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有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这就是素有“绿城”美誉的河南省省会——郑州。
郑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文物古迹、文化遗址众多,自然地貌复杂多样,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构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郑州附近,散布着多处古代文化遗迹,比较著名的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遗址和距今3500年的商代都城遗址,它们为研究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为后人了解先民的生活开辟了一个窗口。此外,打虎亭汉墓和黄帝故里也是郑州周围比较著名的古迹。
国家重视郑州的原因
郑州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郑州地处中原腹地,“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为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国家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
郑州是组织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的中心,河南省是一个美食和文化大省,食物关系到人的物质生活,文化关系到人的精神生活,这两点只是国家应该推动的方向之一,作为河南省的首都,郑州自然要承担起分配全省的责任,通过郑州,国家可以更方便地组织经济活动或分配相关资源。
郑州是全国交通和信息网络的枢纽,郑州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在“八横八纵”的高铁时代,郑州及时抓住机遇,建设了大量的高铁干线,它已经成为中国物流最大的运输中心之一,最近郑州航空公司的崛起加强了郑州的运输优势。郑州处于我国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陇海、京广铁路在这里交汇,107、310国道,京珠、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机场的新郑国际机场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通航。
郑州是国家科学、教育、文化和创新中心。作为河南省的首都,郑州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城市活力,这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因为这两点,郑州成为国家的科学、教育、文化和创新中心,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郑州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近年来,郑州的发展有目共睹,郑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郑州是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它也是高铁米子规划的一个重要枢纽。不久前,它被批准为自由贸易区,这大大增强了郑州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一类航空、铁路口岸和公路二类口岸各1个,货物可在郑州联检封关直通国外。
郑州必玩景点
黄帝故里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如今的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景区。
竹林长寿山
竹林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部,处在省会郑州与古都洛阳之间。竹林长寿山景区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旅游资源丰富,望舅台、笔架山、桃树沟、杏树岭、福龙寿龟、千年古橿、三星宫,是远离喧嚣、回归自然、放飞心情、陶冶情操的最佳休闲乐园。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WE据199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黄河流域人口1.07亿人,占全国的8.6%;黄河流域耕地面积1.89亿亩,占全国的13.3%;其中灌溉面积7590
万亩,占全国的9.7%;黄河流域国内生产总值4842亿元,工业总产值6015亿元,占全国的5.3%;农业总产值1509亿元,占全国的6.1%。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一经破坏,水土流失
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有25毫米。
黄河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
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贵德至绥远省河口镇,长一千五百多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八百七十多公里,由于泥沙于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则笔直。从兰州到潼关,河水绕流一个长方形的三边,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约长二千公里。占时下游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南夺淮流入黄海,两者相距达五百公里。
黄河流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蓝田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远在五、六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现今陕西蓝田县一带生活。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加上黄土质地松疏,利于耕种,十分适宜人类居住。五千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发现的遗址,不下一千多处,发现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以表面红色而带彩纹的陶器最多最具特色,因此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从发现殷墟可以证明三千年前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建立了最古老的文明大国。在历史上,黄河流城经常泛滥成灾。据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下游溃堤达一千五百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灾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安徽,广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河水夹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超过十六亿公吨。由于下游段地势低平,河道坡降平缓,流速减低,大量泥沙于是沉积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亿公吨,其余泥沙则流到河口,冲积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陆达二十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
