰)都葬在了北京昌平的天寿山麓。明代时,由于是帝王陵墓,自然会有非常高的保护措施。根据《明史》记载,昌平的天麓山的帝王陵墓,有专门的军队守护,自然不会被盗扰。

清代取代明代之后,为了笼络汉人,清朝政府对明代历代帝王的陵寝同样实行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指派专门的官员保护明十三陵的安全。百密还是有一疏,清初是十三陵中的一些后妃墓出现了被盗的情况,但是十三座帝王陵几乎未被盗掘。到了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将十三陵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派专门的警察保护十三陵。所以,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是明十三陵一直未被盗的重要原因。

其次,十三陵的地理位置

与清东陵和清西陵相比,明十三陵的地理位置更加靠近市区,自然也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由于死者为大的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烙下了深深地印记,对于偷坟掘墓者有着深深的厌恶,所以一般人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帝王陵进行盗扰,怕引发社会舆论。这就是为什么孙殿英这样的“盗墓贼”,没有盗掘明帝王陵的原因。

第三,明代帝王陵复杂的结构

明十三陵的帝王陵墓,机构非常的复杂。到底有多么复杂,我们举一个历史。 1958年的时候,郭沫若等人之意要发掘明十三陵时,其实最先看上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奈何长岭规模太过宏伟,而且在考古人员当时去长陵时正好下大雪,在长陵转了两三天,也没有找到可供发掘的线索。最后专家们几经商讨,决定先试掘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的献陵,等积累经验再发掘长陵。后来有几经变化,才发觉的定陵。这也可以看出,明代定王陵墓的复杂,不容易盗掘,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保护了这些帝王陵。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明十三陵逃脱了历史上其他朝代帝王陵被盗掘的悲剧,一直保留之间,也让我们见识了明代帝王陵的宏伟。只是希望,1958年定陵的悲剧不会再次上演。

明十三陵之中的万历皇帝的定陵,笔者是亲自去探访过的,故而可以用亲身经历讲一讲明十三陵很少被盗掘的原因。

原因一,先说一下政治环境,自从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自明太祖朱棣开始营建以来,在大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是禁地,而且有很多的护陵军队加以保护,尔后大明于崇祯朝亡了后过渡到清朝中间的时间段很短,没有给民间的盗墓贼留下太多的时间大范围的盗墓。而且在大清朝建立后,清政府为笼络汉人也加以多明代的皇陵进行保护。而且部分还得到了专款修缮。

原因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明代皇陵自身的结构和防盗措施极为到位,这些感受只有你去过清代的皇陵和明代的皇陵后,加以对比,高下立现。比如清代的皇陵,笔者我亲自去过清西陵光绪的地宫,和清东陵乾隆的地宫及慈禧的地宫,他们的地宫构造相对简单,而且地宫的入口全都统一设置在宝城琉璃影壁之下,只要顺着往下挖就肯定能找到入口(金刚墙),而且清陵的埋入深度较浅,容易进入。但明代的皇陵地宫就完全不一样了,从目前唯一发掘的定陵看,在官方背景发掘的大前提下,大张旗鼓的挖了将近一年,竟然连地宫的入口都没找到,要不是撞了大运,发现了一块指路石,估计定陵到现在也打不开,而且明代的皇陵的入口都不是固定的,不像清陵那么好找。然后就是明代皇陵明显比清代皇陵深很多,比如定陵的地下宫殿距地面竟然有27米,你想想,27米足足有9层楼那么深!故而极大的加深了挖掘的难度。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明楼很少被盗的主要原因了。为了给关注老猪的各位粉丝一个小福利,特发几张老猪亲自拍摄于十三陵定陵地宫的照片给大家共赏:)

明十三陵之所以很少被盗,是因为它受到清朝历代帝王和朝廷的保护,并派兵予以守卫。

这里不得不提到康熙大帝。

作为入关当皇帝的顺治,早早卸任,将清朝主宰的重担压在康熙肩上。此时,满族人和汉人之间对立情绪浓厚,彼此不信任。

康熙明白一个道理,这天下不是满族人的天下,更不是汉人的天下,而是他爱新觉罗氏族的天下,满汉互融有利于爱新觉罗氏族的统治。

于是乎,康熙先从召用先朝士子和官员入手,后又保护金陵(今南京)朱元璋陵园,十三陵也被列入被保护范围。康熙所做的这一切,是在告诉汉人,我们满汉一家人。

有人说,清陵埋葬着爱新觉罗氏族的帝王,应该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为何遭到的破坏程度高于明陵?

