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巨刹(巨刹什么意思)

黑龙江旅游网2560

18层地狱中最有名的当属阿鼻地狱,又称为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是十八层地狱的最底一层,并没有什么区别。阿鼻地狱是佛教宇宙观中地狱中最苦、最黑暗的一种,大部份永世不能超生。阿鼻地狱: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

为什么叫巨刹(巨刹什么意思)

扩展资料:

阿鼻地狱的意思

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观佛心品(大一五·六六八中):“云何名阿鼻地狱?阿言无,鼻言遮;阿言无,鼻言救;阿言无间,鼻言无动;阿言极热,鼻言极恼;阿言不闲,鼻言不住。不闲不住,名阿鼻地狱。阿言大火,鼻言猛热。猛火入心,名阿鼻地狱。”

凡造五逆罪(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及十重罪(杀生、偷盗、淫邪、妄言、恶口、绮旖、两舌、贪欲、嗔恚、邪见等),死后必坠于阿鼻地狱,以“五事业感”(趣果无间、受苦无间、时无间、命无间、身形无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鼻地狱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四五公里处红螺山的南麓,距北京市区50多公里,交通很是方便,去慕田峪长城的车多经过这里。正因为如此,我们又跑来游览红螺寺。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339年),距今将近一千七百年,历史悠久,佛教文化厚重。据说,红螺寺开山鼻祖佛图澄,是位以“神异”著称的僧人。西晋末年,他因梦而感,来中国北方寻找佛教发祥地二十年无果。到了东晋咸康四年,他随后赵石勒、石虎北征段辽到了怀柔这一带,发现红螺山形如舞动双翅的大鹏金翅鸟,恰合他的梦境,古建大明寺。

后来,民间传说,玉皇大帝的两个女儿经过这里,听见诵经声,很是有趣,便化作红螺隐藏在湖中,白天化为人形,与僧人一起礼佛诵经,为当地百姓谋福利。不久,被玉皇大帝发现召回。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红螺仙女,故将山改叫红螺山,寺改叫红螺山,湖改叫红螺湖。

到了大唐,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后,对民族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便根据《中庸·哀公问政》所说:“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的寓意,对少数民族实现了“怀柔政策”,改以往“以战为主”为“以和为主”,安置契丹部落迁至怀柔地域定居,从此建“怀柔”县。当然也拨款,大兴红螺寺,推行佛教学说,维护政权统治。

真正成为皇家重点的寺院还是到了明清两代。这里离北京较近,明英宗的大姐顺德长公主大婚出资重修红螺寺。明英宗来寺降香,见佛顶放光,认为是护国赐福的祥瑞之兆,故御笔赐名“护国资福禅寺”。不过经过“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也忠奸不辨,杀了守卫京城的于谦。到了明熹宗天启五年,曾赐红螺寺一口“天启大铜钟”,至今存放在大雄宝殿内。

到了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康熙皇帝曾驾临红螺寺降香,并在竹林山亭御座赏竹,现建有“观林亭”,楹联道:“观澜仰止金松海,饮渌陶然御竹林。”后来怀柔知县曾写《竹下作》记曰:“北地严寒不宜竹,三竿两竿爱如玉------六百一十有三杆,特令中官记其数------”这里的竹林确实不错,现在种植的更是一片一片又一片,成为红螺寺三绝之一——“御竹林”。

清末,慈禧太后也曾朝拜过红螺寺,对红螺寺神奇的竹林、古银杏、藤缠松赞不绝口,特写了“福”“寿”二字挂于客堂,回宫又差人赐送“四扇玉屏风”、“九曲莲花灯”两件珍宝。

慈禧太后赞美竹林,这没说的,因这是她高祖康熙欣赏过的一片御竹林,作为晚辈本应维护繁衍,是份内的事。但赞扬古银杏、藤缠松,这就说明古银杏、藤缠松更有其独特的地方。

古银杏就在大雄宝殿前面,东边雌银杏树清秀稍矮,西边雄银杏树粗壮高大。每年春天,雄银杏树开花,秋天却不结果。而雌银杏树,每年春天却不见开花(也是开花的,只是不明显而已),秋天到果实累累。人们就觉得它们像一对夫妻,又叫夫妻树。