有关黄河的资料
[ 2007-4-22 17:37:00| By: xing_zmc ]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
圣人出,黄河清
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传说
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传说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追溯黄河历史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
1?细石器文化。距今10000~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2?新石器文化。距今7000~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3?青铜器文化。距今3700~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
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每年中华民族都要在陕西桥山的黄帝陵祭祖,每年无数的人们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寻根。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八旬老人20年筹资建成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07:18大洋网-广州日报
炎黄二帝巨塑直接推动人王仁民
右图为庆典现场。
20年前,当王仁民在郑州黄河游览区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球华人发出建造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的倡议时,他62岁。从那一天开始,王仁民拄着一根手杖四处游说求援,八方奔走呼吁。
如今,82岁的他再次站在故地时,20年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炎黄二帝巨塑背依邙山,俯瞰大河,立足于郑州黄河之滨的向阳山上。此外,它还以其106米的高度,被当地一些媒体称为“地球第一高雕塑”,而王仁民的名字也跟炎黄巨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炎黄二帝巨塑筹建委员会主任,王仁民是炎黄巨塑从设想、设计到集资、施工的直接推动者和见证人。17日,在炎黄二帝塑像落成庆典的前夕,这位发起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过去20年间,炎黄二帝巨塑从设想到现实的路线图。
在位于河南省图书馆内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被媒体称为“黄河之子”的王仁民老先生。办公室屋子里堆满了他的作品,还有多个炎黄二帝塑像的小样,墙壁上挂着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的照片和效果图。
虽然年事已高,但82岁的王老先生思维清晰,退而不休的他不断地接着不同人从不同地方打来的电话,很有耐心。王仁民说,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忙碌了,他肯定会很不习惯。为了让炎黄二帝塑像的创意变成现实,王仁民整整奔走了20年。
创意萌生:在炎黄子孙上做文章
1987年,作为郑州市重点旅游景点的负责人,王仁民先后到新加坡和美国考察旅游项目。他说:“无论是在新加坡这个华人占主体的国家,还是在美国,我发现那里的华人都认同炎黄子孙这个概念。”这让王仁民颇为触动:能不能在炎黄子孙上做文章?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是一根精神纽带,许多中国人尽管身在异乡,但拜祖、寻根的想法始终在心里。”王仁民认为。但是,如何让虚幻的文化符号找到更为现实的载体,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
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王仁民的脑海中产生了:“我要在我的景区内建造炎黄二帝的雕塑,吸引全球华人前来祭拜。”
但难题是,炎黄二帝都是历史传说中的人物,谁都没有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这该怎么办呢?
同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仁民在郑州市群众艺术馆见到了雕塑家吴树华创造的炎黄二帝雕像,问题便迎刃而解。
不过,炎黄二帝的形象是经过全国600多位专家学者5年论证10次修改而定型的。从原来的站姿改成依山而建,容貌也经过多次修改。
在王仁民自己看来,他是一个勇于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人,这也被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经验。1987年10月15日,王仁民在黄河游览区主持了兴建炎黄二帝巨塑的新闻发布会,他向全球华人发出倡议,“用花岗岩在靠近黄河桥的向阳山上建造高106米的炎黄巨像”。当时月工资只有100多元的王仁民,率先捐资500元。
一年后,炎黄二帝巨塑筹委会在北京成立,推举周谷城为会长,萧克为执行会长。
奔走廿载:如海通和尚修建乐山大佛
建造炎黄巨塑的倡议决定了随后20年王仁民的生活路线图。从那一天开始,他发挥了擅长演讲和公关的天赋,拄着一根手杖四处游说求援,八方奔走呼吁。
王仁民说:“这个工程不是国家下达的指标,而是民间发起的。那时候也不兴什么招商引资,而且我们也不想做成商业项目。”他准备向全球华人募捐来建造炎黄二帝巨像,要像当年海通和尚修建乐山大佛那样游说筹资。
自1987年倡议到1991年奠基这5年间,王仁民不顾年迈和腿脚不适,拄着拐杖,从长白山到五指山,从亚洲到北美,国内行程达6万多公里,海外行程3万多公里,作报告数千场,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推介他那建造炎黄巨塑的创意和理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不懈的奔走游说下,1991年5月10日,全国性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一些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同年9月12日,炎黄巨塑举行了奠基仪式。
此时距王仁民的倡议已经过了4年之久。而在炎黄二帝巨塑筹建委员会成立之初,王仁民对炎黄二帝巨塑的修建很乐观,认为用5年时间,就可以干成这件事。
资金困局:市场化运作融资1.2亿元
巨塑工程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资金。没有经费,何以言他?
