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YO是英语根据“东京”两个汉字在日语里的发音翻译过去的。
东京(日文:东京;平假名:とうきょう;英语:Tokyo),日本首都,位于日本关东平原中部,是面向东京湾的国际大都市,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东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东京”狭义上指东京都、旧东京府或东京都区部(旧东京市),亦可泛指东京都市圈。东京是江户幕府的所在地,江户在庆应4年7月(1868年9月)改名为东京。
在明治2年3月28日,日本的都(みやこ)从京都迁移到东京。自德川幕府时代以来开始成为日本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维新时期改名为东京后,更发展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众多领域的枢纽中心。经过二战后的继续发展,东京不仅成为世界商业金融、流行文化与时尚重镇,亦为世界经济发展度与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东京也是亚洲第一大城市。
名字由来:
将江户改称为东京的想法,在江户时代后期经世家的佐藤信渊于文政6年(1823年)创作的《宇内混同秘策》中就已经出现了。佐藤在书中记录了如下构想:为了让日本活跃于世界舞台,有必要将都城移到江户,并命名为东京,将大阪命名为西京,形成东京、西京、京都的三京。
大久保利通受到佐藤的影响,建议将江户改称为东京。
1868年9月(庆应4年(明治元年)7月),根据颁布的诏书《江戸ヲ称シテ东京ト为スノ诏书》,成立了管辖江户町奉行支配区域的东京府,由此,开始使用东京这个名称。
虽然有了东京这种表记方法,但是没有颁布关于读音的正式法令。虽然将“とうきやう”(吴音)作为正规读音使用,但是明治20年代前半时期由于残留着汉音的发音习惯,将其读作“とうけい”的也不在少数。
由于日刊报纸的发展使人们的信息得到广泛交流,在第1期的国定国语教科书中,将东京的读法表记为“トーキョー”,避免了混乱使用。并且,关于汉字写法,到昭和初期为止,也有写成“东亰”的混乱用法。“亰”是“京”的异体字。使用“亰”字,是为了区别于中国的古代的东京(洛阳或开封等地),后来使用了同样的京字。
15世纪后半期:江户城的建成东京旧名江户,其名称来自于1457年筑城江户城。江户城的建造,据说是由武藏国川越(现在的埼玉县)的城主上杉定正奉京都足利幕府的命令,下令家臣太田道灌督办完成的。在选择地点的时候,太田一眼就看中了这一片虽是潮湿地带,但四周被山和海所环绕的关东平原,于是就在在今天的皇居一带建造了江户城(“江户”即“河口”之意,起源于隅田川流入当时称为“江户湾”的东京湾)。之后历史进入各地武将间连年征战的战国时期。
17世纪初:江户幕府统治日本的开始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得关键性的胜利,自此开始了以江户城为据点的江户幕府统治时期,江户也因此成为一座政治城市。之后江户城的人口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心城市。江户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区域类型:一个是平民活动区域-“下町”,这里聚集了许多商人、小贩与手工艺师匠,他们主要从事隅田川的水上运输、江户港的物资集散以及各种商业活动;另一个则是上流社会活动区域-“山之手”,包括大名的住宅区和旗本的住宅区在内,是江户城内的政治中心。江户城政治、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文化的兴盛。平民文化的形成也象征江户城的文化发展进入全盛时期。直到今天,仍然能在东京的小巷以及一些传统仪式中,感受到平民文化的存在。
19世纪后半期:明治维新随着“大政奉还”以及戊辰战争末期,江户不流血开城后幕府体制的瓦解,日本社会进入了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积极吸收并引进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建设自己的现代化民族国家。在这段期间,皇室从京都迁至江户,并改称江户为东京,自此东京成为新的日本首都;江户城成为国家象征-天皇的居住地,并相继改名为东京城、宫城与皇居;依君主立宪制度创建的国会亦于东京开始运作。在明治政府实行现代化政策下,城市也开始出现西化后的面貌(特别是建筑);1872年,日本首条铁路落成于东京与横滨之间,成为交通上的新创举。从此,东京逐渐朝向现代化以与国际都市化发展的方向前进。
日本原来首都在京都,位于日本关西地区,后来迁到江户,因为在原来京都的东边,所以称东京。平户在以前称西京。其实是学了中国的传统。中国自古也是好几个京城,南京北京东京西京都有。宋代开封就是东京,西京是洛阳,北京是大名府。现在的南京北京是明代定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