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票房(观音山剧情介绍)

黑龙江旅游网481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观音山票房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观音山票房以及观音山剧情介绍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观音山主角是谁什么剧情好看吗

观音山票房(观音山剧情介绍)

演员表:范冰冰张艾嘉陈柏霖肥龙方励金晶

《观音山》讲述了三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在失落迷茫之时,一同租下了一个中年女人的房子。几个人从摩擦、交流过程中,最终彼此慰藉与温暖,共同走出困境。《观音山》以四川山名为片名,除了范冰冰和陈柏霖外,张艾嘉也是片中主演,讲述的是一个女房东和三个年轻房客的故事。而张艾嘉的角色是一位退休的京剧演员,在片中还要挑战一下传统京剧,范冰冰会以清纯的马尾髻形式出现,在片中她将饰演一个酒吧歌手。

《红颜》、《苹果》之后,李玉又带来了新作《观音山》,无处不在的铁路暗示着“出路在何方”的主题,经常出现的绿色山林又似乎是李玉为这个主题沉重的故事里注入的温情和希望。和前作《苹果》相比,《观音山》关心的仍然是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的命题,但多了的是“观音山”所赋予的“佛学”出路和几分禅意。《观音山》的故事讲述丁波(陈柏霖)、南风(范冰冰)、肥龙三个年轻人租住了常月琴(张艾嘉)的房子,展开了一段两代人的交叉。常月琴沉浸在儿子车祸死亡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丁波则无法面对母亲死后父亲再婚的事实,南风的父亲酗酒、母亲软弱。在这样几个人物身上,年轻人是没有被关照、也没有出路的一代,而常月琴是不再有希望的一代,这样一个故事主题灰色,不过李玉的表现手法还算较有女性细腻和温情的特点,以及幽默感,缺点是叙事不够干脆利落,火车兜风释放情绪的场景使用过多。应该说演员是其中比较大的亮点,张艾嘉扮演的京剧老师成功消除了台湾演员的背景,也许这是一个十分适合张艾嘉的角色,无望的中年老大妈,在以气质著称的张艾嘉演来,绝望和在痛苦中走出的感悟都很动人。范冰冰的南风也是她塑造的角色中比较完整、成功的一个,她面对无法解决的人生困境,每一次都选择用自毁的方式来度过,用酒瓶砸自己和灌两瓶酒,在南风的世界里,有些事情她不伤害自己就无法解决,这在李玉的作品中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有两场戏范冰冰都表现得很出色,一是看到丁波和其他女人亲热,三人亲密无间、相依为命的感觉被破坏,范冰冰走上露台,掩饰眼泪;一是挤到常月琴床上,像母女一样依偎,流下眼泪。陈柏霖除了口音无法掩饰台湾演员身份以外,演出方面很令人惊喜,不夸张、不过分追求张扬自己,符合人物个性,自然不矫饰。整个故事个人的感觉是“无暇顾及浪漫的现实人生”,常月琴的儿子因为追求给女朋友过“浪漫”的生日而出了车祸,南风和丁波、肥龙坐火车远离现实的浪漫,似乎只是一种暂时的远离,最后导演还是让他们一路沉默地坐上回程的火车,默默承受着常月琴自杀的结局。南风和丁波的幸福只能是一种类似于濒死的瞬间,回到现实他们终究是被抛弃的一代,虽然在和常月琴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互相给予了对方希望和温暖,但佛学的领悟战胜了对现实的解决,导演最后选择了更模糊的表达方式。我个人认为佛学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出口,在电影里可以因为“观音山”这个意像而获得一些领悟,但现实中丁波、南风依然要挣扎着生存下去。总体来说,《观音山》具有丰富的讯息和与现实联系紧密的主题,表达方式略微女性色彩,算是李玉目前为止最出色的一部作品。

观音山剧情介绍

《观音山》是一部纯粹文艺的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制片人方励首部在大众口碑和商业运作中均获得成功的影片。导演李玉称本片为“试金石”,希望借此公映来一窥“中国观众的眼光和承受力”,此话说得略显尖锐,但事实上的确如此。错失送选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电影节的时机,东京国际电影节给了《观音山》补偿,最佳艺术贡献奖令剧组狂喜,与此同时,当范冰冰从韩国导演许秦豪手中接过最佳女主角奖奖杯,真有尘埃落定之感。这一切,是对新生代披荆斩棘的期许也好,是对作品及演员实至名归的宠爱也罢,虽令创作者备感欣慰,但内地市场的偏好仍让方励惴惴不安。在那时,谁也未成料想影片日后在内地能够取得不俗的成绩。