清陵被盗,我认为和它与京城之间的距离有关。

清东陵距前门170千米,清西陵距前门140千米。民国初期,军阀盗掘慈禧和乾隆陵墓,并未像曹操的摸金校尉那样大张旗鼓地进行,而是借军事演习悄悄地进行。

明十三陵位于京城正北,距前门45千米,相当于它在众人鼻孔下,歹人盗墓谈何容易。所以说,明十三陵被保护得比较好和康熙以来历代帝王、朝廷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十三陵没有被大规模盗掘,主要有四点原因。

第一,保护得力。

明十三陵在明朝时有官府保护,李自成虽然短暂进过北京,但没来得及盗墓就败走离开北京了。满族入关后,清廷为笼络汉人,对十三陵和明孝陵加以保护。官方的记载,明末清初烧过定陵和德陵的地面建筑,乾隆时期为了自己修陵,对十三陵拆大改小。但是地宫并没有盗掘过。

第二,离北京近。

当然了,郭沫若除外。

第三,十三陵比较坚固。

明十三陵宝城大、地宫深、墓道弯曲。当年“铁骨铮铮”的郭沫若在主持发掘定陵时,在已知墓道口已知的情况下,考古队还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找到地宫入口。明定陵地宫埋深近30米,相当于现在八九层楼的高度。工程量太大,盗掘很麻烦。

第四,资料缺失。

从明朝到民国,中间经历了二百多年,修筑十三陵陵寝的工匠和资料早已不在,对于盗墓者来说,盗掘十三陵要难很多。

============分割线=============

关于十三陵被盗(考古),除了定陵发掘的悲剧外。根据资料查到的,十三陵内的妃子墓几乎全被盗。这些后妃皇子墓在小宫门内,也属于十三陵。

如明神宗郑贵妃墓,清初即被盗。

明宪宗万贵妃墓,民国被盗。

明熹宗的德陵曾于民国时期被土匪盗掘,但没成功。

明成祖东井1996年被盗。

明仁宗献陵祾恩殿石基础,2013年被盗。

北京近郊的海淀区、石景山区一带的明皇室墓,基本全部被盗。

景泰皇帝陵,香山红山口董四墓一带的嫔妃墓,北辛安一带诸王墓申府村申王墓,秀府村秀王墓等等。

所以,并不存在明皇陵没有被盗的说法。十三陵中的皇帝陵逃过一劫,还是上面总结的四点。离北京近、墓室复杂,一般的小贼盗不了,入主北京的统治者又不敢盗。

当然,郭沫若除外。

首先,明朝皇陵不是没被盗过,主要因为都是民间盗墓者,盗墓技术和规模有限,而且是偷偷摸摸,所以盗掘也有限。

其次,官方因何不加入盗墓行列呢?其实是都想来着,只是道义不允许错过了机会。李自成还没稳坐江山就盗皇陵怕被人笑话,清政府少数民族入关收编了很多明朝降将和地主,怕激起汉族地主暂时没盗皇陵。

再后来就步入近代了,可以说是明皇陵侥幸留存下来了。不过定陵也是唯一被发掘的皇陵,这也给世人打了一记耳光!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昌平,占地面积约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十三陵分别是明长陵、定陵、昭陵、永陵、献陵、庆陵、茂陵、康陵、景陵、泰陵、德陵、裕陵和思陵。明十三陵是历代帝皇墓中保存较好的,究其原因主要:

保护较好

明朝自朱棣靖难登基后,迁都北京,从此明朝之后的所有帝王,除代宗朱祁钰外都安葬在北京昌平的天寿山麓一带。从建设之初,就受到当时明朝政府的重点保护。明亡之后,满清入主,为了笼络汉人,清朝政府对明十三陵也是加以保护,除了定陵和德陵的地面建筑被毁之外,皇陵没有受到任何盗掘。

结构复杂

相对于清朝的帝陵,明十三陵地宫大多修筑较深,并且墓道相对弯曲,地宫入口不易寻找。复杂的结构,加大了盗墓的成本,使得明十三陵免于盗墓之祸。

年代久远

虽然年代久远,并不能作为防盗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反观同在北京附近修建的清陵,由于修筑年代较近,大部分的资料还能找到,修筑的工匠,守陵人也依然健在,因此盗掘清陵自然要比盗掘明十三陵来的要容易,这使得近代大批的盗墓者将目光锁定在清陵,而客观上减轻了对于明十三陵的盗掘。

