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敢封禅(为什么不敢封禅皇上)

黑龙江旅游网1860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曰:“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泰山封禅刻石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义》《礼记正义》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祭地,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为什么不敢封禅(为什么不敢封禅皇上)

乾隆六次登上泰山,从未举行过封禅仪式,因为在乾隆看来,封禅仪式有些浮夸和虚伪,他之所以六次登上泰山,是因为他怀了一颗敬畏的心,而不是自我吹嘘,以此来做文章,供世人吹捧,在一个封建的王朝里,乾隆能够有这样的见识,也算是个不错的皇帝。

泰山乃五岳之首,从秦始皇开始,便有了封禅泰山的仪式,历朝历代的皇帝,更是把封禅泰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们想在泰山上向上天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到了明朝的时候,皇帝就不在封禅泰山了,其实乾隆皇帝很喜欢泰山,从他写下的170多首关于泰山的诗,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来到泰山一共11次,成功登顶了6次,他很喜欢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他也是历朝历代登上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

乾隆皇帝到达泰山,可不是空手而来,而是带着大量的祭祀物品,他的祭祀物品更是多达300多件,这些物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些东西至今还保存在泰山,现如今被誉为泰山三宝。

历史上记载,其实乾隆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很注重一些繁文缛节,也经常拿他和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等皇帝作为比较,那么他为什么不封禅泰山呢?因为在乾隆眼里封禅这个事情也是个负面的教材,他凭心做事,从心底里对上天有一颗敬畏的心,对于封禅一事他也是不屑一顾。

封神演义中封神是在泰山,而不是在国都城,这是有原因的,个人觉得原因如下:

第一是泰山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这种看来简易明了的仪式,后来成为历代帝王神乎其事、无比隆重的盛典。

第二个就是古人认为泰山为群山之首

古通指大山,通太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太岳,泰岳,东胜,东岳。所谓山之宗岳,山之宗祖,万山之首,国之首山,乃国民山,国山也。泰山从古典神话盘古开天地,面向东方太日苍天!头化东岳泰山。传说的上古三皇五帝七十二王来登泰山,炎黄蚩尤泰山大战……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炎黄-东夷-少数民族的融合之我中华民族!再到大一统的中华帝国-秦帝国的出现……实质的中华国山泰山,在民族心中成了精神的象征,体现在生活言传话语中。

第三就是精神上的寄托。司马迁在《封禅书》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须知《封禅书》之于司马迁有极特殊的意义:其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马迁刻骨铬心,剔抉搜罗封禅史料,“殚精竭虑靡辞”以赴?况且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从事他的“名山事业”,使他不敢对泰山封禅著述有丝毫懈怠。

一个是自然的泰山,一个是精神的泰山。所谓自然与文化!泰山从一座自然山,到山、宗教山、民俗山,文化山、再到精神山!所以,才会在泰山封神,而不是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