《观音山》逾7000万票房收官,观影人次近210万,这对于制作成本1200外加500万宣发费用的投入来说,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佳绩。如果说上映3天(首周末)拿下2600万票房归功于前期预热,尚得益于演员号召力,那么上映10天入账5600万,并在一周后累积6800万票房便实属口碑,在接下来自然衰减的曲线中,票房数字仍呈有规律的累加,此长尾表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文艺片的受众已稍显规模。当然院线排片也起着很大作用,119场次虽无法与所谓大片相比较,但仍属给力。

电影观音山表达了什么

电影《观音山》之片名,让人联想到渺小的自我在对着高远的神灵匍匐、祈望,但是,导演李玉的解读并不是这样,“观音山只是一个车站的名字,用之于影片,就像陌生人到了这一站,大家彼此相识,彼此相爱;到下一站,大家可能又开始各自的人生方向。”

确实,《观音山》无关膜拜与屈服,而是寻找,在生命中来来往往地穿梭、奔走。无论是范冰冰那一群张扬叛逆的轻狂少年,还是中年丧子、心灰意冷的张艾嘉,导演李玉在年龄的落差间,描述着相同的心灵恐慌。这恐慌如同影片中最闷热的暑伏天气,无影无形,却贴着人的肌肤,在每一次呼吸中制造着矛盾和冲突,制造着不平静,唯有火车在大地上奔驰之时,三位扒火车的年轻人随风而鼓起的衣衫,才让人感到一丝情绪的畅然。

《观音山》在中国电影中算是一份独特的作品,不是因为它的文艺气息,而是因为它看到了生命的复杂。在这个娱乐的快餐时代,电影商人们已经知道怎样去拨弄人类那几根相同的神经,如牵线木偶般预设人的哭与笑,并由此而收获票房。这种简单的模式也造就了观众简陋的审美,使得电影沦为了生命表层的浮光掠影,以肤浅制造着快乐,逃避着生命的重量,更可叹的是,这份粗制滥造将让拍片的与看片的皆很受用,仿佛彼此能因此卸下许多负担。

但是,我们真的能够满足于此吗?如果你已经知道了生命的深远和辽阔,你已经知道了灵魂深处对于爱的渴望与信任,你已经知道了心灵在物质与现实之外有一个牵系,你还能允许电影这种本该让人看到远方灵性的艺术形式以庸俗而逗笑,以虚伪而掩盖无知吗?

在这副皮囊之外,在梦与醒的交替中,你总要领悟些什么,这是《观音山》的怜悯与苦心。它鼓起勇气在向我们的生命问话——作为每时每刻都念头肆起、脑海翻腾的人类,能不能在由爱、恨、快乐、失去种种因缘组成的生命的巨大河流中,不那么慌张、挣扎?人体内的那股能够去哭、去喊、去抱怨、去用酒瓶砸脑袋的冲动能量,能不能与自己的心灵一同归于静谧?

可以吗?《观音山》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对于生存之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题方式,《观音山》并不想替世人宣告什么,它更想做的是把人们的目光暂时从这个光怪陆离的世间引向内在的灵魂港湾,哪怕只是一瞬间的眺望。《观音山》里面有很多的痛,痛得近乎残忍;也有死亡的冰冷,久久郁结。但是,它却比太多电影都拥有更多的温暖,就像是范冰冰与张艾嘉两代人之间由漠然隔阂到相互的慰藉一样,人类会因相同的孤独而不孤独,我们认出了彼此的伤痛、苦楚与恐惧,知道了没有谁是生命的“弃子”,在生与死的设置间,我们都在学习如何找到灵魂的安稳,我们都在这个苦乐参半的过程中漂泊着,直到最后了悟自己所能够见证的境界,去清醒地从命,这是我们逃不开的旅程,而《观音山》则在直视着这条悠远难测的未来道路。

关于观音山票房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