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期都没有掌握马匹阉割技术,也没有好的马场,所以马匹质量不好,类似超大规模的骑兵集团冲锋基本没有,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引进西方先进军事训练方法和科技,派出大量军事留学生前往西方国家留学,其中包括大量骑兵军官,所以日本二战中使用的骑兵其作战方式是沿袭西方的轻骑兵侧翼战术,而不是战国的阵法流,而至于其来源主要是日俄战争,日军组织起两个骑兵旅进行机动作战,至于马嘛,养马技术在近代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了,有大量的马也没什么奇怪的。另外,二战中日军的骑兵规模也谈不上是大量,至少和中国比还差得远呢,而且从1941年起,日军的骑兵已经不怎么担负进攻任务了,毕竟已经完全进入阵地堑壕战了。
为什么日本侵华达不到重庆,这个结果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一、日本对华侵略战略重心的调整
日本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曾骄横的认为可以“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战至1938年,日本发现中国并没有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被征服,中国仍在抵抗。相反,日本经济和日本人都在为侵华战争而大出血。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又错误的认为,只要占领武汉,即可从根本上催毁国民政府作为抗战的意志,将其从中央政权贬为一个地方政权,让中国陷入地方割局的混战中。日本则乘机混水摸鱼,扶持汗奸,组织伪政权取国民政府而代之,使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对日本的抗战被迫结束。
为此,日军于1938年10月占领广州和武汉后,停止了自全面抗战以来对中国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抗战由此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的战略重心由前期的以军事打击为主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在这种背景下,重庆尽管是国民政府的陪都,但由于日本已经不把国民政府作为谈判对象,重庆并不是日军急于占领的目标。
二、重庆的地理优势和侵华日军的有心无力
从重庆的地理位置来看,正东面是险峻的三峡,东北面是大巴山脉,东南面是武陵山脉。在日军侵占东南亚前,要想攻占重庆,只有历史的三条作战线路选择:
一、东线:此线明朝所用。由武汉溯江而上,经三峡沿水路进攻重庆;
二、南线:此法红军所用。由江西经湖南而贵州,再北上进攻重庆;
三、北线:此法蒙古所用。由关中而汉中,由汉中而川北,再折向东南进攻重庆。
东线的首先排除,因为大规模战争对于后勤交通线的依赖已远非明朝所比。日军占领了宜昌后,尽管已控制了三峡的西入口,但当时三峡地区没有足以支撑大规模后勤的公路,只有利用。但长江在三峡地区的长江航道条件与上海到武汉的航道相比,根本就是日军后勤交通线的恶梦。三峡特有的险滩让吃水深的大吨位轮船无法通行,这就限制了日军山炮、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和大部队的投送,用吃水浅的小吨位轮船运送轻武器和小单位兵力则无济于事。至于翻山越岭或空投,日本人得脑袋进水加上被驴踢。
再看南线,长沙会战、湘西会战表明,湖南就是中日双方的拉锯之地,不是日军的大后方。日军连湘西都不能稳占,而何况更西面的贵州。想学当年红军自湘西而黔东再川南的千里突进,门都没有。
北线方面;日本人到是一直想复制蒙古由北向南的征服史。但淞沪会战之后,日本人的战略进行方向已经被迫改为由东向西。华北方面军最多只隔着黄河在山西遥望陕西。连关中的味都闻不着,隔重庆远着呢。
三、东南亚战场和国内战场的胜利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东南亚特别是缅甸后,企图切断滇湎公路并进占滇西。如果日军得逞,则有可有由缅入滇,再经四川或贵州进攻重庆。但在远征军和盟军的反击下,日军在东南亚战场先赢后输,这一企图也破产了,占领重庆自然也就不可能。
伴随着侵华日军的主力部队被源源不断抽调到、然后被消灭在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侵华日军的实力在不断下降。中国人民在挺过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后,经过浴血奋战,牵制和消灭了越来越多的日军有生力量。侵华日军被压缩到和分割到若干大城市和交通线,到抗战后期,更是被迫全面收缩防线,中日军队的交火线已经远离重庆,直到抗战的最终胜利,日军末曾有一支地面部队有机会和和能力侵入重庆。
现在有据可查的最古老的事例是距今大约3000年之前绳文时代后期的到末期前后出现的小型马(身高120厘米左右),接下来就是弥生时代中出现的身高大约136厘米的中型马。这些原始马大都通过朝鲜半岛从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的,如果再向上追溯的话,这些原产日本马的祖先是中亚高原马(阿拉伯马的一个分支)。从平安时代至日本战国时代,武士们所骑乘的都是一种叫做“木曾马”的马种,属于“蒙古草原马”的一个分支。2-3世纪的时候,经朝鲜半岛引种至日本,在南信(长野县)木曾山区之中培育。
特征:属于中型马,身高较平均:雌133cm、雄136cm。体重350kg-450kg。
短足身长,体幅较广。
性格比较暴躁。
盲肠比西洋马还要长30cm。
而且日本古代较为贫瘠,像中国汉初一样,连牛,驴都很珍贵,能骑马或牛都很牛掰了,所以马车也很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