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往往要盖一座新房的时候,会请人来观看地势以及风水等各个方面,并且会选定开始动工的日期的。虽然现在年轻人会说这明明就是一种迷信的做法,但是农村人却很看重,而且还有一个规矩是不能破的,那就是老话所说的“住房不在衙前庙后”。那么这句老话究竟是为什么呢?
第一,古代的衙门杀气太重。
在古代的时候衙门就是用来办案的,可是那个时候既没有各种监控设备,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多先进的测谎手段,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利用衙门中的各种刑罚来逼犯人招供的。这样一来,衙门就会有很重的杀气,如果住在衙门前面就会受到杀气的冲撞,人们认为这是十分不吉利的。
第二,农村认为寺庙本就是阴气聚集之地,所以才会用神佛镇压。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就是人们发现一所小区在修建之前是坟场,所以就不购买这里的房子了,后来开发商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小区旁边建了一个寺庙用来镇压。其实以前很多的寺庙就是这样建修建的,所以按照民间的解释,也就是说寺庙本身就是阴气聚集的地方,所以才需要用神佛来镇压。这样一来,人们自然不敢住在寺庙周围。
第三,作息习惯不同。
现在是没有衙门了,但是现代是有军队的,如果住在军营附近那么也是非常痛苦的,毕竟军人需要训练。他们睡得比所有人都晚,但是起得比所有人都早,再加上吼得比所有人都大声。在寺庙周围也是一样的,寺庙里的师傅是需要早起念经的,嗡嗡的念经声对人来说也是一种折磨。
衙前指的是官府衙门,庙后指的是寺庙、道观等。官府衙门煞气重,寺庙、道观阴气重所以不宜住人。
古代风水师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往往认为:“山环水抱”、“藏风聚气”。
购房风水的地方最佳。“山环水抱”之处直接受到山水灵秀之气的润泽,无论从磁场学、美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古代高士隐居林壑、发达国家的富庶居民移居效外山水之间,这都是深得我们风水学三味的。
可是佳山秀水又环抱有情的地方毕竟太少,都市中的住宅区往往处于楼群、道路、厂房之间。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只好多从“藏风聚气”的角度来作考虑了。
在古风水学中,选址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不但要求特别多,而且各风水门派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和分歧,尤为重要的一点是,严格说来每个人理想的风水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吉地”俱发而“凶地”俱败。我们在这里只从普遍意义上讲些最基本的选址常识。
风宜柔和
选购住宅前,最好先到你所考察的住宅区体验一下,如果第一感觉是风柔气聚,场和气润,那便说明这个地方的环境是良性的,适合你的。“风”是衡量风水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气乘风则散”,说明太疾厉的风是可以把环境场中的“气”给散掉的。
所以当发现你所考察的地方风大、急、刚、厉时,那便首先考虑放弃它。因为不管多旺的气也能被风给坏掉的。理想的风态应该是清风徐来、吹面不寒、撩绕有情的。
大门不宜冲路
门是“纳气”的入口,就象人要用嘴吃东西,用鼻子呼吸一样重要。纳气自然以纳入吉利祥和之气为好。而路所承载的信息场含有奔波劳碌的、车祸伤灾的、冲撞疾厉的等等。
这样的气形成能量场径直冲射大门当然大为不吉。就是从安全角度来考虑,出门冲路,行人车辆都迎面疾驰而来,也是充满危险的,这样的住宅不能入住。
影响出家人清修,寺庙就是让人远离俗世清心修行的。
在寺院住宿一定要遵守寺院规矩,出家人一般早上起的很早,早上诵早课,大部分四点以前就起来,他们睡眠的时间是很短的,所以一定要遵守寺院里的作息时间。周围有人家也影响人家休息的。
佛法来中国后才有寺院。寺是怎么来的呢?要晓得这个制度。因为佛法是方便多门,不拘形式,在印度佛陀在世时没有,只要有大的场所,能容纳佛的常随众,经上讲一千二百五十人,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连佛是一千二百五十六人。佛法到了中国就有了寺。
庙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庙,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供养鬼神的地方称为庙。现在把寺与庙拿来相提并论,差得太远太远,不象话。这些都是我们要明了辨别的。寺不是庙,寺是一个办理佛陀教育的机构,现在政治制度变了,但这个名称一直没有变,形式也没有变。从前皇帝办事的机构是宫殿,那么佛寺也不例外,也是宫殿式的建筑。今天我们看看总统府、行政院、教育部,建筑都是宫殿式的。现在我们名称还保留、守旧,建筑的形式也是守旧,还是用宫殿这种方式,里面的内容变质了,天天去念经超度死人,跟鬼打交道了,佛陀教育不教人,去教鬼了,这个意义完全错误了。所以,现在称佛教是宗教,也不是没有道理,跟鬼神打交道,这不是宗教是什么?当然是宗教。所以,佛陀教育由教育变成宗教,这是很不幸的事。
供奉鬼神的地方周围也没什么人敢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