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为什么炮台(虎门为什么炮台这么多)

黑龙江旅游网4310

清代(鸦片战争前)炮台要塞中,最重要、最典型的是广东珠江口的虎门炮台。

虎门为什么炮台(虎门为什么炮台这么多)

清代炮台要塞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以打击来犯敌舰为主,全面构筑设防。

在整个虎门要塞的设防中,根据守备的作战任务和地形情况,构筑了13处能充分发扬火力的炮台,即:尖沙咀炮台、官涌炮台、沙角炮台、大角炮台、威远炮台、横档炮台、镇远炮台、靖远炮台、巩固炮台、永安炮台、大虎山炮台、新涌炮台和蕉门炮台等。每处炮台都构筑在险要之地,能控扼珠江航道咽喉,能集中火力抗击从伶仃洋来犯的敌舰。在每处炮台的区域内,都构筑有十几门或几十门火炮的工事,分别配置在山脚、山腰和山顶上,达到在火力上高、中、低相结合,相互左右交叉,上下重层。每处火炮工事都有坚固的炮座供火炮向宽大射向实施射击,又能注意到隐蔽和安全。在附近还配置有弹药库和供射手休息的铺房及各设施之间供隐蔽交通的暗道。因此,炮台的构筑在实效上体现了全面的工程配套作法。

(2)阻打结合,加强防阻敌舰船障碍物的构筑。

为降低敌舰船的进攻速度,给火炮创造充分的射击条件,以达到迅速并大量击毁敌舰船的目的,设置了各种水上障碍。

一种是以木排和铁链并用的江中防敌舰船障碍物。如在虎门要塞横档炮台所控制的江面上,此类型的就设置有两道。第一道障碍物是在饭萝排与其南山之间的江面上。第二道障碍物是在上横档与其南山之间的江面上。两道障碍物之间相距300米。铁链的设置方法是,在江两岸掏出石槽,用8000斤的废大炮嵌在石槽内,再在炮身上围上四道铁箍,将四条铁链固定在铁箍上,使两岸的铁链套扣在一起。落在水中的铁链部分,再根据情况相互加强联结,造成较大的障碍阻力。木排障碍是由大圆木制成。方法是先将大圆木截成15米长,每4根合为1小排,夹钉横木两道,再将4小排联成1大排。大排全宽5.3米,顶面和底面又夹钉横木6道,并用30个铁箍将双面横木牢牢地箍在一起,以保证整体的坚固。设置时,将木排放入江中并托起垂入水中的铁链,这样,既保护了铁链障碍,又使江面防敌舰船的障碍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使木排稳定,又用240副铁锚以棕缆绳将木排锚钉牢固。并在南山脚下两道排链的障碍之间,筑有靖远炮台,配置大威力火炮60门。其射程可达对岸,与对岸横档炮台构成密集交叉的火网,使防舰船的障碍物能与火力密切相结合。

另一种是以木质桩砦形成的障碍物。这种桩砦的构筑和使用方法与现代抗登陆的桩砦是一致的。其设置地点选在炮台火力能有效控制的沙质岸滩上,较浅的水域可设一道,较深的水域可设两三道。设置两道以上时,前后交错成“品”字形。木桩寨的另一种形式是石堆木桩砦。这种障碍物在虎门要塞的大虎山炮台前300米处设置,其作用是防止敌舰船乘大潮时通过。设置的方法是在江滩浅水中,用大石块堆成七星形的石堆,堆高各2.3米。在石堆中砌立明木桩砦,高出石堆约0.7米,以石块将木桩挤砌牢固。根据敌舰宽度,木桩砦不少于3列,并交错配置,使敌舰船不能通过。除此之外,还在一定位置准备沉船障碍。即用船满载大石头,必要时,将船沉入江底阻挡敌舰。