欢迎在评论中发表不同的观点!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明十三陵,是指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迄今为止很少有完整的帝王陵墓保存,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皇陵或多或少都被盗墓贼光顾过,那么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呢?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1

原因一,先说一下政治环境,自从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自明太祖朱棣开始营建以来,在大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是禁地,而且有很多的护陵军队加以保护

尔后大明于崇祯朝亡了后过渡到清朝中间的时间段很短,没有给民间的盗墓贼留下太多的时间大范围的盗墓。而且在大清朝建立后,清政府为笼络汉人也加以多明代的皇陵进行保护。而且部分还得到了专款修缮。

原因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明代皇陵自身的结构和防盗措施极为到位,这些感受只有你去过清代的皇陵和明代的皇陵后,加以对比,高下立现。比如清代的皇陵,清西陵光绪的地宫和清东陵乾隆的地宫及慈禧的地宫

他们的地宫构造相对简单,而且地宫的入口全都统一设置在宝城琉璃影壁之下,只要顺着往下挖就肯定能找到入口(金刚墙),而且清陵的埋入深度较浅,容易进入。

但明代的皇陵地宫就完全不一样了,从目前唯一发掘的定陵看,在官方背景发掘的大前提下,大张旗鼓的挖了将近一年,竟然连地宫的入口都没找到,要不是撞了大运,发现了一块指路石,估计定陵到现在也打不开

而且明代的皇陵的入口都不是固定的,不像清陵那么好找。然后就是明代皇陵明显比清代皇陵深很多,比如定陵的地下宫殿距地面竟然有27米,你想想,27米足足有9层楼那么深!故而极大的加深了挖掘的难度。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明楼很少被盗的主要原因了。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2

为什么清朝皇陵被盗不止,明十三陵却没有被盗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国家和政治因素对于明十三陵的保护。

在明朝统治时期自然不会有人胆敢盗挖明朝皇陵。

而到了清朝,因为种种原因,清朝政府为了安抚明朝的遗民稳定国家统治,康熙、乾隆两代帝王都对明十三陵加以维护,不允许任何人盗挖。不过乾隆时期似乎对明十三陵进行盗挖,据传是乾隆把明十三陵的紫檀木大梁修缮了自己的宫殿。

而到了民国,国家动乱,军阀混战。当时驻守在北京城的军阀孙殿英便打起了盗掘清皇陵的主意(军阀盗挖陵墓筹集军资似乎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比如曹操),再加上清朝政府末年的腐败至极,人民对其十分痛恨,是被唾弃的对象,因此军阀孙殿英便用军事演习的方法来掩护盗掘清东陵。

但是两相比之,明朝因为驱逐蒙元号称得位无过其正,一直以来都是代表汉人的正统。明十三陵,作为明朝皇帝的陵寝,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下自然没有人敢盗挖。

2、从陵墓本身来说

明陵宝城较大,地宫深且墓道弯曲。尤其是朱元璋的孝陵,堪称陵墓建造的典范。

与古代的墓室主要从山体纵向开口,向下延伸不同的是,明孝陵的整个墓室是从山体一侧取点,横向向内延伸。整个墓室周围全是巨石环绕,上方和周围全是细沙和碎石层。这种陵墓设计,不但给明孝陵设置了一条天然的山体屏障,更是比传统的流沙墓设计更为精密。堪称是盗墓贼的克星。

而与之相比的清陵。清陵的宝城小,地宫埋深浅,墓道笔直,所以盗墓者只要从影壁向下挖掘就能找到入口。

3、其他原因

(1)明朝的遗子遗孙对于明十三陵的保护

首先,明十三陵在建造时,每个时期都有大批军队和将卒把守,即使在建好之后,明代的各朝子孙都对自己的祖陵保护有加,重兵护卫,这对盗墓者来说,几乎没有可趁之机。

(2)陵墓的地理位置。

清朝皇陵,康熙和慈禧的墓都在北京周边的河北遵化,远离政治中心,正所谓天高皇帝远,自然也就给了盗墓贼和军阀行凶的空间和时间。

然而,明十三陵却在北京城,对于此地无论是军阀还是盗墓者都有所忌惮。任何风吹草动都很容易被察觉到。国民[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自然不会允许任何人盗挖明十三陵。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3

