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随着上海高层建筑不断出现,电视信号的阴影区也不断增加,影响了市民广播电视节目的收看。
建造与开放在电视塔建造之初,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的经费十分有限,一期所需资金,最初是由广播电视局向银行筹资2亿元解决。尽管如此,但一期工程资金缺口仍达到2亿元人民币,同时二期工程所需建设资金3亿元人民币也尚未筹集。为此,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提议,将上海广播电视塔转型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推动其上市以公开募股。
经讨论研究后,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同意这一设想。1992年5月3日,以上海广播电视塔为依托的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准,委托上海万国证券公司为主承销商正式对外发行股票4.1亿元。其中,公司发起方认购3.7亿元,向社会法人招募2000万元,另外2000万元向社会个人公开发行,每股面值10元,发行价格51元。1994年2月24日,东方明珠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确保建设资金基本到位的情况下,1991年12月14日,上海广播电视塔开工打桩,工程由上海建工集团一公司负责主要施工,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基础工程公司、机械施工公司、建工材料公司等公司共同参建。至1993年12月14日,电视塔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并加速各球体的安装。1994年4月20日起,高达118米的发射天线开始装吊,至5月1日,天线到达预定位置。11月18日,东方明珠开始对外试营业,但观光层和太空舱并不属于试营业范围。1995年5月1日,正式举行落成和发射典礼,同时观光层也对外开放。
构造与内部布局上海广播电视塔概念来自白居易的诗《琵琶行》一节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定格概念,由三个相距7米,呈品字形排列的圆筒体和三个与地面成60度角,直径达7米的斜撑构成主体,期间排列贯穿了11个大小不等的球体。圆筒体直径9米,内置6部高速运行的电梯及管线,由钢筋混凝土筑成。11个球体为球形钢空间网架结构,并采用国产新型铝蜂窝金属幕墙板贴面围护。最底层为混凝土基座。观光层、客房、餐厅、展览馆、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分布于球体和基座内。
电视塔发射的是视频无线电信号,这是一种频率很高的无线电波,其频率远远高于载有声乐信号的电台所广播的无线电波。具体来说,在电视台发射的视频无线电波中,频道1-12的频率为52.5-219兆赫,频道13-48的频率为474-794兆赫。电台广播的无线电波,长波30kHz~300kHz,中波300kHz~3MHz,短波3MHz~ 30MHz。无线电波作为一种波,在所有的波中有一个共性,即在同一类型的波中,如属于机械振动类型的声波和超声波。
频率越高,指向性越强。由于电视塔发射的无线电波频率极高,方向性强,为了防止发射的无线电波被其他物体阻挡,电视塔自然应该建得很高。电视塔采用微波传输,视线覆盖。也就是说,如果看不到天线,覆盖范围会相当不好。因此,建成的高能让更多地方的人获得视距覆盖,扩大有效覆盖。酪还有防雷防风的技术问题,所以高度还是有限制的。应该从几何角度来解释地球是圆的,电视信号沿直线传播,到地球切点的距离最远。
电视塔越高,到切点的距离越远,覆盖区域越宽,从而防止其他建筑物遮挡信号,使信号更强。但之所以建在高处,是为了避开建筑,这样信号就可以直接接收,省得他衍射,来回拉,这样信号就弱拉因为电磁波通过建筑物等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和反射,信号会变弱。发射塔建在平地上,电磁波水平平行传播时会遇到很多障碍物。电磁波不会传播很远,信号的覆盖范围会很小。相反,如果建在高处,站得高看得远一样可以避开障碍物。
电视塔发射采用微波,视距覆盖。建的高可以让更多地方的人取得视距覆盖,扩大有效覆盖范围。
电视塔是用于广播电视发射传播的建筑。为了使播送的范围大,电视塔越建越高,已成为现代最高的建筑物。电视塔的位置一般设在市区范围内,经常成为城市中最高的建筑,也是城市中的最高点,外形也是千姿百态。
随着时代发展,电视塔已经不单是播放电视,还作为当地的一个观光点景点,有些电视塔上面设有旋转餐厅,已和旅游事业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多用途的塔。电视塔一般多作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广州塔设计:
设计将把广电中心的功能与观光塔及其南面广场之间的旅游功能相结合,并把这一地区与珠江北岸的海心沙市民广场、珠江新城中央广场及珠江游览路线有效联系起来,考虑设置观光码头,形成该地区“一江多岸”的旅游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