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普陀山经典名句,以及普陀山经典名句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关于“普陀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1.七律·游普陀山(辘轳格)
万里涛声绕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飞。
千年普济香烟袅,百尺莲台佛像巍。
登石磐陀观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风光旖旎媲三岛,大士当年不肯离①。
2.佩文诗韵五微、四支
注:相传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经过普陀莲花洋时,突然海上遍是铁莲花,船不能通行,慧锷以为观音不肯去,于是把圣像留在普陀山,从此
普陀便成了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
3.游普陀山七律(之一)
云霓明灭涌灜洲,海上仙山梦里游。
绿掩瑶台浮玉塔,云飘广宇绕琼楼。
莲池赏月依歪柳,石岸听涛傍扁舟。
更访八仙奇渡处,遍勘神巧品****。
七律·游普陀山(二)
玉树琼枝万象欣,寻经问道拜观音。
知因济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顾万民。
不慕仙瀛轻渡海,甘同黔首共融心。
轰传巨塑开光日,又显佛轮万道金。
4.七律·游普陀山(三)
海生明月月生辉,祝寿滩头共举杯。
浪滚彰分明与暗,潮淋不讲是耶非。
睡花应解谁如我,醉月原知我是谁。
倦望槐荫怜夜鹊,无枝可倚尚翻飞。
5.七绝·赞普陀山
普陀胜迹岂寻常?四海行人远敬香;
佛顶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雾成祥。
松风慧解如来意,法雨禅修大道场。
暮鼓晨钟化愚顽,观音苦海作慈航。
七律·普陀山颂
普陀佛国独无双,碧海金沙映石幢。姑子羞惭舟上待,观音婉转谢东洋。
二龟听法参禅道,三寺传经醒世氓。古刹千年香不断,江山万代永和祥。
6.七律·访普陀山四首
一、观南海圣境
咬破千山向海陬,百川不悔水东流。
磐陀石影红尘落,涯洞潮声世事留。
涛涌莲花观自在,波生海印渡心舟。
名山佛指听梵语,却道人间好个秋。
说明:普陀山景点甚多,大多与观世音菩萨有关,著名的如磐陀石、潮音洞、梵音洞、莲花洋、海印池、观音巨像等等。
二、访海天佛国
粒粒纤尘万里埃,跋山涉水渡洋来。
千般宏愿凝香烛,一片虔诚聚佛台。
善恶无疑今日事,情仇少怨旧时胎。
晨钟暮鼓心中响,自有莲花不断开。
三、瞻观音巨像
观音妙像显天姿,常应人间苦难时。
倾耳恭听如众愿,寻声释解化顽痴。
手持法印施无畏,心转金轮念有词。
脚踏莲花神韵出,眉弯新月叫人思。
说明:普陀山南海观音巨佛铜像立于当年日僧彗锷留“不肯去观音”之新罗礁上首龙湾岗墩,像高33米,1997年10月30日开光落成。
四、谒不肯去观音
观音不肯去东倭,驾乘莲花上普陀。
慧锷禅心从佛愿,梵僧度牒谒迦罗。
一花觉悟灵山笑,满目慈悲世事歌。
人叹红尘缘未了,即挥千手渡心河。
说明:据传,公元863年,有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归国,舟至莲花洋受阻,数番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建寺供奉,人称“不肯去观音”。
关于九华山的最精典诗句
1.李白描写九华山的经典诗句
1.《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2.《九华山白衣》
涧水潺潺声不绝,溪垄茫茫野花发。
自去自来人不知,归时唯对空山月。
3.《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青阳县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缺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韦权舆
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4.《秀华亭》
遥望九华峰,诚然是九华。
苍颜耐风雪,奇态灿云霞。
曜日凝成锦,凌霄增壁崖。
何当余荫照,天造洞仙家。
5.《地藏菩萨赞》
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
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
五彩图圣像,悟真非妄传。
扫雪万病尽,爽然清凉天。
赞此功德海,永为旷代宣。
2.有关九华山的诗句九华山下共追游。朝来多爽气,都向笔端收。——《临江仙·难老一杯春酒美》韩淲
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九华山歌》刘禹锡
三年未到九华山,终日披图一室间。——《题西隐寺》封敖
又闻九华山,山顶连青冥。——《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孟迟
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题九华山》谭铢
却是九华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边。——《别池阳所居》罗隐
青溪烟雨九华山,乱后应同梦寐间。——《送人归湘中兼寄旧知》罗隐
应向谢公楼上望,九华山色在西南。——《寄尉迟侍御》李昭象
必许酬恩酬未晚,且须容到九华山。——《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杜荀鹤
九华山色真堪爱,留得高僧尔许年。——《醉书僧壁》杜荀鹤
