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庚者,更也,天道有所更替也。伏日在夏秋之间,是一年之中期,或谓之“长夏”时节,五行属土。夏五行属火,其性旺盛;秋五行属金,其性敛收;而夏秋转换之间则五行属土,其性中和。故伏日处于五行多变之时,是事物由盛转衰的节点,故用庚日,以示天道变化。
1、三庚,是中国农历中划定三伏天开始的标准“夏至三庚便入伏”。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2、确切地说,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数10天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为止,这10天就是初伏,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往后数10天到第五个庚日前一天为止,这10天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之间的这10天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更多关于三伏为什么以三庚入伏,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8b5a3161609165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回来记日子,循环答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
数伏,是指伏天开始,与数九相对。
初伏又称头伏,是指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即初伏、中伏、末伏中的第一个,开始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所以初伏并不叫数伏,而是数伏从初伏开始,即初伏的第一天就是数伏的第一天。
三伏天是指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一年中平均气温、湿度最高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