雄银杏树还有一个特点,都说“独木不成林”,而它却能“独木成林”。因它从根部长出十几个笔直的枝干,粗细不等,并排而立。有人还传说,每换一个朝代,就从根部长出一个新的枝干,这就成了现在样子。不过,有点神奇了,故堪称三绝之一。

藤缠松在大雄宝殿后,又叫“紫藤寄松”,这真是一绝。到青岛崂山看过汉柏凌霄,即凌霄花盘绕汉柏而上,蜿蜒如龙蛇,又称“古柏盘龙”。到这里看到双藤盘劲松,更是高兴,大自然真是无奇不有,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

只见一棵松树,分成九大杈,伸向四面八方。而两棵藤萝分从两侧,又如玉龙盘柱爬满枝头,为松树增辉添彩,形成了一把松藤并茂的天然巨伞,荫遮大地。据元代《红螺山大明寺碑》记载,“微风夜听金锒铛,诸天卫法藤萝旁”,此景也有七八百年了。都说“藤缠松难生”,这里和平共处得特别好,亲如兄弟,故也称三绝之一。

当然还有好多景观,红螺湖的红螺壳,寓意着红螺仙女的住地。出了后门,就是红螺山,山上有“观音寺”,东面有十二生肖园,西面有五百罗汉园。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形成了“寺古山林大,树古花气浓”的美丽画卷。

“造一方净土,结万众善缘”。这里还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是中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和佛教丛林,千余年来在佛教界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兴致之余,写一首诗赞曰:“红螺山麓红螺寺,绿碧水潭绿碧林。更有三绝独树帜,怀柔昌盛庇福荫。”

九口2021-10-6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武打部电影可谓是火遍大江南北,它就是《少林寺》。这个电影的故事主要是取材于真是的少林寺的历史故事。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在随着历史的脚步也一步步向前的挪动着,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少林寺为啥叫少林寺。

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的五乳峰下,对少室山,群山环峙,众峰耸立,溪水环流,林木茂盛,景致幽雅。

1、创自北魏

南北朝时期,少林寺的开山祖,是印度沙门跋陀。公元495年,跋陀从古印度跋涉到中国传教,得到虔信佛学的北魏孝文帝的器重。

因为跋陀喜欢隐居于幽静之处,孝文帝就派人在少宝山之阴的幽谷茂林中,修建了这座寺院。“少林者,少宝之林也”,因而取名少林寺。

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经过三年海上漂泊,到少林寺落迹,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使少林寺僧徒云集,名重一时。

隋唐时期,少林寺拥有田地14000多亩,楼台殿阁5000多间,僧众达2000多人,号称“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主体建筑为7进,由山门经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到千佛殿,面积约3万平方米。少林寺不仅古刹有名,更以武术著称。

2、兴于隋唐

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武帝下令禁止传播佛道二教,并遣返僧尼道士回撒,寺庙庵观,遂遭废弃。大象年间,静帝宇文衍,重建佛寺,并改少林寺为“涉梏寺”。隋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改“涉梏寺”为“少林寺”,并赐田一百顷,供寺僧生活养息之用,自此,少林寺佛业重振。拥有土地14,000多亩,殿堂楼阁5,000多间。成为中外驰名的大佛寺,博得“天下一第名刹”的称号。

3、元明昌盛

元明至清初,少林寺的社会地位,被抬得更高。在称呼上多加一“祖庭少林禅寺”或“大少林禅寺”的尊号。元代之时,少林和尚已发展到2000多名。有不少著名的文人为寺僧撰写碑铭,有些和尚除在佛界享有地位之外,还在宫府中居于要职。明代是少林寺鼎盛时期,殿宇楼阁,历经修茸,楼殿金碧,花木满园。现在少林寺的布局和主要殿宇,大都为此时重建。明朝的王子中就有八人到少林寺出家。少林寺被称为“域内巨刹”。

4、民国衰落

从清朝末年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特别是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军阀混战,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熊熊烈火,持续了45天。赫赫有名的少林寺,从此成为残墙断壁。瓦磷堆积,杂草从生,破败不堪的一个寺院。石友三是破坏文物的千古罪人。

5、解放以后重振道场

新中国成立后,对少林寺进行了多次修茸,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拨出专款,组织力量,对少林寺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少林寺饱经沧桑,如今古貌新颜,游客如织,成为中原旅游区重要旅游胜地。

这便是现如今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