九华山色高千尺,未必高于第八枝。——《赠杜荀鹤》王希羽
九华山侧双峰下,还许侬家半席无。——《口号十首呈程殿撰》陈造
九华山色梅根渡,半日风帆即秋浦。——《送项平甫倅池阳》姜夔
百尺楼高瞻故国,九华山色倚晴眸。——《萧相楼》王巩
洗印先经三峡寺,观风遍踏九华山。——《送韩希道移漕江东》周必大
照潭遥望九华山,弓马萧萧日暮还。——《送贾元英之照潭》钱惟善
3.描写九华山的诗句1、九华山下共追游宋韩淲《临江仙·难老一杯春酒美》2、九华山唐刘禹锡《九华山歌》3、九华山唐刘禹锡《九华山歌》4、三年未到九华山唐封敖《题西隐寺》5、九华山下诏来征唐费冠卿《蒙召拜拾遗书情二首》6、又闻九华山唐孟迟《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7、忆闻九华山唐谭铢《题九华山》8、却是九华山有意唐罗隐《别池阳所居》9、青溪烟雨九华山唐罗隐《送人归湘中兼寄旧知》10、九华山色在西南唐李昭象《寄尉迟侍御(一作郎)》11、高却九华山唐杜荀鹤《经九华费征君墓》12、写得九华山唐杜荀鹤《送青阳李明府》13、九华山叟惊凡骨唐杜荀鹤《依韵次(一作酬)同年张曙先辈见寄之什》14、九华山叟心相许唐杜荀鹤《赠溧水(一作涟水)崔少府》15、且须容到九华山唐杜荀鹤《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16、九华山色真堪爱唐杜荀鹤《醉书僧壁》17、九华山色高千尺唐王希羽《赠杜荀鹤》18、死恋九华山唐刘昭禹《经费冠卿旧隐》19、九华山色昏宋文天祥《池州》20、不言知是九华山宋晁补之《过铜陵南望一山高出云上奇秀可骇余未尝至江》21、九华山侧双峰下宋陈造《口号十首呈程殿撰》22、九华山翠外宋方岳《陈帐管尊公挽诗》23、九华山下月微明宋韩元吉《夜宿青阳旅舍起观林端积雪半消疑山矾盛开》24、九华山色梅根渡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25、君家九华山宋刘宰《赠九华程兄》26、到今独记九华山宋楼钥《送人之官池州》27、九华山色倚晴眸宋王巩《萧相楼》28、云外九华山宋王阮《宿五步港一首》29、今年九华山宋王阮《用太白韵赠报恩南老一首》30、上人来自九华山宋王禹偁《酬处才上人》31、九华山下试题舆宋项安世《五月七日乞池州添倅得请》32、同看九华山宋徐照《送陈池州十二韵》33、九华山下祝公子宋赵汝绩《墨歌》34、观风遍踏九华山宋周必大《送韩希道移漕江东》35、认来多是九华山明李延兴《送白杨长老》36、照潭遥望九华山元钱惟善《送贾元英之照潭》37、唤作九华山明张简《和铁厓小临海》38、唤作九华山明张简《和杨铁厓小临海四首(重见七卷下)》。
4.关于“九华山”的名言有哪些1、同所有的名山大川一样,九华山亦与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墨客结下了千秋之缘。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王安石在《答平甫舟中望九华》中亦赞道“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2、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现为池州市]。境内群峰竞秀,怪石硝拔,流泉遍布,飞瀑轰响,松柏怪异,庙宇毗连,晨钟暮鼓,引人邈思。唐开元末,新罗国有一个叫金乔觉者渡海而来,寄住九华山修身七十五年,圆寂后与佛教传说中的地藏菩萨相仿,始建肉身宝塔供奉膜拜。从此,九华山寺庙渐增,僧尼趋之,香火旺盛,名闻暇尔。与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统称四大佛教圣地。
3、九华山不仅佛教兴盛,而且景色秀丽。就是因为有了兴盛的佛文化,才有了奇异的自然景色——睡佛。睡佛由无数山头组成。山下有一片很深的圆沟,那是睡佛的眼睛。眼睛后面有一座高山。高山后有一座“M”型的山。“M”型的山后还有一座半圆形的山。这些分别是睡佛的鼻子、嘴巴和肚子。在云雾的笼罩下,睡佛若隐若现,美极了。
4、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监太平湖。它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更具盛名。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为首的是十五峰。天台,天柱,独秀,花台,云外峰如台似柱,耸入云霄;莲花,芙蓉,翠屏,以微,翠盖峰有芙蓉出水之势“间耸航”,“雄叫天门”等茂石更是鬼斧神工。
5、从天台正顶下来,返回古拜经台时,天空乍然放晴。绵密的岚气早已散尽,九华山在蔚蓝的天空衬托下,如美人出浴,清新丽人,秀色倾城。见此壮美的风光,便一边拍照留念,一边倚栏欣赏起来。
6、九华山山间秀溪萦怀,银瀑飞,景色米人。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7、九华山的佛教,因新罗国王氏金乔觉远道而来修行圆寂而闻名天下,清朝鼎盛时期,寺庙300多座,曾呢4000多人。这里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化城寺、肉身宝殿、袛国寺等庙宇古朴庄严,气宇轩昂。在去百岁宫的路上,静悄悄,没有风,没有声,只有寺庙连着寺庙,香火连着香火,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8、游九华山朋友,你去过安徽九华山吗?九华山是一个融合佛教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游览避暑胜地。这里有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凤凰古松”;有天河挂绿水的“九子泉声”;有风景如画的“五溪山色”;还有闻名中外的“肉身宝殿”这一道道风景线都让我们流连忘返,深深陶醉其中!凡是看过“凤凰古松”的游客,无不由衷地赞叹:多美丽的松树啊!
