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著名侨乡开平市蚬冈镇春一村委会南兴里,有一座于沧桑岁月中屹立不倒的斜碉楼。据了解,该楼的倾斜角度达15度,楼的中心线偏离2米多,倾斜程度远远超过了大名鼎鼎的比萨斜塔。让人惊讶的是,这座向东南倾斜的碉楼,人走得越近越觉得倾斜,走到碉楼边更觉得好像它快要倒塌下来一般。尽管斜碉楼建成已有百年,并历经了台风地震,但却依然安然无恙,毫无倒塌之虞。
这座名叫“边筹筑楼”的碉楼高7层,是开平众多独具特色的碉楼之一。据史料记载,清末时期,春—村因地处蚬冈镇和台山市三八镇交界处,盗贼猖獗,为防止盗贼抢劫,村民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自筹资金,在村旁建筑南北中三座品字形的碉楼以防盗贼。在建北楼时,却遇到资金不足和地基松软的问题。当时负责施工的黄某只好慢慢等待村民边筹资金边施工,致使工程时断时续,建了两年多才建好该楼。为纪念这段艰难历程,碉楼建成后,村民们将此楼命名为边筹筑楼。
由于边筹筑楼建设时东南小水沟地基出现松软问题,黄某将整座碉楼的基础挖深到了3米,用大石和混凝土加固地基。然而,在建到第三层楼时,整座楼还是向东南方向倾斜了10厘米,焦急的黄某忙命工人补救。可此时已经无济于事,碉楼还是依然继续倾斜,在建到5层时,已倾斜了20多厘米。随着地基不断下沉,碉楼向东南越来越倾斜,竣工不久就住进该楼的更夫,要用两块砖头将床铺东南角垫高才能睡下。
到目前为止,该碉楼的中心线向东南偏离2米多远,倾斜角度达15度。有人测算过,这碉楼的倾斜程度超过了扶“正”后的比萨斜塔,而“斜而不倾”的现象,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虽然从表面上看,这座碉楼摇摇欲坠,但它在这百年中,不论遭遇大地震还是强台风的袭击,仍然安然无恙。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次12级强台风,把周围的碉楼吹得摇摇欲坠,村民们以为边筹筑楼这次必毁无疑,但台风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它又一次出人预料地“挺”了过来。令人叫绝的是,目前该楼每年仍以2厘米的速度继续向东南方向倾斜,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一次修缮,但它始终顽强地倾斜着身子在村子的北门岿然屹立。现在,随着人们对开平碉楼兴趣越来越浓,这里也成为一个参观的景点,不时有摄影爱好者前来,为它留下“倩影”,也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开平是侨乡,上世初因战乱社会动荡,很多华侨携款或在国外购置水坭钢材回乡砌筑碉楼以保全留在国内的亲人及私产。
随着新中国成立,国民党散兵游勇的收容改造、兵痞土匪被彻底消灭,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碉楼的防护逐渐失去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狭小碉楼早不适合开平人居住需求,而原来居家老人也多不在人世,故此碉楼业主后裔搬迁新居,放弃碉楼居住了。
历史沿革和趣闻:自明朝(1368年——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
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南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
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
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
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
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平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