明十三陵不被盗是因为难度高。具体如下:

1、政治环境,自从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自明太祖朱棣开始营建以来,在大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是禁地。

而且在大清朝建立后,清政府为笼络汉人也加以多明代的皇陵进行保护。而且部分还得到了专款修缮。

2、最主要的原因,明代皇陵自身的结构和防盗措施极为到位,这些感受只有你去过清代的皇陵和明代的皇陵后,加以对比,高下立现。

明的'农业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但是粮食有些地区不足,各区域之间经常调剂粮食。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中的一座—天寿山,总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在众多的帝王陵墓里,明十三陵算得上是保存得很好的一座陵墓,建筑雄伟,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了保护这个文化古迹,特地把明十三陵设为重点保护文物。

黄帝陵里大多存有很多的古董文物,珠宝。是盗墓者钟爱盗取的陵墓。但是明十三陵却至今从未被盗过。明十三陵葬了多位皇帝,皇后等皇族,里面的珍宝自然是数不胜数,为什么盗墓贼们从未光顾?

首先,明十三陵的设计蜿蜒曲折,没有图纸,一般人进去之后,很难顺利逃出。这可能是盗墓者不敢去盗墓的重要原因。盗墓本来就是很危险的事情,不能为了区区钱财丢了性命。

其次,明十三陵一直被看管的很好,在明朝统治时期,肯定是严加看守。明朝没落之后,为了保护这个历史遗迹,不同时代的政府都对明十三陵很重视,明至清再到北洋和现政府,政府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毕竟这是国家财富的一部分,如果因为看管不严被盗了,这是整个国家的损失。

再有,盗墓本来就是有违纲常法纪的,盗墓贼偷盗几个小墓,或者没被发现的古代皇亲贵胄的墓地,不被发现也就算了。如果有人盗了明十三陵这个全国闻名的黄帝陵,只怕会吃不了兜着走。

最后,明十三陵在选址的时候就有考虑,明十三陵坐落在很多的小盆地之间,此起彼伏,这就成了明十三陵的天然保护屏障。

当年,最有名的盗墓贼孙殿英路过明十三陵,都没有对明十三陵动任何心思。孙殿英那可是盗了慈禧墓地的大盗,当然,他也宣称,盗慈禧的陵墓只是因为个人仇怨。

不管怎么说,明十三陵能够至今还完好无损的保存着就是最大的幸事,不管是它外观建筑,还是里面的葬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财富,对我们传承中华文化价值巨大。

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里,葬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二十多位皇后,还有一些后宫嫔妃等等。但是,现在明十三陵中也不是所有皇帝的陵墓都已经对外开放了,比如嘉靖皇帝所在的永陵,就没有对外开放。明永陵为什么不开放?想必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跟明永陵并没有被发掘有关,除此之外,明十三陵中没有被发掘的陵墓还有哪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永陵是明朝嘉靖皇帝的陵墓,永陵修建于嘉靖十五年,当初开始修建这座陵寝的时候,嘉靖皇帝是命人仿照着朱棣的长陵来修建的,耗时十一年的时间,方才建成。

众所周知,嘉靖帝是明朝历史上,除了万历皇帝之外,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四十六年的时间,仅次于万历皇帝的四十八年。因为当皇帝的时间久,所以有时间也有精力去好好修缮自己的陵墓,所以永陵在明十三陵当中,不论是规模,还是保存完好的程度,都是佼佼者。

也正是因为保存完好,并没有被盗墓贼盗掘,也没有被后世的考古学家发掘,所以迄今为止,明永陵仍然没有对外开放。在明十三陵众多的帝陵中,明永陵一直带着神秘的面纱,无人揭开,也无人知道明永陵里面究竟是个怎样的光景。

算上明永陵在内,明十三陵当中现在还没有对外开放的皇陵有十个,也就是说十三个皇陵当中只对外开放了三处,它们分别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明穆宗朱载坖的昭陵。

跟清朝的皇陵相比较,明朝的皇陵还算是保存得比较好的。除了定陵建国之后被考古挖掘、崇祯皇帝的思陵被盗过之外,明十三陵基本上没怎么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