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法国和英国都希望自己在这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1845、1848和1849年,英美法三国,分别在上海设立租界,其中美国的性质并不算租界,只是美国商人购买土地,并没有逼迫上海道台给他政治特权。三国租界设立后,最初采取的是“分设租界、共同管理”的模式,成立工部局(市政委员会)。
在当时,英国最有话语权,美国也但愿当配角,但是法国这个国家非常自负,法国人的国民性格特别高傲。在任何国际事务上,法国都觉得自己必须是拥有独立话语权。
1850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1853南,太平军攻占南京,建都于此,中国国内的战乱,波及到了上海周边。就在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发生了。而这一时期,英法两国联系紧密,虽然表面亲密,但私底下也有很多摩擦。
在1853~1862年期间,租界趁机扩地,为此要修改《土地章程》;为了维持治安,要设立巡捕房(警察局),在征税等多个方面,法国与英美的意见发生冲突。三方的矛盾由此爆发。
1862年4月,在没通告英美两国的情况下,爱棠宣布成立全部由法国人组成的“筹防公局”,随后改名公董局,性质相当于工部局。这是法租界分出去,由法国单独管理的标志事件。次年,英美将他们租界,改名“公共租界”,上海两大租界并存的局面,由此形成。
为什么现在上海人还叫法租界如下:
法租界是帝国主义留在上海的一块伤疤,但如今的上海城市文化中法租界留下的印记依旧是难以磨灭的。因此现在提到上海,人们还会习惯性的称上海曾经被法租界占领的区域为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是法国在旧中国四个租界(广州湾不是租界,归属法属印度支那管辖)中面积最大、发展最好的一个租界。
法租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此后随着日军全面侵华,法租界短暂地成为日占上海中的孤岛,并在1943年由当时的傀儡维希法国政权移交给傀儡汪精卫政权,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海法租界介绍:
上海法租界,近代中国4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另外三个是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沙面))。同时也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公共租界)。
设立:
1849年开辟。
扩张:
1900年小幅扩张。1914年大扩张:法新租界,20年代发展成上海最好的住宅区。
结束:
1943年2月23日,法国维希政府宣布,同意放弃在华租界。6月5日,汪精卫政权先收回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7月30日,汪精卫政权收回最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称第八区。
上海法租界宣告结束,历时近百年。(8月1日,汪精卫政权收回上海公共租界)。10月10日,更改原租界地区240条路名。
1849年4月6日麟桂与敏体尼正式签字换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准许英国商人带家眷在五通商口岸居住、贸易,准许英国政府在五口岸派驻领事、管事官“专理商贾事宜”。
1849年6月法国建立租界,1854年7月,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扩展资料在法租界发展的早期,这是由于较之公共租界,法租界更为接近华人居住的旧城区,而且很早就有众多的华人居民入住,消费人口众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则是由于法新租界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吸引了大批欧美侨民和中国中上层人士入住,具有发展为繁盛商业区的基础。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政府交还租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租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法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