其实,王仁民的倡议发布后,社会对此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头义演5天,募集捐款10多万元;美籍华人王素津从大洋彼岸寄来捐款;泰国华人马岳炳捐10万泰铢;香港的施展熊捐8.9万元港币……
王仁民估算,建造炎黄巨塑工程,最少需要5000万元,而多年来到各处“化缘”得到的还不足1000万元。
当时的王仁民给自己鼓劲。“乐山大佛搞了90年,龙门石窟搞了四百多年。对于这样一个大的文化工程,我当时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搞搞又停停、停停又搞搞,有了钱我就干一段,没有钱我就先停下来。”他告诉记者。
为筹集资金,王仁民想了很多办法。1992年,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了河南炎黄文化经济开发总公司,王仁民任董事长,并从省国际信托公司聘请了一位总经理,但是经营两年未赚到钱。
奠基3年后,1994年9月,炎黄二帝巨像基础工程开工,把向阳山削掉16米,打钢筋水泥桩等。至1995年年底,以山为体的巨像工程完成60%。
不过,由于资金经常断档,工程随后依然是建建停停。面对炎黄二帝巨塑停停建建的窘状,王仁民和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作出决定,将炎黄二帝巨塑的兴建任务移交给黄河风景名胜区。炎黄文化研究会只是社团,而黄河风景名胜区是经济实体。王仁民开始意识到,这么大的工程,仅靠捐资行不通,必须推向市场,无论是合资或者独资都可以。
2004年2月13日,炎黄二帝巨塑工程手续正式签字移交。同年6月,停滞多年的炎黄巨塑工程正式复工。工程移交后不久,炎黄巨塑就被列入郑州市重点建设项目。
30万,50万,100万……巨大的工程投入,没有钱几乎寸步难行。郑州市政府给的贴息政策到位了,财政划拨的资金到位了,一笔笔银行贷款到位了,黄河风景名胜区全体职工集资的500万元也到位了,可没过多久就所剩无几。
炎黄巨塑主体工程,加上一系列附属工程,仅一期下来至少需要投入1.2亿元,更多的资金从哪里来?
这时候,香港豪德国际集团出现了,表示愿意投资5000万元参与项目建设。双方很快签订了合作协议,香港公司的投资用来完成炎黄广场、祭坛和附属建筑的建设。香港豪德集团的投资属回报补偿式投资,将从门票经营中抽取一些,同时还将广场的经营开发权交给豪德集团经营30年。
地球第一高雕塑
王仁民介绍,以山体为炎黄二帝之身的巨塑,共106米高。这已超过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被当地媒体称之为“地球第一高雕塑”。
炎黄二帝巨塑依山而建,山体本身高55米,是二帝的身体,二帝头胸部分高51米。王仁民说,这个比例符合审美的要求。巨塑面向黄河,距离京广铁路黄河大桥最近处只有400米。
巨塑的设计师吴树华这样描述说:“二帝”眼长3米,鼻长8米,两张脸加在一起有1000多平方米。巨塑用掉的混凝土为7000多立方米,还用掉钢材1500多吨、花岗岩6000多立方米,相当于建造两座12层高的楼房。巨塑工程主要包括炎帝、黄帝塑像及15万平方米的炎黄广场和炎黄纪念坛,其中炎黄纪念坛是广场上的主要建筑。坛两侧、广场绿化带中设计有两座纪念馆,即华侨历史博物馆和中华姓氏博物馆。
黄河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雒国栋表示,要把该景区打造成“万里黄河第一景”。
品牌价值不可估量
王仁民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巨塑工程总共投入的资金已经达到1.2亿。面对记者提出的能否尽快收回成本、以及将来如何维护的疑问,王仁民显得很淡定。他乐观地认为,随着炎黄二帝巨塑建成,影响力增大,其品牌吸引力和价值不可估量。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门票收30元,保守计算,每天来1000个游人,就是3万元的收入,一年1000万元,5年就是5000万元。至于将来的维护费用,他认为“根本不在话下”。
王仁民认为,炎黄文化与现实最为密切的是,在当前主要是与旅游结合,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成为开发旅游的基础和名牌。炎黄文化最具优势的是寻根旅游。炎黄巨塑的落成,提升了景区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拉长了寻根经济的产业链条。
然而,单一的人文景观能否让大批海内外华人回归,寻根文化能否演变成实实在在的账面收入?国内一家网站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32.1%的网民表示“一定会”去观看炎黄巨塑,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高达67.9%的网民表示“不会”,因为“国人已经没有这个传统了,海外华人也一样”。
昨日,总投资达1.2亿元人民币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庆典,在郑州市西北的黄河风景名胜区炎黄坛广场举行。此庆典也是“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三大主题活动之一。今日,河南省新郑市将举行拜祖大典,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其夫人参加庆典。本报记者将带来连续报道。
据了解,炎黄二帝塑像头胸由钢筋框架结构制成外壳,外壳采用花岗岩雕砌,其身部以山为体。左侧炎帝像广额淳朴、智慧慈祥,右侧黄帝像威武刚强、气宇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