9、心顿悟于九华之上,灵魂沐浴于神雨仙风之中,顿觉神清气爽,清新无比,佛光普照。以往,也曾经于雨中游历过名山大川,也看过不少山中的云起云涌,却从未得到这般的顿悟,九华山不愧为佛教圣地,聚千年道行之力,于冥冥之中点化众生。地藏菩萨没有走,他时时刻刻都在以虚实两相存在于九华之巅,谁有缘,谁就能取得真经……
10、到九华山,你不仅能大饱眼福,还能大饱口福。“九华三耳”、“天台双冬”、“冰山雪球”等,真是说也说不完。最后来一碗鲜美的“椿牙焖蛋”,真是令人食欲大增,意犹未尽。九华山,峰多,石怪,洞幽,水奇,松美,真是不临其境,难言奇妙。
5.九华山佛教诗句王十朋的《望九华》
余过池阳,登郡楼,望九华,仅见一峰。舟出清溪,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见诸峰也。
九华之胜,不在山中,从江上望之,秀逸清远,夕波落日,邈然于怀。又得太白啸歌,每舟泊林岸,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译文是:
我访问池阳郡,登上城楼,眺望九华山,仅能望见一座山峰。我乘船从(郡正南通远门外的)清溪出去,才望见了九华山,但是九华山仍旧在云遮雾绕之间或隐或现。到了傍晚,船停泊在梅根港时,才清清楚楚地望见了九华诸峰。
九华山的胜状,并不在于九华山中。从江上远望九华山,九华山俊秀飘逸,清丽悠远,夕阳余辉落在江面上(增添了九华山的情致),更让人在心中留下悠远的记忆。又记得李太白有赞美九华山的诗歌,每当船停泊在江岸时,便觉得九座山峰依依不舍地向人而立。
呵呵,这首更经典,送给你哦:)~~
《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李白
6.九华山在哪里一、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西北接安庆市天柱山风景区,南接黄山风景区,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九华山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现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萨道场。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因此而得名。于唐天宝年间(742(壬午年)~756)改名九华山。方圆100公里内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4米,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至今保留着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
二、
九华山歌
刘禹锡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仚。
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辉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
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
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作品赏析
九华山,旧名九子山,在安徽青阳西南。因有九座山峰依次排列而得名。李白把九座山峰比作莲花,因而改名九华(花)山。这首诗描写九华山秀绝景象,诗人采用歌行体式,句式长短不齐,形成波荡起伏的节奏感,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九华山极度赞美的感情抒发的需要。
诗人一见九华山,面对那挺拔奇绝的峰峦不禁惊心动魄,于是立即想象它在天地之初是如何生成的。诗人想象它是九条矫健腾跃的神龙正准备飞升上天时,忽然一声惊雷使它们变化为石头而成,因为至今这山势仍然活生生地像要腾飞起来。腾仚,腾飞飘举貌。这样写山,纯以神话想象取胜,一方面使奇山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山势自然腾飞起来,取得直接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诗人先慨叹九华山的不为人知,黄帝封禅天地,大禹治水跑遍九州,都未曾来过九华之地,乘樏,樏是上山用的乘载工具,乘樏指大禹;广乐,钧天之乐,这里指黄帝。“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常在无人境”的感叹,显然充满以山喻人的象征意味。然后又以其它山作比,如距九华山不远的敬亭山,只因有南朝谢朓的一首诗而声名大震,其实山势极为平凡,“黄索漠”、“无棱角”,根本不能与九华山相提并论。因此,结尾处慨叹这样一座造化之尤物如何才能在人间声名大震呢?隐然表露出以谢宣城再世自居的情怀。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
