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五岳之首源于以下两点:
1、民间传说
根据六朝任昉《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
2、帝王加持
东方是生命之源,是希望和吉祥的象征。古代中国先民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登过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
此后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汉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汉光武帝(56年)、汉章帝(85年)、汉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则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扩展资料: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泰山
天空之所以是蓝颜色的,是因为太阳光是七种光组成。七种光中波长较短的是青、蓝、紫,光波较的最容易被空气分子与空气中的尘埃散射。
所以阳光通过大气层时其中的青、蓝、紫三种光大部分被散射。大气层中紫色几乎看不到,因为紫色光在被散射的同时大部分也被吸收,而且人类的眼睛对紫色也并不敏感。
天空的颜色(也就是大气层的颜色)实际上是光谱中蓝色周围的合成颜色,我们称之为“蔚蓝”。如果没有大气层我们看见的太阳就是在漆黑的太空背景中一个非常耀眼的大火球,空间站的宇航员就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扩展资料
天空的颜色(也就是大气层的颜色)实际上是光谱中蓝色周围的合成颜色,我们称之为“蔚蓝”。如果没有大气层我们看见的太阳就是在漆黑的太空背景中一个非常耀眼的大火球,空间站的宇航员就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因为太阳光透过大气层失去了大部分光谱中的蓝色区域,我们透过大气层看太阳往往是黄颜色的。蓝色光与黄色光混合后是白光(没通过大气层的太阳光)。
阴雨天的天空是灰白色的,因为云层较厚对阳光的主要表现是反射,这时光线就比晴天弱,天空就比晴天显得暗一些,当再次阳光透过较厚云层后,由于云层中含水量较大,还有较多的尘埃,阳光经反射后就主要表现尘埃与小水滴或小冰晶的颜色,所以阴雨天的天空看上去是灰白色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空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我国的一句气象谚语,据说在圣经里也有类似意思的谚语表述,可见不同区域民族在认识总结客观规律智慧上是高度一致的。过去远没有今天发达的天天气象预报、及其气象知识,但凭着长期的观察气象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灵验实用的气象谚语,以指导人们依据气象谚语及时调整和预防气象变化。谚语言简意赅,但要道出其后隐含着的真实的气象本质、揭示其气象科学规律,却并非我们想象那样简单。
五彩缤纷的霞光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留下的短波红色或橙色光染色结果。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一般而言大气尘埃变幅是不大的、而水气变化却是很大的,所以霞光显著与否,一般反映着大气含有大量水气,如果有云层,云块也就自然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无论日出或日落前后出现鲜红彩霞,都说明大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但为什么同样是霞光,朝霞就要气候转坏降雨呢?因为北半球春夏的天气风向、大都是东南风,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气基本上是从东南方向输送而来的,朝霞表明了有大量水气流向本地,而日出后正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流对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天气(对流可理解为水气分子上下震荡摩擦、结果产生了冷却凝聚和电),又由于我国地势海拔是东低西高,含大量水气的地面气流在不断西进上升海拔的漂流过程中、容易遇冷降温凝聚雨滴形成降雨云系,降雨可能性逐渐增大,所以朝霞、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那么出现大红色金黄色的晚霞又为什么预示着天气晴好呢?因为晚霞固然也表示着与朝霞一样的水气,但由于晚霞已是日落时间,气温趋于稳定、气流对流减少,形成降雨可能性降低,其次之所以出现晚霞,也说明晚霞的西面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形成晚霞,说明东南风西进水气在上升演变成往东降雨云系已经快消耗殆尽,因而晚霞同时也预示着即便是本地仍然在下雨,但上空的雨云即将移去,天气就要转晴。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见的云图雨带移动方向与东南风方向相反呢?似乎雨水是由西面形成,并由西面漂流过来的,与东南沿海提供水气是无关的,大自然往往神秘莫测,它的表象往往让我们看到的是假象。虽然近地面是东南风,但地球高空却无一例外基本都是西风(正是这两个不同方向气流形成了台风和气旋),虽然地面东南风水气是在光照气温和海拔不断上升中而上升的,其风向是向西北,但地面东南风携带水气所形成的云系却是在高空西风作用下由西往东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云图漂流方向也基本是往东的;但为什么由东面形成提供的水气、形成的降雨雨带大幕也是由西往东顺序依次拉开的呢?因为东面水气形成雨滴降雨的过程是需要在往西北漂流中逐渐放热降温以及被海拔上升抬高的降温和水气浓度不断增加中才能形成的,一旦在西进路途的某一区域形成降雨,也就意味着这一区域成为降温区域,大量水气积聚以及降雨造成的云层气温下降(气流对流及降雨造成的雨滴下降拖拽作用,导致高空冷气流下降,使得积雨云层、地面气温同时下降),气温下降形成两个结果:
其一、使得东南风携带的大量水气在降雨区域冷气流阻挡下、减慢或停止了西进速度,迫使东南风气流水气在气流压缩、气温上升中就地上升,直接提高本地水气含量;
其二、积雨云层气温下降又促成了大量水气凝结形成降雨云系由西向东快速发展,于是降雨区域就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在冷气流主导下由西向东展开,由此一场大范围由西向东扩散降雨开始了。晚霞出现标志着西面已停止降雨,大气水气含量已大幅下降,伴随降雨的云层降温现象因而也就消失了,凝聚雨滴形成降雨条件随之云消雾散,好天气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