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
2、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扩展资料
战后影响
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苏、美、英、法、中五国通过大西洋会晤、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搭成了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确立了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制度的创建,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联合国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在战后初期新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成为战后国际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组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不攻击瑞士在于两点,第一,瑞士虽然是中立国,但军队实力却不弱。而且当时瑞士政府已经有了充分地准备。第二就是战争期间,德国需要瑞士这个‘’白手套‘’来换取外汇,用以购买武器,金融投资。获得战争资源。
二战中,丹麦和比利时也是中立国,但在第一波战役中两国就吃‘’盒饭‘’了,可见,中立国对于希特勒来说,没有任何作用。而且希特勒已经制定了名为“冷杉”行动的进攻计划,在瑞士边境集结过重兵意欲进攻。
派遣大量特务进行军事刺探。但最后希特勒放弃了这一军事行动。瑞士领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当时的人口五百多万。希特勒看中瑞士的就是阿尔卑斯山地区,这是德国通往意大利的最便捷的通道,在西北欧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瑞士方面为了避免德国的入侵,和德国秘密签订协议,即德国向瑞士供应一定的煤和铁。换取瑞士向供应德国在其作战中所需要的物资。瑞士政府给给德国贷款一亿五千万瑞士法郎及由德国控制它的出口物资。不需要德国的通行证出口。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瑞士亲德反英美,国内民众和政府普遍都是同情纳粹的人。瑞士向德国军事工厂提供所需要的电力,来确保德国的正常生产。德国把战争掠夺的物资向瑞士银行兑换成黄金,或者换取其他物资。换取自身的安全。尤为可耻的是,瑞士拒绝十万犹太人以任何名义入境入境,并且把抓到的犹太人移交给德国,犹太人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世界文明,但也是全世界最能藏污纳垢的银行,瑞士依靠二战时给德国提供了大量的金融帮助,大发横财。战争结束以后瑞士又发了一笔私人财富。其实也和瑞士银行有关。瑞士银行借助二战,以匿名的方式吸引全世界的富人存钱,尤其是犹太人,所存金额达60多亿美元,战后瑞士就以以无死亡证明为由,不偿还所存钱财。这是最无耻的事情,此事后来瑞士被迫承认,并象征性交出来一点点美元给予补偿。
当所有的机密公开以后,有人说过,瑞士是德国的银行,最大的帮凶。是纳粹党的银行保险箱,所以说瑞士为了自己的安全给了德国最大的帮助。这就是德国不入侵瑞士的理由。
虽然法国沦陷后瑞士便成为被轴心国包围的一座孤岛,但是除了少数狂热宣传外,德国人从未认真考虑过入侵瑞士。他们知道任何入侵都只能导致瑞士人的顽强抵抗,通往意大利的战略通道——辛普朗隧道和圣哥达隧道会被炸掉,瑞士的经济和金融也会被全部摧毁。但是以上都是次要的考虑,德国不入侵瑞士的主要原因是瑞士本身既不出产原料,除了少量奶酪外也无剩余食品可供出口,一个破坏无遗的瑞士将是负担而非收获,这就是“瑞士人以善战换取安全”的神话源头。
使瑞士免遭入侵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早在30年代中期,纳粹高官(尤以戈林为甚)便通过瑞士的银行来藏匿他们侵吞的财产,入侵瑞士只能使这些偷来的钱暴露在多疑的纳粹审计官员鼻子底下。墨索里尼这个老小丑倒是在1940年考虑过入侵瑞士、南斯拉夫或希腊,来显摆一下他的法西斯威风。他后来选了看上去最弱小的希腊为受害者,结果还是被揍得很惨,只得再一次厚着脸皮爬到德国盟友那里求援。
瑞士不像西班牙或土耳其那样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或战略资源。它的煤炭严重依赖进口,一旦法国沦陷,瑞士冬季用煤就只能靠德国。纳粹向瑞士买煤还有另一个目的:从德国运去的煤炭以记账方式结算,货款直接存入瑞士银行的德国户头。这将为德国攒下大量宝贵的外汇。此外,瑞士和德国的贸易范围还包括轴承、柴油机、工作母机、火车头、钟表、无线电设备,甚至武器和军火。其中最关键的两项出口是电力和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