(3)以陆上炮台为骨干,同水上机动作战的舰船与防舰船的障碍物相结合,构成大纵深梯次守备的要塞体系。

虎门要塞设防的重要特点,是以3道防线和警戒线构成了大纵深的守备筑垒。第一道防线由尖沙咀和宫涌两炮台组成,它是虎门要害体系中的警戒和前哨。这两座炮台分别设在小岛和半岛上,当敌人入侵时,首先与敌接触。因此,其迎战作用是以严密的火力打乱敌舰船的队形,挫败敌人的锋芒和锐气,将部分敌舰歼击于近海,并为虎门纵深争取更多的作战准备时间。同时,还能在水师舰船的协同下作战,将进犯之敌拖在海上,破坏和阻止敌人的进攻部署和计划。第一道防线是以沙角和大角等炮台为主构成。沙角位于虎门海口东侧的沙角山上,坐东向西。大角位于虎门海口西南的大角头山,坐西向东。均属敌舰船进犯虎门的必经之地。两座炮台虽因射程近不能以交叉火力有效地控制从伶仃洋进入珠江口的海面。但经警戒线打击之后的敌舰窜入海口后,仍能予以一定的打击。第二道防线也是虎门要塞的主防线,是以威远炮台、镇远炮台和横档炮台为主构成。这三座炮台地处纵深之内,成“品”字形互为掎角之势,能有效地控制江面航道。威远炮台在东岸,山高约150米,能俯瞰制江面和各个小岛屿,并能掩护江心的上下横档。上下横档炮台的位置较低,炮台能以低伸火力严密控制江面。镇远炮台在南山西北角,在威远炮台后方,能支援威远炮台和横档炮台。后又增建的靖远炮台,不仅更加强了防线的火力密度,而且可以控制江面的排链,防止敌人破坏。当敌舰进攻第二道防线时,这几座在纵深内的炮台能以多方向重层交叉的火力,给敌以致命打击。这一段江面上,有多道木排铁链组成的障碍物在江中阻截敌舰船。第三道防线主要以大虎山炮台、新涌炮台和蕉门炮台所构成。大虎山炮台在狮子洋外江中心,独当一面,形势险要,炮台建在大虎山脚,坐西北,向东南,正对主要航道。新涌炮台在新涌口亭涉山,坐东北,向西南,能控制内江支流。蕉门炮台在香山县蕉门黄角山,坐西向东,能控制从伶仃洋经虎门以西通狮子洋的航道。这3座炮台从翼侧和后方掩护虎门要塞的安全。

虎门要塞归广东水师提督所属的中营管辖。鸦片战争开始后,平时守兵约有2000人,其中炮兵1300人,步兵600人,还有马兵若干人。

门,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震惊世界的销烟锣鼓在这里擂响,中国人民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这里拉开,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隆隆战炮在这里打响。历史举起如椽的大笔,在这块热土上谱写出抗敌御侮、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虎门沙角山顶。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当时配有大小炮十三门,现存濒海台和刻有“沙角”字样的石牌坊各一座,大炮3门,还有“林公则徐纪念碑”、捕鱼台等。

沙角炮台原称沙角山炮台,清嘉庆五年(1801)由广东总督吉庆上奏:“虎门海口外沙角山,逼近大洋,地势陡峭,为洋船必经之路。该口虽有横档、南山、三门炮台,但海面辽阔,远至30余里。炮位轰击,似难得力。”为使“形势、联络、防御更为周密”,经准而建。据关天培《筹海初集》记载:炮台“周42丈,台上炮洞11个,配大小铁炮11位。台门配炮1位,另铸500斤生铁炮1门备用。台上建有神堂、官厅4间,官房3间,兵房17间。还建有火药库等。均系青砖结构。台基、台面、垛口、炮洞等用花岗岩石砌筑。

沙角炮台与大角炮台东西斜峙,形成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第一重门户。但两台相距3600米,炮火封锁不住洋面。关天培就任广东水师提督后,将沙角炮台改为号令台,并在对面的白草山顶建望楼一座,楼前竖一高杆,日夜瞭望。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英军向沙角、大角炮台进攻。陈连升率领守台官兵拼死抵抗。因敌众我寡,守军大部分壮烈牺牲。陈连升中弹阵亡,儿子陈长鹏投水殉国。炮台被毁。

咸丰七年(1857)五月二十七日,在抵抗英法联军战斗中,清军失败,再次被毁。光绪九年(1883)由广东总督曾国荃修复。

光绪十一年改建新式大炮,沙角地区炮台“计正台13座,副台2座,置洋炮16尊。”1984年兴建火力发电厂,狮子山、白鹤山、象山、凤凰山上的新式炮台随山头被夷为平地。沙角地区现存濒海台、前捕鱼台、后捕鱼台、左捕鱼台、右捕鱼台、仑山炮台、仑山霹雳台、振威台。

林则徐销烟后和水师提督关天培一道动员民众筹备防务,加固和新建11处炮台,设置大炮3O0多门。以沙角、大角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威远、镇远、靖远、巩固、永安、横档前山月台为第二重门户,大虎炮台为第三重门户,组织3道防线。又在横档岛、武山之间的江西,设置木排2排,大铁链372丈,阻截敌舰,在鸦片战争中,屡挫英国侵略军的进犯。现今的虎门炮台旧址除少数位于番禺区外,大部分归鸦片战争博物馆管理,按地理位置的分布情况,分成相对集中的沙角炮台和威远炮台两组分别成立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进行管理。炮台多为条石和灰、砂、黄泥砌筑,平面圆形或半月形分为露天台(即明台)和暗台两类。威远炮台至今保存完整,为花岗岩石砌筑全长360、高45米,共有25个炮位,每个炮位高2.9、宽4.2、深6.6米。炮位旁设储藏室和官兵休息室等。节兵火坟位于沙角炮台北约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