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日本的京都市(きょうと,Kyouto
),日本京都府南部(山城地方)的城市,面积827.90平方公里,总人口1,469,472人(2005年9月1日),也是京都府府厅所在地。属于政令指定都市,包含东京特别区为全日本人口第七位。与大阪、与神户共同成为“京都阪神大城市圈”。
京都在公元794-1869年为日本首都,名“平安京”。日本平安时代建设了“平安京”,成为平安时代和室町时代的首都,为日本政权中枢;直到明治天皇东京出行为止的1100年间,大体上皆为的日本天皇居住的城市。
1889年设市。工业以纺织为主,次为食品(造酒等)以及电机、运输机械、出版印刷、精密机械、化学、铜加工等。西阵丝绸夙享盛名,染色、陶瓷、酿酒、漆器、扇子等传统工业亦甚著名。市南部形成的洛南工业地域为阪神工业地带的一环。陆、空运输枢纽。商业发达。有国立京都大学等高等学校多所。旅游业发达,多历史遗迹与古代文物,有故宫、平安神宫等。市西北岚山山麓的龟山公园内,1979年建有周恩来诗碑。
京都从794年成为日本的首都,名为“平安京”。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平安京”没有能够保持它均整的面貌。11世纪到12世纪之间,平安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京都。
,好不容易建成的这座城市,在15世纪后半的11年间却因为内乱—应仁,文明之大乱,而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回复为止,花费了之后的近500年的时间。即使如此,也再无法回到从前的样子。一个完整的京都就变就分成了上下两个区,两个区之间有近2km的田园地带。
这时的都市景观持续了约一个世纪。丰臣秀吉在统一政权之后,对京都进行了根本的彻底的改造。首先填埋了两个区之间的间隔,进行整体规划,对整个京都进行了恢复一体化的的大建设。京都成立以来,首次在周边地区盖起来土居。中心部新建了天皇的皇居—御所。新建的聚乐第(宫殿名)金碧辉煌。
于是,京都就这样开始进入了近代。丰臣政权,及接下来的德川政权,使神社寺院得到显著的复兴,城市恢复中了世以来的宗教文化都市的面貌。产业都市的特性也得到显著地恢复,
特别是17世纪末,西阵地区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纺织业地区。
可是这也没有得到长久的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宝永,天明,元治的三场大火,使京都损失残重。人们积极地进行恢复性建设,元治大火的灾后恢复一直进行到了明治时期。
在江户时代被夺走首都地位的京都,在明治初年的一段时间里恢复了首都地位。但因为政治原因,首都被再次迁回东京。京都市民的抗议游行也没能阻止天皇迁移的脚步。过去的皇室贵族,有力的市民,也陆续迁离。
奈良市是日本历史名城和国际观光城市。也是奈良县政府所在地和奈良县最大的城市,。8世纪日本首都平城京建设在此地。首都迁至平安京以后,奈良被叫做南都,以日本佛教中心发展起来。1898年2月1日设市。
日本人的学习能力世界一流,就连其国都的设置和迁移都是为了更好的向更先进的国家学习。说实话,日本国都的变化真没有中国多,所以我认为不能说日本人喜欢迁都,我们熟知的日本古都无非是奈良、京都和江户。
日本国家形成的雏形时期,在日本考古史上称之为古坟时期,此时日本国民主要聚居于现在以大阪为中心的都市圈附近。此时的日本国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跟九州岛、朝鲜已经开始了贸易往来。从六世纪末到八世纪末,日本的都城迁到了大阪东面的奈良县,史称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国最为鼎盛的隋唐时期,日本通过大阪港所拥有的便利交通不断向中国派遣使者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经济、政治制度,进而使得日本的经济有一个高速的发展,完成了国家和社会的转型。当时日本的国都藤原京和平成京就分布于奈良县附近,平城京完全是仿造了中国的都城长安而建立的。
794年,日本天皇把国都从离海岸线比较近的奈良迁到了琵琶湖附近的平安京,也就是京都。这也标志着日本对海上文化的吸收暂告一个段落,政治中心由原先的靠海地区转移到了偏向内陆的地区。从奈良迁到京都,也是日本天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奈良时代随着佛教势力和贵族势力的崛起,对天皇的权威构成了挑战,迁移国都是天皇重新确立其权威的重要手段。但事与愿违,迁都并没有起到加强皇权的作用,反而天皇的权力被下面的幕府大名架空了千年之久,从藤原氏掌权开始,到室町幕府、镰仓幕府,再到现在以东京为中心的德川幕府。
明治维新后,随着天皇权力的恢复,天皇为了彻底摆脱千年以来传统势力对自己的控制,明治天皇把都城定在了江户,并把江户改名为东京。日本都城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早期的日本是学习东亚文化,把都城建造在了离东亚海岸更近的大阪附近,后期的日本主要学习西方文化,定都于偏东面的东京。
这段历史,要从公元794年开始讲起,当时日本的桓武天皇因为不认可天武天皇建造的都城奈良,当时叫平城京,自781年即位后就开始谋划迁都,终于在十几年后完成了平安京(京都的前身)的建设,于公元794年10月22日正式迁都。
平安京南北长5200米,东西宽2500米,最初是仿造长安城来建造的,面积大概是长安城的四分之一多点。平安京和长安都是很规整的长方形,以朱雀大街作为中轴线,东西两边极为对称,宫城和皇城也都位于北部的正中央,与天上的北极星相对应。而洛阳城则并不是规整的方形,宫城也偏居一角,从这个角度来看,京都和洛阳的关系并不大,就是一个小一号的长安城。
不过,平安京是以朱雀大街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仿照洛阳,右边仿照长安,进行各种条坊的规划。而到了后期,右京长安因为地形原因不利于居住和发展,也就逐渐废弃了。于是,京都发展也就以仿照洛阳的左京为主,慢慢的就简称为洛阳了,以前的日本人去京都,都简称为“入洛”。
不过,京都在日本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公元794年到公元1868年,一千多年来一直是日本的都城,很好的保持了日本的传统文化,每年的樱花季、红叶季更是美翻了。而现在的洛阳,早已失去了当年的荣光,颇有点让人唏嘘不已。