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星斑是石斑鱼亚科的一种鱼类。东星斑之所以比石斑贵是因为东星斑被列为受保护的鱼类后,政府已经严厉禁止人们捕抓这种鱼,因此东星斑已经成为稀有品种的鱼类。物以稀为贵,所以东星斑比石斑贵许多。
扩展资料:
东星斑的色泽分蓝色、红色、褐色及黄色等,体形比一般斑鱼瘦长,头部细小。蓝色的眼睛中有乌黑的瞳仁,身上布满白色的幼细花点,形似天上的星星,因而称为“星斑”,现在,两三斤重的东星斑在市场上的价格是每公斤360元左右,餐厅则远高于此价。
东星斑品质分类:
一等品:通体淡红,或红色斑块(红东)
二等品:红中带黑,色泽较暗(澳东)
三等品:略带粉色(养东)
四等品:通体黑色或黑色斑块(黑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星斑
因为石斑鱼是味道鲜美、高蛋白、高优质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组成均衡的一种海水鱼类,而且近年来捕捞难度加大,所以石斑鱼一般价格比较贵。
石斑鱼可以说是亚热带和热带海产中的天之骄子,是典型的捕食型肉食性鱼类,看似温顺的它其实靠着灵敏的视觉和感光、感色的分辩能力,往往凶猛地掠食鱼、虾、蟹、章鱼、甚至藤壶等海洋生物,特别喜食鲜活动物,还会出现相残食的现象,尤其在稚幼鱼阶段,个体小的常被个体大的吞食。
这些年,随着捕捞难度的加大,野生石斑鱼越来越少,卖价也就进一步推高。而人工养殖品相较好,周期较长的石斑鱼也能卖到和野生石斑鱼一样的价格了。这种趋势造成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卖相最好的石斑鱼是以青斑、龙胆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为代表的经济实用型石斑鱼。
石斑鱼的生活地点与成长发展
石斑鱼泛指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里的各属鱼类。石斑鱼是暖水性底层鱼类。它属于辐鳍鱼纲,身体肥厚,口部大,并不适宜长途迅速游泳。石斑鱼体型相当大,身长可达一米以上,体重超过一百公斤也不足为奇;不过石斑鱼的种类颇多,体型大小也各有差别。主要栖息于底质为岩礁或珊瑚礁海域,喜在礁间缝隙或洞穴中躲藏。肉食性,凶猛,主要摄食小型鱼类、头足类、甲壳类等。
摄食后即回洞穴或缝隙隐蔽处静息。一般分散不结成大群,盛夏移向近岸,冬季移向深水,不作长距离洞游。广盐性,盐度在10‰以上皆适于生长。最适温度22~28℃。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有性转变现象。即同一尾鱼的一生中,低龄时期为雌性,随年龄增长逐渐转为雄性。
赤点石斑鱼一般体长27.0~30.0厘米、体重0.7~1.0千克为性转变时期。雄鱼多为4~5龄以上的高龄个体,体长26.0厘米、体重0.5千克以下无雄鱼。
雌性生物学最小型体长23.0~24.0厘米、体重0.5~0.6千克。巨石斑鱼体长65.0~75.0厘米为性转变时期,体长75.0厘米以上全为雄性。生长速度因种类而异,分布于中国海区的种类以巨石斑鱼体型大,生长快,属于濒危物种。
石板条鱼因为都是原生鱼,人工繁殖很难。
石斑鱼是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鱼类的总称,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Neopterygii)、棘鳍总目(Acanth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
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以及南海海域。
由于石斑鱼具有富含营养、肉质鲜美、低脂肪、高蛋白等特点,在港澳地区被认为是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上等食用鱼。其价格昂贵,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并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得到了广泛养殖。
地理分布
石斑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国沿海分布的石斑鱼类有11个属65种,包括光腭鲈属、下美属、驼背鲈属、石斑鱼属、鸢属、烟鲈属、纤齿鲈属、九棘鲈属、侧牙鲈属、鳃棘鲈属和贫鲈属。
主要分布于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其中常见种类有斜带石斑鱼、豹纹鳃棘鲈、驼背鲈、青石斑鱼等。台湾海峡尤其是澎湖列岛海域,不仅有黑潮支流的加温效应,且多有浅滩、峡谷、海岛、礁石,珊瑚礁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石斑鱼类栖息,其石斑鱼种类较东海、南海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