洛阳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为何普陀山是观音道场
“缥缈云飞海上山,石林水府隔尘寰。”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描写四大佛山之三的普陀山的名句。普陀山属浙江省普陀县,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与我国最大的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岛呈狭长形,南北长八点六公里,东西宽三点五公里,面积十二点五平方公里,其最高峰佛顶山海拔百九十一点三米。
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日本僧人慧锷最早于此地留观音像造寺,后因《华严经》中有善财参观音于普陀洛伽之说,邀将此岛命名为普陀,而将普陀山东南的另一小岛起名洛迦山。相传观音菩萨曾在此现身说法,所以普陀山的寺庙一般都供奉观音。
传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个日本的高僧慧锷,去五台山迎观音像回国时船沉,日本高僧觉得是观音菩萨不愿意去日本,所以把观音像供奉在普陀山的潮音洞里,如今的普陀山景区内大家还可以看到“不肯去观音院”,所以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实至名归。
观音像在印度是男身,在我国唐以前也是有胡须的男性形象,但唐以后,却逐新女性化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观音塑像,多为女性。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一说是观音有三十三种化身,这些化身中,女性形象不少;另一说是因美貌温柔的女性更能体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也更能迎合信徒们的心理。至于有的观音塑成千手于眼形状,主要是为了表示菩萨法力无边,智慧无穷。
普陀分前后二山,前山以普济寺为中心。普济寺位于灵鸷峰下,又称前寺。寺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沿中轴线分布着山冂、天王殿、圆通宝最、藏经楼、方丈殿、内坛等多重建筑,圆通殿内供有高达八点八米的毗卢观音像,四周环列观音三十二化身,是近年重塑的。
寺前的海印池,又名莲花池,占地十余亩,原是僧人的放生池。池南有清雍正皇帝的御碑亭,池东是玲珑俊秀的多宝塔。塔四方五层,高三十二米,全系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是元朝元统年间由孚中禅师募建的,具有浓郁的元代风格。
法雨寺又称后寺,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三八年饮赐“天花法雨”匾,故改名为法雨禅寺,建筑面积七于三百五十平方米。寺内的大圆通殿最为有名,殿前古木参天,特别是两株高大的银杏最引人注目。殿正中悬一颗大圆珠,四周有九条离龙,称做“九龙盘拱”。
普陀山多奇石,这是它的一大特点。著名的“心”字石宽约七米,上镌一巨大的“心”字,仅字中的一点即可站七八人。此石是一斛坡,下临悬崖,虽然异常危险,但游人还是愿意登临一番,有人还用手将“心”字抚摸一遍。此字据说是观音在这儿说“心法”时留下的。由“心”字石向上攀登,路当中突然有左右两块巨石对峙,两石之上,另外横架一石,形成天然石门,上刻“西天法界”四字,这就是所谓的西天门。
除了寺庙和奇石外,普陀山的山洞也颇具特色,最出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它们都是传说中的观音现身处,其实都是海浪长期冲击所形成的海蚀洞。
潮音洞高数十米,有二门,第一道门上康熙御笔“潮音洞”三字。游浪日夜从润中进出,涛声如雷。过去曾有人至此跳海舍身,以求菩萨现助,清末曾明令禁止。洞旁建有“莫舍身亭”。
梵音洞高约百米,两壁陡削,相合如门,洞中有一巨大石球,整个洞犹如巨蚌含珠。游客可由山路绕到洞腰间的石整台,欣赏海景利听潮声。海潮前仆后继,潮声如虎啸龙吟,确实惊心动魄。
洛迦山是普陀东南的另一小岛。过去,凡来朝普陀山的香客,均要去洛迦山,因为相传观音原在洛迦山修道,后来斗败蛇王,才从洛迦山一脚跳到普陀山。
至今,在潮音洞南海滩的巨石上还有观音留下的一只大脚印,长一尺四寸、宽六寸,人称“观音跳”。洛迦山岛面积仅零点三四平方公里,只保留了一座圆通庵,但西山脚下的“水晶官”很有名,相传可通龙宫。当地人说,“不到洛迦,就不算朝完普陀”,到普陀山旅游的人,可顺便一游洛迦,欣赏那海天、海浪、海风、海潮、海声。
佛家宣称观音的生日为农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日,涅乐日是九月十九日。每逢这三日,朝山的人增多,寺庙也都举行隆重的观音法会。二月十九日尤为热闹,信徒们背着黄布口袋成群结队向佛顶山攀登,寺庙里的灯火彻夜不灭,道通晓达旦做法事。
关于本次普陀山经典名句和普陀山经典名句有哪些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