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
乳山市因境内耸立于乳山口湾南岸浑圆挺拔、顶峰凸起、状如母乳的大乳山而得名
乳山市是中国沿海的长寿之乡,被授予“山东省长寿之乡”称号。
乳山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是中国著名作家冯德英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故事背景发生地,也是闻名全国的民族先锋“马石山十勇士”英雄事迹发生地。
乳山市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区。北部和东西两侧多低山,中南部多丘陵,间有低山。地势呈簸箕状由北向南台阶式下降。乳山河和黄垒河两大河流发源北部山区,向南分别流经两侧低山与中部丘陵之间入海,沿岸形成冲积平原。南部沿海除丘陵外,有零星海积平原分布。
乳山市主要地貌类型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微地貌单元有14种。乳山属胶东低山丘陵区。北部和东、西两侧多低山,中、南部多丘陵,间有低山。地势呈簸箕状由北向南台阶式下降。
境内山脉自西向东可分为三列,西列自垛山、马石山向南延伸至玉皇山;中列由双山、三佛山、寨山、多福山向南延伸于海阳所半岛的帽山、大乳山;东列为昆嵛山脉,由虎山、尼姑顶、黄道顶构成主峰,斜贯东北边境。
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12座,最高山峰垛山612.6米。乳山河和黄垒河两大河流向南分别流经两侧低山与中部丘陵之间入海,沿岸形成冲积小平原。
南部沿海除丘陵外,有零星海积平原分布。境内山地平均海拔300米以上,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2.4%;丘陵海拔100—300米,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0.3%;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7.3%。
扩展资料:
建置沿革:
据境内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和史籍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乳山境内就有人类居住。
夏,地属嵎夷,亦称东夷。
商时,属青州。
西周时,属莱国。
春秋时期,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
秦代,属齐郡腄县(治所在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育犁县(治所在今育黎镇城阴村南),此为境内第一次置县,属青州东莱郡。
东汉建武五年(29年),育犁县并入东牟县。
三国时,属魏国青州长广郡东牟县。
西晋时,属青州东莱郡牟平县。
北魏时,属光州东牟郡观阳县(治所一说为今牟平观水,一说在今海阳发城)。北齐天统四年(568年),由牟平县、观阳县析置文登县,境域改属光州长广郡文登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属青州东莱郡观阳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属河南道登州东牟郡观阳县。贞观元年(627年),改属莱州文登县。麟德二年(665年),属登州牟平县。
五代因之。
宋时,属京东东路登州牟平县。
金时,属山东东路宁海州牟平县。
元初,属益都路宁海州牟平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牟平县省入宁海州,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海阳县,境内原属宁海州的乳山乡全部(辖于疃社、石山社、野子社、玉泉社、宽洪社、龙山社、登宁社、邵村社、桃花社)和城阴乡的鲁济、兴善两社划归海阳县,其余仍归宁海州。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宁海州改称牟平县,境内分属山东省胶东道(民国十七年改称东海道)牟平、海阳两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分属山东省第七行政区牟平县、海阳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牟海县全境解放,改属胶东行政区东海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26日,牟海县更名乳山县(以境内南部的大乳山命名),隶属不变,并确定夏村为县城。
1950年5月,胶东行政区撤销,东海专区改为文登专区,乳山县属之。1956年3月,文登专区撤销,乳山改属莱阳专区。
1958年12月,撤销乳山县,原所辖育黎、崖子、午极、冯家、诸往、石头圈、下初、上册8个公社划归烟台市(1959年11月划归新复设的牟平县),夏村、乳山寨、白沙滩、唐家、海阳所5个公社划归海阳县,南黄、洋村公社划归文登县。
1961年10月5日,根据国务院〔1961〕议字34号文《关于恢复山东省禹城等22个县和设兖州、崂山两县的决定》,恢复乳山县,隶属烟台专区。
翌年1月1日,县人民委员会正式挂牌办公。1983年8月,烟台专区改为省辖烟台市,乳山县隶属烟台市。1987年6月,威海市升为地级市,乳山县改属威海市。
1993年7月17日,国家民政部以民批〔1993〕153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乳山县,设立乳山市(县级),以原乳山县的行政区划为乳山市的行政区划。8月8日,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乳山市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辖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环翠区,总面积5436
平方公里,总人口246.22万。其中市区面积731平方公里,人口49.6万。
历史沿革约在7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1398年,明朝
在这里设卫屯兵,称“威海卫”。1898年,被英国租借。1930年10月收回,设威海卫
行政区。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称为威海市。198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
地级市。
大乳山是一座母亲山。
相传很早以前,这一带沿海居住的百姓,男捕女织,日子过得安宁殷实。后来一群海妖在此地兴风作浪,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海神娘娘的两个女儿得知后,便联袂杀死海妖,从此百姓安居乐业。但不幸的是两位神女在激战中受伤昏死,大女儿侧身深入海中,只露出一乳房,后来化成乳山;小女儿仰卧海口西沿,似是睡熟,后来化作石人,人们称之“睡美人”,亦称西乳山。
山如人,有体貌特征、有精神灵魂,山的灵魂就是它的故事和传说。大乳山,就是这样一个“母爱如山”的圣地。
在大乳山建设者精心打造的“母爱千年文化苑”,我们不仅可以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感受到母爱的博大、无私,感动于孝感动天的慈孝故事。这里有“二十四孝”的石刻浮雕,建有东方圣母雕塑、萱草堂、孝感动天、天地慈音、我的家、母爱花语、爱之泉、母亲之吻雕塑、呵护组塑等景点。“母爱千年文化苑”着力营造一种爱母、感恩的文化氛围。
走进“母爱千年文化苑”,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回味一些关于母亲的往事。因此心生感恩,不断激起孝母、敬母、回报母亲的社会美德,人们的心灵因此温暖安宁。
其实主要是当地政府宣传自己的一个噱头,城市要增加知名度,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正好乳山的由来是跟女性有关(这个传说确实很早就有了),所以母爱就成为这个乳山宣传自己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